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什么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意思:细雨随着那微风悄悄地在夜间洒落,无声无息滋润万物。
现在人们往往用这一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附: 春夜喜雨 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像适应了季节变化,到了春天就降临。
伴随着春风悄悄地飘洒在夜里,滋润着万物,细微而没有声音。
田野里的小路、乌云,全部乌黑,只有江中船上的灯火明亮。
到天亮时,再看那红色的湿漉漉的地方,春花沉甸甸的,汝点着锦官城。
以润物细无声为题,写一篇赞美老师的作文
杜甫的《春夜喜雨》我很小的时候便会背诵,当时我最喜欢的便是“润物细无声”这句话。
那时的理由很简单:这句最押韵,也最容易记。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最喜欢的依然是这一句。
理由是透过这句诗的恰当的拟人修辞方法,我领略到春雨那母亲般的温情。
如今,这句诗依然是我最喜爱的,我从诗句里感受到了一种默默不懈地奉献,而又不思回报的精神。
“润物”是一种奉献:牺牲自己,滋润他人。
“无声”又表明奉献时的情态:只在乎所出,不在乎所得。
难怪杜甫喜春雨,难怪多少古今贤人把春雨这种精神融合到自己为人处事之中 然而,也许是古诗越来越“古”、读起来越来越不“新潮”了吧,现代社会中一些青年人非常缺少春雨这种精神。
“只懂所取,不知奉献”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代名词。
即使偶尔“奉献”一点,也是为了求得好评一类的回报。
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这种做法用一个数学公式的形式来表达:│奉献│=所取,奉献为正数时,为了所取;奉献为零时,要求所取;奉献为负值时,也就是对社会造成损害时,图谋所取。
春雨的精神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奉献-奉献=所取,奉献的取值恒为正数,无论其值多大,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其结果,也就是所取都是零。
我想,春雨之所以“细无声”,原因就在于此吧
青少年要想学到春雨的精神,就要从以上两个公式的分析中正确理解奉献与所取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奉献的动机是为了帮助别人,分担别人的痛苦,为别人解难,而不是从别人那获得什么。
否则,不用说奉献的取值为负为零,就是正数,也是“为了奉献而奉献”,是虚假的,并非发自内心的,常常是“粗而有声”的,是不值得学习的。
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雷锋便具有春雨的精神,他确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雷锋曾经雨中送大嫂回家而不留姓名;雷锋还曾以“解放军战士”的署名给灾民寄去了数百元的捐款……雷锋的奉献是质朴的,“细无声”的,带有一种憨厚芬芳的乡土气息,而一点也不带有某些人的浊气。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我也要说:“雷锋贵如金”。
杜甫老先生所吟诵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不是在数百年后的雷锋身上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吗 奉献是一种美,春雨般的奉献是天然的美,是无法遮盖的、无法抗拒的美。
我赞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我追求春雨的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到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的景象是:(_)
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
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
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
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
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
“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
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润物细无声
教师节马上就到了,孔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五年来,伴随着您的无私地奉献,伴随着朝阳,伴随着我们每天的朗朗书声,我们升入了六年级。
五年来,您丰富多彩的课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窗户,领着我们走进了一个个斑斓的世界;伴随您可爱可亲的笑容,我们由小不点变成了大哥哥大姐姐。
兢兢业业那天放学后我就到隔壁教室上辅导课,那天的课一直上到六点过了,六点是老师下班的时间。
我走出辅导班,发现我们班的教室还亮着灯,心想:一定是粗心的值日生忘记了关灯锁门了。
我快步走向教室想关灯锁门,可来到窗户边,发现孔老师正专心致志在讲桌前批改作业。
当天我们的语文课堂作业不算少,外加一份单元考试卷子,孔老师一定在加班改作业。
当时,我真想叫您一声,可我忍了忍没有打扰您,我的眼睛湿润了,悄悄从窗前走了过去。
孔老师,都辛苦了一天了,您怎么还不回家休息呢
您累不累
试卷可以明天再批改呀
第二天,第一节语文课您就把作业和试卷发了下来,看着一个个红色的对勾,我的心里除了兴奋、感激,更从老师身上学会了兢兢业业这个词。
润物无声上课了,您准时站在了教室门口,可教室里有些同学还没有从课间的活跃气氛中出来,继续说笑着。
您一脸微笑地看着我们,一直等了好几分钟,教室里渐渐安静了下来,您依然面带微笑,问我们:说完了,没说完继续,说完了我们就安静下来,好好上课,现在是上课时间。
您虽然没有训斥我们,更没有大发雷霆,但您的微笑让我们明白了课堂和课间的区别,您的微笑更让我们懂得了尊重。
从此,只要上课铃一落,老师还没有走到教室,我们就会很快安静下来,您以润物细无声的言行,让我们懂得了学习、纪律。
默默奉献五年来,您对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您教我们文化知识,教我们做人道理。
从一入学就要求我们书包里装一本喜欢的课外书,要求我们每天必须读书半小时,要求我们每天《日有所诵》,到三年级鼓励我们开博写博,支持我们建立班级图书馆……有不爱读书的同学,您也不着急,利用语文课课余,利用班会,您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读起了《小巴掌童话》、读起了《长袜子皮皮》、读起了《天蓝色彼岸》……我们一次次被您的故事吸引,被您优美的声音陶醉,于是,一本本好书走进了我们的书包,同学们变得想读书、爱读书,我们班级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书香班级,我们的语文成绩、写作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老师您默默奉献着,让我们走在书香的道路上,一路书香相伴,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 润 和选段中的哪一句照应
编辑本段【诗歌原文】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注:“花重锦官城”中的“重”读zhòng。
前四句也可以成为这首古诗。
............................................................................. 多好的春雨呵好像知道时节变化, 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 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 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 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锦官城。
编辑本段【注释】 好雨:指春雨。
乃:就,马上。
发生:下起雨来。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的道路。
俱:全,都。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文解释:好雨似乎懂得适应季节,春天里草木发芽生长,细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里下着,使万物受到滋养。
天上乌云密布,乡下的小路全都黑沉沉的,只有江上的小船上灯火一闪一闪的。
第二天早上,到处是湿漉漉、红艳艳的一片,沾着雨水的鲜花装点着成都市。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
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
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
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不是吗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呢
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好呀
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
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那么,田里的禾苗呢
山上的树林呢
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的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
第一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及时雨。
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
后面三句集中写“夜雨”。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
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应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