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儒学十三经读后感

儒学十三经读后感

时间:2018-12-26 06:36

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什么是四书五经?为什么说它们是儒家经典?

儒学经典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就儒学是哲学,读此类书籍希望有所得,必然要读典范之作,被称为经的部分书籍,人的精力有限,书海无涯,要有所得,要学经典,去糟粕。

求关于儒家思想的书籍

孔子的孙子写的,应该算是儒家思想中最经典的!  看论语 这个比较入门 也浅些  然后看四书其他的 再看五经 反正别先看易经.  宋朝以后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四书五经”。

说明这几部经典在儒家经典中的位置比较突出。

其中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在儒家经典中,四书的理论性最强,所以在宋朝理学盛行之后,四书的地位超过五经及其他儒家经典。

我们如果要了解儒家思想,在阅读经典时,四书应该放在首位,是重中之重。

五经摆在次要位置,其中我以为比较重要,其他次之。

至于四书五经之外的其他儒家经典,则又次之。

就我个人实际情况而言,在读儒家经典上,四书最用功,五经则在次要位置,大体相当于知识性读物。

象清朝阮元校刻的,我有,但只作为参考工具书对待。

  按元明清以来的实际情况,程朱派理学家为四书五经做的注解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  四书是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是小程子的《伊川易传》,朱子《周易本义》。

  诗经是朱子《诗集传》。

  书经是朱子门生蔡沈的《书集传》。

  礼记是元朝陈澔《礼记集说》。

  春秋是宋儒胡安国的《春秋传》。

  这里要注意:这几部注解中,四书周易诗经是程子朱子亲自做注,权威性最高,其他几部要打折扣。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作,最有权威性。

读《四书章句集注》,可同时参阅朱子《四书或问》。

这是用问答方式对四书的内容进行阐明发挥。

  由于篇幅关系,现在出版的四书,其先后次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按朱子原本,先后次序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中庸》哲学性最强,最难读,所以放在最后。

  读周易建议读清朝圣祖皇帝御定,由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主编的《周易折中》。

该书注解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居前,再采择自汉至明诸儒说易之较优者居后,再加按语,比较完备。

  读上述几部经书,可同时参考理学代表人物,如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等人文集语录中的相关部分。

尤其是程朱,特别是朱子。

如读四书,可参看《朱子语类》涉及四书的部分。

其他类推。

  ---------------------------经典外的其他儒家著作  理学代表人的著作中,周子《太极图说》、《通书》,张子《西铭》,都是言简意赅,极漂亮的文字,在理学中地位很高。

朱子都为之做过注解。

清康熙朝官修《性理精义》有全文。

  朱子《家礼》是篇很有名的著作。

我只看它的序言部分,因为理论性强,后面就不看。

  朱子弟子陈淳的《北溪字义》是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解释理学的常用概念。

可参考.  宋朝理学兴起后,出现了许多类似于汇编本的理学著作。

我这里推荐两部。

一是宋朝朱子与吕祖谦合编,清朝江永集注的《近思录集注》,一是清朝圣祖皇帝御纂,李光地主编的《性理精义》。

这两本书都是把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论述理学思想的代表性文字与语录进行分类编排,并加注释。

从深浅程度上讲,《近思录》略浅,过去作为理学入门书。

明朝也推崇理学,并官方组织编纂了一些大部头的理学书籍,如《性理大全》、《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但都内容庞杂,质量不精,不如清朝官修。

  除上述几部外,汉朝班固班超之妹班昭的《曹大家(音姑)女诫》也值得我们重视。

它是中国古代女子道德教育的经典,是《女四书》的首篇,思想也属儒家范围。

  孔孟正统在程朱。

读书人做学问,自当以朱子为宗。

凡学孔子之道而不从朱子者,必入歧途

  学经,四书五经是没问题的,接下来倒是要看看的是先秦诸子和两汉的东西。

顺流而下读下来才能知道流变,知道嬗变的原因和变化的所在。

主要读原文,看注释,至于那些义理之类,以后研究的时候再看吧,初学者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看

  理学基本书籍,七十年代以后,中华书局曾经出过一套《理学从书》。

今罗列其目录如下,供爱好理学的朋友提供一个读书买书的参考:  1 二曲集 理学丛书 〔清〕李顒  2 朱子语类 (全8册) 理学丛书 〔宋〕黎靖德编  3 澹园集 (全2册) 理学丛书 〔明〕焦竑  4 榕村语录 榕村续语录 (全2册) 理学丛书 〔清〕李光地  5 朱子晚年全论 理学丛书 〔清〕李绂著  6 王廷相集(全四册) (明)王廷相撰  7 北溪字义(宋)陈淳撰  8 关学编(明)冯从吾撰  9 困知记(明)罗钦顺撰  10 胡宏集(宋)胡宏撰  11 颜元集(全二册)(清)颜元撰  12 陈献章集(全二册)(明)陈献章撰  13 崇正辩 斐然集(全二册) [宋]胡寅  14 泾野子内篇 [明]吕柟  15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 陈俊民辑  清朝皇帝的儒学修养比一般汉族学者都强,尤其是康熙。

四大儒家经典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礼记》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重点是思想哦

《礼记》 - 内容介绍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

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

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从散文艺术方面看,《礼记》中的议论文,如《礼运》、《乐记》等篇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

记叙文如《玉藻》、《坊记》等篇的部分章节,文笔凝练,言简意赅。

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叙事小品,写得生动形像、意味隽永,都是较优秀的作品。

如《檀弓》中的“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曾子寝疾”等章,以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不同的生活场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笔法多变。

“孔子过泰山侧”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怵目惊心。

“齐大饥”章只80余字,却把黔敖的倨傲、饿者不为所屈,写得活灵活现,其中还有服饰、神态、语气的描绘,接近于小说。

“孔子蚤作”、“晋献文子成室”等章,还嵌以诗歌、偶语、排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情色彩。

《檀弓》的不少篇幅糅合着想象的成分,而非信史,这一点前人已多有揭示。

可见七十子的后学,对于师说也作了文学性的加工。

《礼记》至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于“十三经”中,为士子必读之书,对后代思想、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注本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今存宋绍熙三年(1192)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清朱彬有《礼记训纂》,孙希旦有《礼记集解》。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 - 思想成就反映思想理论性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

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

从中还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

由此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

《礼记》中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

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

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孝道思想《礼记》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礼记》之孝道思想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与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微观具体论述。

据此,笔者认为,《礼记》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达到其顶峰。

得出这样一种评价,就必然涉及如下问题:《礼记》之孝道思想与《孝经》是何关系

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两书的时代有个讨论,其次,要从对二者内容的比较中探讨它们的关系。

《礼记》成书于西汉,但其中各篇写作年代不尽一致,一般认为,《大学》、《中庸》为曾子、子思所作,所以,本文未把上述两篇作为论述之对象。

除有些篇章作者、时代有定论外,《礼记》之绝大部分篇章皆为秦汉时期儒者所著,似乎亦成为定论。

至于《孝经》的作者、年代,有多种说法,笔者同意为汉代儒者作品之说。

由此,可以断言,《礼记》或早于或与《孝经》为同时代之作品。

从内容上看,《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甚多,以致梁启超说《孝经》“书中文义皆极肤浅,置诸戴记四十九篇中,犹为下乘,虽不读可也。

”(《经籍解题及其读法》)的确,从本文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大量可见《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

如:《孝经》:“以孝事君则忠。

”《礼记·祭义》:“事君不忠非孝也”;《孝经》:“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礼记·丧服四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孝矣。

”即使是《孝经》以五章专门论述的五等人之孝的思想,也可在《礼记》中看到其理论源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指君王之孝。

三德即三老。

汉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天子以父兄养之,因此说,君王之孝在于“任善不敢臣三德”。

当然,不可否认,《孝经》作为一篇专门论孝的文篇,较之《礼记》虽在理论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创造,但在系统性上、易于传播推广方面,要优于《礼记》。

两者同列十三经,在历史上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两者的影响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孝经》不足两千字,专题专论,加之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影响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布衣庶民,均可能读到《孝经》,而《礼记》只能影响有一定儒学文化修养的读书人。

但由于《孝经》无限制地将孝道泛化,又一开始即以“经”立论,可能不屑于“形而下者谓之器”之类细微末节吧,倒使孝的好多具体道德要求如本文中所述之“孝行”部分疏于论述。

总之,由《礼记》创造,而由《孝经》系统化的孝道理论问题与孝道的普遍原则借《孝经》而得以广泛传播。

而《礼记》中之孝行部分则得之于如《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规》、《女儿经》等诸多童蒙与家训之书而予以流传,遂长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礼仪与社会交往方式,成为礼仪之邦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不可低估《礼记》对中国孝道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政治理想大同世界。

儒家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智勇,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这种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产生于中国的2000年前,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资料。

再次,《大学》和《中庸》、《学记》3篇分别载有许多合理的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

《大学》和《中庸》原属《礼记》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二篇单独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

《大学》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这是儒家理财的经典论述,也是古代财政经济学的宝贵遗产。

《中庸》则载孔子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易经诗经内经山海经尚书礼记谁早排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简介:《易经》:《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内经》:《内经》全称《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成书年代约为战国时期。

本书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

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

原共22篇约32650字。

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

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尚书》:《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

《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1]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2]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西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