《正面管教》与《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
[《正面管教》与《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利用上课的间隙,我读了《正面管教》与《儿童纪律教育》这两本关于有效管教孩子的书籍,《正面管教》与《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
恰好,我所教的三年级孩子正是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期,而且自己的孩子也正处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所以Jane Nelson的《正面管教》中的一些思想更加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也特别想找到一个理想的解决之道。
正是这样的想法,吸引着我一章一章地看下去。
其中有些分析令我印象深刻,而且汗颜:惩罚手段是否长期有效
父母和老师们坚持使用惩罚手段的首要原因之一是,惩罚有效——短期有效。
惩罚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问题在于成年人不了解惩罚的长期效果。
受到惩罚的孩子不可能会想:“噢,谢谢你,这对我太有帮助了。
我几乎都等不及让你帮我解决所有问题了。
”相反,他们想的是反叛;或者以严重地丧失自我为代价而屈从。
成年人使用惩罚手段的另外一些原因是,他们担心不惩罚就只能骄纵孩子;他们害怕对孩子失去控制;害怕没有尽到作为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而且,惩罚很容易。
你根本不需要告诉大人怎样惩罚孩子。
他们无师自通。
惩罚常常是一种“反应性”的回应。
但要采用有效地管教方式,则需要努力、需要学习技巧。
成年人使用惩罚——尽管它并没有长期效果——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其实,代替惩罚而且有效地管教是有其标准的,通过管教我们能够交给孩子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如果说,惩罚教给孩子的是暴力、偷偷摸摸、不自尊自爱以及其他的负面“技能”的话,那么你会注意到正面管教法则不仅能够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且还会教给孩子具备良好的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正面管教的关键是:记住自己的目标,那就是:你希望孩子具备哪些品格
这些品质中必然包括了学校教育中所要达到了下面这些品质:正面的自我概念;好学;责任感;礼貌;自律;诚实;开放的思维;耐心;善于客观地思考;幽默感;尊重自己和他人;关心他人;同情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自己和他人;智慧;热爱生活;正直,读后感《《正面管教》与《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
而要培养这样的品质,我们就要向正面管教靠拢,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到这些正面管教的工具:1、废除惩罚;2、废除骄纵;3、和善而坚定;4、给孩子培养“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5、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带来长期负面的效果);6、放弃荒诞的观念——“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7、让孩子参与到设立限制中来;8、问启发式的问题;9、使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工具能够运用自如是需要我们在不断地摸索与探讨的。
当然,自从我看了这本书后,有些东西还是在阅读中不自禁地流入了我的血液中来,成为我教育孩子的积极方式。
印象中,女儿还是那个每天送到幼儿园,然后就一直到晚上我下班才接回家的小小姑娘。
在幼儿园的表现,每次问起老师来,也都是用挺好两个字一言而概之。
但我在幼儿园前面的教学楼里监考时,分明看见过女儿随班出游时,每每和小朋友闹成一团,根本就不守秩序。
我也曾担心过,但毕竟女儿还小,所以有些东西不适宜过早地教给她,而且,在她的生活环境中,她也理解不了
在家中,我就是权威,往往我说过的话,女儿都是并行不悖的。
那么在校呢
我从侧面了解到女儿表现并不出色,虽然不是最差的,但跟好也绝对沾不上边。
回答问题声音好小,几乎让人听不见。
曾经跟老公讨论过,老公曾戏谑地对我说:女儿幼儿园的陈老师和我的外形有点像,再加上陈老师也是年轻气盛,爱发火,所以女儿是带着害怕犯错的心理在幼儿园生活的,怎么优秀得起来
而且,女儿又是满三岁后插班上的中班,可能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融合上还需要一段长长的磨合期。
说实话,当时我并不以为意。
然而暑假里,我的的确确发现女儿长大了。
因为她会将她自己的生活与别的小朋友作比较,从而开始反抗我的权威了
由此我也真正意识到,我不能再用老方式来教育孩子了
尽管转变已经用了四年多的管教方式有点儿难,但幸运的是,我做到了
没有了我的权威,女儿更活泼了,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在家里跟我更加亲近了。
每次我与老公发生口角之争时,女儿甚至会用三字经里的“夫妇顺”来说服爸爸和为贵了
在学校里的表现就更让我大跌眼镜了:女儿尽管不是“自来熟”式的孩子,然而每次见了老师都会大声地问:“老师好
”在班里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尤其爱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教他们念生字。
《韵语识字》上一共有398个生字,女儿在学习之前,自己就能够认出299个生字,只有99个不认识的。
而这些都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
上一次在班里的秀出自我中,女儿讲的故事《小熊请客》以三十八票的好成绩夺得了当天的冠军,这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而这些都得益于《正面管教》这本书给我的理论以及具体事例上的指导。
当然,作为老师,我能从这个故事里体会到更多。
教育好学生,让我们正面管教开始
时时记着,孩子良好的品质,得益于我们教育孩子的坚定目标和正面管教孩子的正确方法
〔《正面管教》与《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幼儿园正面管教前十章读后感
和善与坚定并行读正面管教有感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和善于坚定并行,书中说到“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
“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
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真正的成为一名教师,对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还没有那么多的见解,不过在多次的幼儿园见习中,在面对我的哥哥姐姐们教育他们的孩子时,我想到很多的家长、老师的一些做法离正面管教都还差一些。
这本书该多多的介绍给家长、老师看。
记得在大二的一次幼儿园见习中,我所在的大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有三位小朋友在上个学期的处州晚报小小画家中得了奖,发下了奖状。
可是另外一个男孩子却把三张奖状都狠狠的撕了一半的口子,老师知道以后很生气,问是谁干的,那个小男孩开始还不愿意说,有小朋友说出了他的名字,再问他的时候他才承认了。
老师给他爸爸打了电话。
当班里的老师说要带他去见园长的时候,他哭的撕心裂肺。
当时的我一直很困惑,事后我问老师遇到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时,老师也很无奈,告诉我那个孩子也不是第一次了,在幼儿园一直很吵很闹,不愿意好好午睡,上课不好好听课,老是很吵很闹,和家长说,
正面管教1到7章读后感
寒假读了简·尼尔森的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该书深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第7章讲述的:有效地运用鼓励,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鼓励而非赞扬,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
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是的,孩子们需要成人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
那么什么是鼓励呢
首先我们要将鼓励和赞扬有效的区分开来。
作者也提出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鼓励,而非赞扬,这一时让我十分困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难到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赞扬吗
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话中的含义。
鼓励的学问非常深,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运用鼓励,而书中从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时机、相互尊重、着眼于优点等,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励,自我反思,我在该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比如:我经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赞扬孩子:“你真是一个乖孩子,听话、懂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这种赞扬下,该孩子会很高兴,会满脸灿烂,她会觉得“大人认可我,我是有价值的”。
作者提出:赞扬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于“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的考虑来做事。
当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会茫然与疑惑。
这位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
而鼓励是指向人的行为的,常常启发对方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现在该怎么做”、“我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等,它能让人内省,更多地让人思考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无需他人的认可,最后形成自信、自立的态度。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老师在此运用的赞扬可能要比鼓励更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之前的那句话只会使孩子们变得“变动”,缺乏自信。
是作者让我了解到同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对于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等真诚而恰当地赞扬和鼓励。
看完书,我将作者如何进行赞扬作了简单几个小结:1、把握时机,及时赞扬鼓励:及时的赞美犹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年幼的孩子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活动课上时,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时,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鼓励:“你的声音真响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
又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那么我们马上就要补上一句:“XX,真棒,荤菜、蔬菜都要吃,不挑食。
”2、就事论事,坚持原则:在给予孩子的赞扬和鼓励时,老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张和缩小。
比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个孩子在画“春天里的花”,她画了两朵小小的、红色的花,一个老师走过去看了看,用很夸张地表情说:“XX,你真聪明,画的真漂亮啊,继续吧
”当孩子们听到这个赞扬,她非常高兴,继续画了起来……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画面,表面看看,该教师运用了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继续乐意的画画,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读了《正面管教》,我们就会了解到,鼓励是帮助孩子改善,而不是完美。
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取得的效果,有针对性的实事求是的进行鼓励和赞扬。
对于上面的情况,其实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说:“XX,这图画的真不错,如果你能在画的大一些,颜色再运用的多一些,那么你肯定会画的更棒
”孩子就会肯定自己的行为并继续努力。
3、鼓励也要爱的衬托书中说到:安排特别时光、试一试抱一抱孩子都向我们讲述了,鼓励是需要爱的支持。
让我们通过贡献来让孩子感受到鼓励,这么感觉是多么的美妙。
班中经常有那么一个孩子是大家公认的调皮鬼,其实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被太多的人责备、羞辱的孩子。
如果你试一试将孩子“抱一抱”,那么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该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经后的工作中学习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亲子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亲子教育》读后感 前几天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篇亲子教育的文章,令我感触很深。
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年轻的一代在享受优质的物质享受时,也逐渐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
如何教育孩子,使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成了合格家长的首要任务。
尤其是在我看完亲子教育的文章后,也感到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以前教育孩子的误区。
在文章中有位孩子这么说:“妈妈总是把自己的错误一掠而过,从不检讨自己。
而当我犯相同的错时,只是一味的责骂我,没想过我是否是受到了她的影响。
并且在我们的相处中,我几乎从不受到表扬。
久而久之,我渐渐变得内向、胆小。
自卑,甚至厌恶自己...”咱我看到这里时,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并正确看待自身的不足。
对孩子的要求还需要言传身教做榜样。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首先作出表率。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的眼睛,并时常给予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同时淡化孩子的非原则性错误、缺点,因势利导,不能一味说教。
那么就能够坦然面对孩子的不足,而孩子自然也就能够从父母的接纳程度中得到获得必要的自我认可,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都是至关重要的。
很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喜欢自己,才会充满自信。
即由这,我又想到真实。
真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面对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对孩子演戏,用着我们自以为高明的招数,却不知孩子早已洞悉,他们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知道,作为一个家庭中父母身边最亲近的成员,孩子对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个表情,能够揣测的非常准确,绝对超乎我们的想象。
放心吧,为人父母的,没有哪个不是低估了自家孩子。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以真实面貌与孩子相处,那么将来孩子也就不会真实地与周围的人相处,包括自己的父母,因为他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真实,而真实恰恰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十分重要。
我们做家长的,遇到不如意事,甚至挫折和失败,进而产生不良情绪实属正常,关键是调整心态,及时化解。
千万不要把这种情绪传递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该成为我们心灵的垃圾箱。
孩子的心思其实远远比我们想得要细腻敏感。
在家庭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和孩子交朋友,经常进行耐心的交流沟通,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有时倾听比说教更重要),读懂孩子独有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灵。
家长错了,也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学习,是父母尤为关注的。
而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普遍存在厌学心理。
孩子厌学有时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
是没有科学用脑
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
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而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
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
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当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和积极暗示不断强化并进入其潜意识时,孩子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学习、生活,并最终成为家长所期待的人.
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
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初次在贾校长智慧爱读书会的带领下读完《正面管教》,就热血澎湃的想写下这本书的读后感了,觉得从中学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可是真正对着电脑写的时候脑子又很乱,索性写了一半放在了草稿箱里,这次趁着寒假又读了一遍,理清了头绪。
《正面管教》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是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字。
回想起来我们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为了让孩子记住一些规则,往往会不自觉的就带着一种严肃的表情,严厉的语气,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记在心里,在孩子们违反规定后,我们就会恼羞成怒的认为我都那样强调了,你怎么还记不住,这不是在挑战我班主任的权威吗
继而更加不和善,如此这般恶性循环,收效甚微。
其实现在想想孩子的认知水平在特定的年龄段,并不因为你严厉的去说,甚至用批评来“要挟” 他们就记得更牢了,和善而坚定不失为一种最为合适的方式。
后来我在告知学生一些校规的时候就试着提醒自己注意“和善而坚定”,效果比原来好多了。
我曾经试着在班会
小学生日记起步家长读后感
“做最好的家长”,这是普天下每个家长的心愿。
作为老师的我,也不例外。
虽说当了多年教师,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可毕竟当老师与当家长是有差别的,很多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也令我一筹莫展。
无意间,我与《做最好的家长》邂逅了,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
作者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阶段好习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坚强意志的磨练习、“代沟”的超越、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宽广胸襟的拓展……为各阶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作者的女儿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父女间的许多苦恼、挫折都有普遍性,而作者和女儿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形成一套良好的家教模式值得学习,而其中的许多做法,与我的思想产生了碰撞,发生了共鸣。
读李老师的这本《做最好的家长》,你会发现《自信心是怎样找回来的》,李老师让女儿走出自卑的阴影,就是告诉家长,要树立孩子的信心;《鼓励孩子关心班集体》,李老师指导女儿为班级效力,实则告诉家长们,这不是“吃亏”,而是一种“收获”;《教育,与生命的诞生同时起步》,李老师强调的,也正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家长也是教育者”的道理;《请和孩子一起上网》,李老师表明的,正是我们家长应当明晰的,作为当代人,如果不上网,则与文盲无异的认识;《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李老师让女儿明白高中生活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就是让家长们要一路和自己的孩子摸爬滚打,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挺过;《我叫女儿写作文》,李老师告诉女儿,“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家长,真实作文,就是做人;《如何面对和孩子的“战争”》,李老师的做法实际就是呼吁我们家长,为什么不倾听一下孩子的申辩呢
教育孩子,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
面对越来越浓烈的应试硝烟,许多家长沉不住气。
特别是看到亲戚朋友或同事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孩子好,心里就不平衡,于是就给自己的孩子加压。
结果往往是家长丧气,孩子灰心。
《不要在攀比中视孩子为“笨蛋”》,告诉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比法呢
这就是发现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优势,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
每一个家长都要欣赏自己的孩子,这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前提。
李老师的女儿小学时代成绩一直不拔尖,但他并没有以当时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作为标杆去苛求孩子,相反,总不放过女儿的点滴闪光点,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表扬的机会对女儿说:“你是最优秀的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闹矛盾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容易形成逆反心理,所以在许多事情上,家长往往都用“对着干”“不听话”“蛮不讲理”“顶撞”来形容。
其实,如果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他们都有可能认为大人“不听话”“顶撞”“蛮不讲理”呢
这就是逆反心理。
面对孩子的“逆反”这怎么办
李老师的做法是“冷处理”,尽量避免和孩子正面冲突。
大家心平气和之后,再坐在一起沟通。
如果是孩子错了,孩子必然会像我们道歉,但是如果是家长错了,也得想孩子道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嘛
李老师经常提醒自己: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
“冷处理”的好处,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我孩子还小的时候,有一次在办公室,她因为伸懒腰时动作幅度过大,不小心把同事桌上放的玻璃杯子撞翻到地上摔碎了。
面对一地的碎片,我要她把碎片清扫干净。
毕竟不是故意的,我也没批评她。
没想到,她竟然不肯扫,呆坐在凳子上犯倔了,怎么叫也不肯扫,也不说明原因。
当时两人僵住了。
怎么办
气急了的我努力压住心头的火,冲出办公室,在操场上来回转悠,等火消了些才重新回到办公室。
事后,孩子告诉我,她当时觉得做错了事情,心里害羞又难受,特别是当时有我的同事在场,所以没有扫地。
还主动给钱我,让我去买个杯子赔给同事。
这时我特庆幸,幸亏对这事进行冷处理,否则,“战事”爆发,对我和孩子都是一种伤害。
许多家长都比较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许多孩子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怎么办呢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好成绩跟好习惯是画等号的,“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这话一点不错。
习惯是人生的奠基,是美德的源泉。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就给了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
李老师的孩子很小就洗碗,一直坚持到了高中毕业,连高考那几天晚饭后的碗也是她洗的。
现在周末回家,也是洗全家人饭碗。
在学习上,李老师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不要忽视学习计划》、《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善于归纳整理学习资料》《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正是这些好习惯的养成,让他的孩子学习上独立,成绩逐步提高,最终收获成功。
作为家长,我读此书,收获了很多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作为教师,我读此书,如获至宝,心灵的窗户敞开了。
这本书一直放于我的床头,闲暇时间我还会再读,在领会,在品味。
与孩子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
教育文摘《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一书,里面有几种观点给我印象深刻:一个好母亲,幸福三代人说有一群人到印度的一个村落里面去干吗呢,去参观,去观光,就问村落里面的一个年纪非常大的老头,问他说,听说你们这个村里面出现了很多的伟人,诞生在你们这个村里面,诞生了很多伟人,请问他们都诞生在哪一个地方,带我们看一下。
那这个老头就跟各位观光客讲,他说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一个伟人诞生在这里,从来都只有诞生的是小婴孩,是小婴儿。
那我们就要问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培训的,培养的方式,让这些小婴儿在若干年以后变成了伟人呢
正是一个好母亲对孩子教育的深远意义。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年轻妈妈们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年轻妈妈们之间的竞争。
你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不要增加孩子的错误记忆。
什么叫错误的记忆,有一个教育家讲,他说六岁之前你跟孩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谈论什么就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什么意思
那就是复印的过程。
增加错误的记忆是什么
有的父母回到家,今天累死了,累的要死,上班真是累死了,多数家长都会这样讲。
孩子就心里想,长大了上班好可怜,好没意思,我长大干吗呀,价值观就往下降。
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自杀的人的原因,你敢在孩子身上增加这些错误记忆的话,今后这些错误的记忆它会显现给你看。
比如说你以后回家吃晚饭的时候你就说,我们那个领导真是个王八蛋,我们这个领导真是,水平都没有,还整天管三管四,他自己管不好自己,我才不服这种领导……这个话你知道给孩子结果是什么
给孩子的结果就是,他会仇恨权威,敌视权威,就是等他长大以后,甚至不用长大,就现在开始,他对老师有挑剔,有仇恨,挑战权威,你希望你的孩子到哪一个单位里面他不服从领导吗
他不听领导的吗,去挑领导的刺吗
肯定不希望对吗
所以你千万不能在这个时候去增加,而且孩子听了这些以后,他真的在强调,对未来没有什么向往,没有什么愿望,长大愿望不足,成人愿望不足,学习愿望不足。
对了,就是你这样一点一点去增加他对这个社会的人事物的负面看法,你不能给他,他有你还要帮他纠正。
纠正自己和孩子对人事物的负面看法。
另一个例子:赵小兰,他是小布什时代的劳工部长对吗,那他在做部长之前,我就有看到一本书,那本书是一个去美国留学的一个留学生写的,那这个留学生写的一段情节是他刚刚去留学的时候的情节,就是他在美国留学,他觉得美国也不怎么样,他就想到日本去。
那就在每个期间他要去学日语,就在一个学校里面去学日语,结果在这个报名学日语的这个班上,有发现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就是赵小兰的母亲。
当时老太太非常认真的学日语,他们所有的学员都想不通,说七八十岁老太太学日语是啥意思,那就像我们这边的老人大学吗
就是老人大学里面的人实在没事情干,就度日子,找点事情干,所以到老人大学去学画画,学写字,学日语吗
不是的,这个老太太学的非常的认真,跟这些年轻人在一起学,然后到考试的时候,这些年轻人还找她的笔记,问她问题,学得非常好。
这个留学生他当时心里就有个想法,他说这个老太太真的很了不起,做事情那么认真,那么刻苦,那么有乐趣,带着乐趣去学,他们家一定有一群非常棒的孩子。
如果她有的话,她这些孩子肯定都非常的优秀。
若干年以后,赵小兰成为劳工部长的时候,让这个留学生才恍然大悟,我当初的那个是对的,猜想是对的,她真的有一群非常优秀的孩子,优秀到成为一个华裔,成为布什的劳工部长,这是复印,复印。
其实成人应该多给孩子们正面的引导,多树立身边的榜样,用身边的事例去影响他们。
家庭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范文,仅供参考家庭教育读后感(2011-04-15 13:29:29) [编辑] 分类: 家教欣赏 未分类 标签: 家庭教育 【收藏该博客】 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
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
父母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
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
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罗嗦。
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啦
难道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容易,家庭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且在人的成长中伴随终生。
1、可用家人的观念、行动引领孩子知道什么是健康,怎样保持健康,这个最重要,没有健康,别的无从谈起。
2、用谦和、善良的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心中有爱,这是全家永远保持和睦关系的动力源泉。
3、把分析事物的正确心态告诉他,使它成为心胸豁达、志存高远、明辨是非、目光长远、勇于面对困难、坚毅的人。
4、用专心做事的态度影响他,使它成为做事细致、注意力集中,能恰当评价自己的劳动、不浅尝而止的人。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疼爱,更是约束,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责骂,更是引领。
家庭教育不是事后的消防队,更是事前的防火墙。
家庭教育少在孩子身上找缺点,多在自己身上找不足。
不是事前没考虑到,就是事后做的不够好。
捷径是从小多和孩子一起做事,娱乐,别把孩子的时间推给闲逛的孩子,交好朋友才能做好人。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
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