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读《因小失大》读后感
要珍惜时间。
:做什么事都要尽量抓紧时间,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因小失大
不然就象文中的元元一样,多睡了1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告诉我们什么?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得利。
100字.150字.200字.220字作文各5片急求2011年2.19日必有
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责任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从一年级起,我只知道,责任就是班干部要负责任:每次老师不在时,我和其他班干部一起管理班级,早晨到校带头朗诵课文,做同学的榜样,老师的助手。
作为学校的校干部,我以身作则,做好检查工作,并记好值日记载本。
随着年岁的增长,责任二字的含意有了更深的了解。
特别是读了《托起心中的太阳》后,觉得自己的责任心是微不足到的,与书中的主人 与书中的主人公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平常,在家里,我是家庭中的一员,可是,我没有负责任——不爱做家务。
每次我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而且不愿整理,还得劳驾妈妈来。
有一回,妈妈在洗衣服,让我把刚烧好的水灌入热水瓶,我刚把插头拔下,喜欢的电视开始了,就把这件事抛到九霄云外,结果也只得把水重烧,浪费了好多电,这与我的“环保先锋”好不相称。
今天,我读了《孝女绳》这篇文章,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
我和主人公——李根,同样是五年级的学生,却有太多不同。
虽然她爸爸得了重病,不能操劳,可是她家里照样很整洁,这是她的功劳;她自己的衣服虽然旧,但总洗得很干净,还给长期卧病在床的爸爸喂药。
相比之下,我感到十分惭愧,顿时,心里像翻起了波浪。
我一定要向李根学习,在家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想想有时我对学习也不太负责,在做作业时一碰到难题,自己懒得动脑筋就去问同学,听完答案后,也没思考难题的算理就去玩了。
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心情就很颓丧。
对待学习任务观点太重了。
这次数学期末考试考砸了,我难过了好几天,眼泪也流了好几天,觉得自己太没用了。
这几天,我深刻地反省自己,总觉得自己对学习的责任感还不够到位,缺乏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还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看了《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想到那位少年在顶碗时碗掉了一次又一次,可他毫不灰心,终于把碗稳住了。
我知道了在学习上,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必须找到原因加倍努力,而不是自暴自弃。
只有知难而上,努力奋进,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今后,我要在学习上更加努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得更快。
这个假期,我最大的收获是: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要感谢这盏明灯,它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懂得感恩 指导教师:王敏 每当《懂得感恩的我》这首歌在耳边响起,我心中就不禁泛起丝丝涟漪,想起新年拍卖会上的那一幕。
那是我天天盼望着的时刻。
在本学期开学之初给我们上数学兴趣课的陈老师答应我们在新年第一天举行学期拍卖会,将我们在课上由于表现出色而获得的奖票进行拍卖换取奖品。
“拍卖会开始了
”“拍卖会开始了
”只见陈老师两手拎着四大兜奖品面带微笑向讲台桌走去,同学们都急不可耐地涌到了桌子旁,“大家都先回到座位上,按得奖票多少的顺序上台来用奖票兑换奖品,每人只能挑一件奖品”说着,陈老师把奖品一一摆放出来,桌子都摆满了,真像是一家小的玩具店。
我手里紧紧攥着厚厚的一沓子奖票,都握出汗了。
那每一张奖票都是我攻克一道道难题的见证;每一张奖票都凝聚着我的辛勤汗水。
“陈景文,你得的奖票最多,你先挑 。
”听到老师的招呼,我赶紧走上台,准备精心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
“哇
”我兴奋地大喊一声,那么多诱人的智力玩具,双色七巧板、魔方、 魔棍、九连环——琳琅满目。
咦
这个叫海王星的小玩艺竟有一百零八关,一定非常有挑战性,我拿着它左瞅瞅,右瞧瞧,越看越爱不释手,立刻决定用奖票把它拍卖下来 。
就在那一瞬间,我不经意地发现桌子的角落有一串手镯,那是一串由七颗精美椭圆形的珠子连接起来的手镯,精致极了。
珠子白里透着晶莹的亮光,零星点缀着一些琥珀色的花纹,看着它我想起自己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用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个手镯。
因为去年夏天妈妈陪我去日本打比赛,不小心把她那只晶莹剔透的手镯丢了。
那只镯子妈妈非常喜欢,镯子在妈妈手与臂之间游曳,愈发显得妈妈漂亮。
自从手镯丢后,妈妈一直没有再戴手镯。
想到这儿,我不由得把海王星轻轻地放下了。
但这个新鲜的玩艺真让我割舍不下,又重新拿回手中。
这时,我忍不住看了看坐在教室后面的妈妈,她那次慈祥的笑容写满了对我的爱意,她那期盼的眼神流露对我的关爱。
这令我心中怦然一震,妈妈为了我失去的太多,太多—— 妈妈爱美,但为了我放弃了美容,与我一起攻克一道道数学难题;妈妈喜欢购物,但为了我,放弃了逛商场,跟我一起背诵新概念英语;妈妈怕热,但为了我,烈日炎炎下与我一起在四百米跑道上跑步。
多少次比赛中我都在妈妈的激励下勇夺桂冠。
妈妈额头上的一条条细纹换来了我的一张张证书、一块块奖牌 。
我一直想回报妈妈对我的爱,有什么能比回报妈妈的爱更能令自己快乐的呢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放下了手中的海王星,拿起了那串手镯,旁边的同学看见了,惊呼:“哈
那么多好东西,陈景文干吗偏要女孩的手镯
”这一句话引起了我班同学的一阵哄笑,我却全然不领会,径直跑到妈妈身边,一下子把手镯戴在妈妈的手腕上,妈妈惊呆了,眼睛瞪得大大的,我满怀感激地对妈妈说:“妈妈,这是我送给您的新年礼物,我爱您。
”此时还有什么能比“我爱您”这句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的全部情感呢
妈妈一把把我搂进怀里,“谢谢
谢谢
我的好儿子
”妈妈额头的细纹全部舒展开了,手紧紧和我握在了一起。
而此时此刻,我的心也和妈妈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幸福地笑了。
《懂得感恩的我》这首歌将永远萦绕在我耳际,流淌在我心间。
懂得感恩不懂得感恩,其实就背离了人性
——题记 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的歌手从飞。
他时刻关心着那些贫困孩子。
每场演出的报酬,他大多数给了那些孩子。
自己的积蓄,也用于给那些贫困孩子置办衣服和学习用具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从飞患上了癌症
这个消息对于他,对于受他资助的孩子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于是,从飞很少再接到演出,也很少有人再请他参加节目了。
他的生活变得十分窘迫,医药费全靠家里的积蓄,自然无法继续再给那些贫困孩子资助了。
而就在从飞住院的日子,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从飞资助的那些孩子,他们的家长来了。
从飞原以为,他们是来看望他的。
可是,他想错了。
那些家长气势汹汹,质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孩子汇生活费了
为什么不继续资助自己的孩子了
从飞十分难过,他想不到自己好心资助那些贫困孩子,他们却还这样对待自己。
难道自己资助他们做错了吗
就在这样的情绪下,从飞忿忿离开了人世。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从飞遇到的这种人又何止一两个呢
在学校里,老师其实尽自己的义务就行了。
可他们不仅尽了自己的义务,还对我们进行教育,对我们的生活,心理情况都十分关注,经常过问。
这些事,其实早就超过了自己的义务。
可老师把我们当做了自己的孩子,用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和认真来对待我们。
可是,我们中的有些人却一点也不领情。
老师教育他,他却觉得老师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故意整自己。
老师过问自己的生活,他却觉得老师多管闲事,管一些不该管的事情。
可他却全然不知,老师这样做,是爱他的表现。
当老师教育他的时候,他给老师脸色看,老师过问他的生活时,他编一些谎话来骗老师。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敌视,一点也不知道老师是为了他好,不知道去感恩。
尽管这样,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老师还是会义无返顾地帮助我们
其实,不知道感恩的又岂止孩子
一些成年人,不也和孩子一样不知道感恩吗
孩子不知道感恩,是因为他们还小,而成年人呢
社会中的我们,互不认识。
可是,当我们需要帮助时,这些不认识的人,却会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我们。
可我们,却不知道去感恩。
一个人,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全部的财产。
一个工薪阶层的工人便把他每月工资的一半给那个人,并帮助他重建家园。
可是他们之前并不认识。
后来,被资助的人生活状况渐渐好了一些,不再需要这个工人的资助了。
也渐渐和工人失去了联系。
有一次,那个被资助的人和同事在街上,突然看见了那个资助他的工人。
我们本以为他会去感谢那个工人,然而,他却把头低了下来,用很快的速度和那个工人擦肩而过。
其实,他只要对那个工人笑笑就行了,可他却碍不下面子。
于是,一个曾经被帮助的人和他的恩人擦肩而过。
我们真的应该去反思了。
这些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却这样对待他们。
难道他们帮助我们有错吗
他们没有错
错的是我们
我们不知道感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诗句充分说明,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的美德。
可在当今这会,这一优良的传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让我们去感谢那些曾经帮助我们吧。
让漠视“感恩”的现象在社会中消失吧
自然之道里向导为什么抱起幼龟,四年级的第九课。
这堂课就这样从课题入手开始学习课文来。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很快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理解“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这句话时,学生能紧扣文章中心回答向导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即: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读向导说的这句话时那种平淡的语调也把握较到位。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向导、作者以及学生们的心情都在变化。
向导由心平气和到悲叹,作者由焦急到后悔,同学们由开始很理解向导和作者,到后来反倒不理解他们,似乎是越读越糊涂。
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向导悲叹地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时,学生七嘴八舌地问开了:“向导既然知道结果会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抱起那只小海龟,朝大海走去
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后面可能发生的事
”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大家就争论起来。
汪洪说:“向导可能不能确定那一定是只侦察龟。
”孙奡说:“我也觉得向导不能确定那只海龟是不是侦察龟,因为课文写了幼龟“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还写了幼龟“踌躇不前。
” 听到学生有理有据的回答,看到他们能从文中找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我不由得为他们的表现而高兴。
可是更令我意外的是,他们的争论并没有停止,魏灵志高高地举起了他的手说:“我认为向导故意抱走幼龟的,他想让作者他们看到事情的真相。
”听到他与众不同的见解,我连忙追问:“怎么会这样,那不是太残忍了吗
”没想到他振振有词地说:“向导是生物学家,他肯定知道那是侦察龟,他想给作者亲身经历的机会,外国人教人方法和我们不一样。
”听着他那有点崇洋媚外的回答,我看到了一个尊重事实的孩子,一个相信亲身体验而不愿接受现存答案的孩子。
我没有否定他的分析,马上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是否给了太多的现存的、标准的答案给学生。
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我还是在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
我让学生反复读句子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体会向导当时的处境:面对的是“焦急”、是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情况十分紧急。
理解向导是因为听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才极不情愿地这样做的。
此时我再让学生读最后一句话:“向导悲叹地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学生语调低沉,悔意不言而喻,文章揭示的道理如水到渠成,不讲自明。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好心会办成坏事 是的,人是万物之灵。
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旅行者出于同情,帮助弱者,却不知“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
美国阿拉斯加天然动物园的管理者,为了帮助鹿而捕杀鹿的天敌狼,结果呢
狼少了,鹿缺少了忧患意识,导致了种群的退化。
最后又引进一批狼,鹿群才又恢复昔日的矫健。
自然之道是不可违的,谁违反自然规律,最终将会危及自身。
我们何尝不是也像那位向导一样碍于面子,可能会办一些明知道不对,最终可能导致因小失大的事。
我们的教育不是也存在违背孩子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干着揠苗助长的现象吗
希望大家“不要抱走小海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