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300字(高原女兵)
这几天,读完雪域军魂写的《用热血和忠诚守卫边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把我带回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青藏高原。
正如雪域军魂所说的,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是著名的“世界屋脊”(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其中10座在西藏,在喜玛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周围5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8座)。
这里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含氧量的60%,加上西藏高原地形复杂,山多山高,河流湖泊众多,使得这里气候多变,生存条件恶劣。
记得90年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视察西藏军区时曾经说过:“你们在高原,不要说工作,就是天天呆着,都是很大的奉献。
” 在西藏高原当兵面对的第一问题是高原反应,每一个人在哪里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不同的高山反应,有人是血色素升高,可有的是出现高山性贫血;有人血压升高,有人血压降低;有人高原反应出现的很快,适应也快,可有的人高原反应出现的慢,适应也慢;确实像雪域军魂说的那样,在高原工作十年以上的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不可逆的疾病。
从内地上高原要面临高原反应带来的危险,每年新兵从公路进藏都会发生因高原反应而死亡的事情,而在青藏线上死亡的不仅仅是军人还有他们去探亲的妻子和孩子。
青藏兵站部有一个统计,三十年间,在青藏线上因病死亡的团职干部平均年龄四十七岁。
在边防线上巡逻时被高原反应夺去生命的西藏军区边防二团的团长高明诚年仅四十岁(小说《我在寻找那颗星》)。
西藏军人都有明显的身体特征,那就是让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的脸膛,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形成的凹陷的指甲,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因缺氧带来的紫红色的颧骨(也称“高原红”)。
凭着这三个明显的特征,在成都的大街上,你一眼就能认出那些回家探亲的高原兵们。
长期在高原工作回到内地的西藏军人,也面临着高原反应后遗症的折磨。
有这样一个规律,在西藏工作十年以上的人,回到内地长期生活,第一个三年为一个危险期。
在这三年中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说不出原因的不舒服甚至疾病,到医院看医生,经常诊断为心脑血管病,可吃什么药都不见根本好转。
有的人与这些说不明的疾病抗争了三年慢慢适应内地生活,可有的人在这三年抗争中离开人世,更有一些在西藏工作了一辈子的老西藏们,却选择了在高原安度晚年,他们想往内地足够的氧气、丰富的供应、繁荣的城市,但他们却惧怕醉氧和热闹,他们过惯了高原那清淡孤寂的日子。
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也很艰苦。
九十年代以前的西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虽然党中央十分关心,但当时全国的经济条件也很有限,即使支援也是杯水车薪。
我记得当兵三年,除六九年底周总理从四川调拨了外贸的广柑,我拿到了六个外,基本上没有见过新鲜水果。
我们下哨所,走到海拔四千米以上的机务站,机务站的战士们把分给他们的水果罐头(按照规定,他们每人每个季度,有一公斤半的水果罐头)送给我们,女兵们吃得狼吞虎咽,很多男兵看得直笑。
七一年,我们演出队沿川藏线为总站机务站、哨所和友邻部队慰问演出,走到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泸定,正赶上杏子上市,老百姓一看到脸上飘着两朵“高原红”的我们,提出卖一挎包杏子五元钱(当时西藏新兵的津贴费为每月十元、排职干部工资每月七十二元八角)。
我们二话没说,一人买了一挎包,第二天,卫生员那里的黄连素就没有了。
到了成都,我曾经和一个女兵在半小时之内吃了十斤桃子。
新鲜水果对于西藏军人来说是奢侈品。
新鲜蔬菜虽然有,但都是自给自足的,自己种多少,就吃多少,没了就只能吃脱水菜和罐头了。
脱水菜的供应,也是按照规定配给。
七一年三月我们曾到亚东,在一个工兵营里演出时吃饭,吃的就都是罐头和脱水菜,据他们炊事员说,这已经是最好的了。
大雪封山,副食运不上去,他们会有很长时间从吃脱水菜一直到只吃盐水煮黄豆。
所以西藏军人的维生素是极其缺乏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西藏兵的供给相当于内地兵的六倍(当时的情况)。
在《我在寻找那颗星》一书中,描写了高明诚与其政治处主任的有这样一段对话,他们在谈论西藏军人最盼望的事—探亲。
——政治处李主任说:“咱们的探亲假周期是长了一点,一年半一次,每次回去就他妈的像是补课,补都补不及。
”“补课
哈……你算是和我想到一起去了。
是啊,总是盼啊盼,等到了探家的时候,什么都要修补了,房子、家具、自行车、还有身体、生活、氧气、新鲜蔬菜,还有感情。
首先是感情。
人家是随时保养,我们是定期大修。
”高明诚说。
——感情对于西藏边防军人来说,是最珍贵、最娇嫩、最依恋、最难以触碰的。
——一位边防军人的妻子带着三岁的儿子,乘坐汽车进高原探望几年未归的丈夫。
就在“上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的五道梁,三岁的孩子闭上了天真的双眼,葬在了烈士陵园。
这个三岁的男孩与叔叔们为伍,躺在那永冻层里。
——一位边防军人回家探亲,已经会说话的孩子面对陌生的父亲低声叫着“叔叔”,却对窗外匆匆而过的解放军叔叔大喊着“爸爸”,因为妈妈告诉她,“你的爸爸是解放军。
” ——西藏女干部都有这样的经历,结婚生子后,必须忍受别离的痛苦把孩子留给老人。
我的一位朋友,产假休完,即将返回部队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孩子吃奶的问题却解决不了,她只好买了一只母羊,用羊奶哺育孩子。
回部队的日子里她哭了好几天。
她跟我说,晚上睡觉时做的所有的梦都是给孩子喂奶。
——一位老兵几年来一直驻守在一片没有草和树的边防哨卡上,每天面对的是皑皑白雪和灰色的巨石。
退伍了,下山了,当他看到第一棵小树时,一下扑过去,紧紧抱住它大哭起来。
——很多军嫂都有这样的经历,到西藏去探亲要坐了火车又要换汽车,一走就是走上半个月,好不容易走到离驻地很近的地方,有时遇上大雪封山,夫妻只能山上山下遥望,探亲假时间要到了,雪还是没有让步,夫妻只好用电报相约,妻在山下摇动火红的头巾,夫在山上用望远镜观望。
一年半一次的探亲假就在这遥望中度过。
有时遇上山洪暴发,夫妻隔河相对,妻把带给丈夫的水果一个一个扔向对岸,最后,她大喊:“真想把我也扔过去啊
”之后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我们当兵时最奢望的是探亲,最盼望的是家信,这些家信虽然都是贴上航空邮票,但常常是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所问非所答,成为西藏军人与家人通信的特点。
报纸杂志也是半个月发一次,解放军报一来就是一打,前几天看都看不完,可看到最后几天(在等待新报纸的那几天),战友们都可以把前面报纸内容一字不漏地研究一遍。
虽然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但西藏边防军人的忠诚却没有因为这些而减少。
我在当新兵时曾听一位老兵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边防连队的指导员带队例行巡逻,在一片大雾中与一支印度巡逻队相遇,由于边境没有划定,双方都认为对方越境,两支巡逻队持枪相对。
对印还击战之后,边境线上摩擦不断,上级要求不允许开第一枪。
当时气氛十分紧张,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指导员一步跨上一块大石头,要求印方退回去,可印方的带队军官,人高马大,也迈了上来,怒目盯着怒目,枪口对着枪口,胸膛顶着胸膛,谁也不让一步,。
双方就这样坚持着,一分钟、两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两天、三天。
这三天中不睡、不吃、不喝。
突然印度军官倒了下去,嘴里嘟噜了一句,被部属抬走了。
可我们的指导员却还屹立在石头上
战士们把他高高举下石头,轻轻地放在地上,他只问了一句话:“印度兵输了吗
”“输了
”战士们喊着。
据说,这个指导员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老兵最后说,“他站着是一座山,躺下是山一座
”这句话非常非常震撼我。
西藏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特殊,边境线较长,一代代西藏边防军人用他们的热血和忠诚把祖国西南边境铸成铜墙铁壁。
引用雪域军魂的最后一句作为此篇的结束语:“我绝对相信,一旦西南边陲有事,这些新时代的驻藏官兵一定能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
任何对我领士有所企图的窥视者,都将在中国军人的面前遭到毁灭性打击
”
西藏高原课文读后感二十字以内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打开电视机,调到文艺台,收看“闪电星感动”节目.这次说的是一 位复旦大学的大学生,因为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成了植物人.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支付不起那巨 额医药费.但是这位大学生非常喜欢听光良的歌,每当放到光良的歌,他就会有反映;手会抬起来一点, 或者嘴巴张开一些.似乎很高兴,也想一起来唱歌.光良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给这位大学生写了一封信 鼓励他,告诉他一定会醒
青海高原一株柳主要内容
这个学期,我认真品读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
读后,着株生长在高原的柳树它那“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敢于向恶劣环境挑战,敢于抗争,敢于棉队,艰苦卓绝的顽强精神感动了我,启示了我。
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
整篇文章围绕“神奇”这个词来表达文章的中心。
高原的这株柳树,神奇在它的来历;神气在它的生长过程;神奇在它的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的生长得这么旺盛;这么“令我望而生畏。
”课文采用了强烈的对比写法,强有地衬托和展示出高原柳树的高贵品格。
当我读到“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身存环境抗争”……,这段话时,我内心想了许多许多。
是啊,人的一生有多少人是“一帆风顺”
又有多少人不是从坎坎坷坷的道路上创造人生奇迹,世界辉煌呢
只不过是你怎么去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怎么去棉队厄运。
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逆境中消沉不出,一事无成,悔恨终生呢
然而,那又有多少人像夏洛蒂,史学家谈迁,宇宙之王霍金等伟人,敢于在挫折的逆境厄运面前势不霸休地去抗争呢
他们的成就就是在“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片绿阴,惊人的创举。
学习文章,联想自己,平时学习上的苦难都不敢面对,而是乎取逃避的态度,不把困难和挫折当作是磨练自己意志的好机会,是多么的软弱,长大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吗
难道不会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吗
怕苦怕难,逃避现实,是人生“危险”的信号。
学习了这篇文章,深受启迪,感概万千。
愿我们都成《沙家浜》戏剧的一段名唱中的“八千里风景吹不倒,九千个雷霆要难轰”的青松,愿我们都是生活中的强者,愿我们都能成为神奇的高原之柳。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二课读后感
你要例子
是的话从广袤深邃的大海走来,我是汪洋里的一条小鱼从浩瀚无垠的沙漠走来,我是驼铃里的一个音符从芬芳美丽的花海走来。
我是花朵上的一滴露水从茂密俊秀的森林走来,我是大树上的一片绿叶从波澜壮阔的大海走来,我是海底的一个海星。
从乍暖还寒的春天走来,我是寒风里的一朵红梅。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批注怎么写? 快
第三小节:在青海高原,每走一步,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被撞和苍凉。
批注:这一小句充分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荒凉,为在这不毛之地看到一棵令人惊异的柳树的壮观打好了铺垫。
第二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批注:简洁的引起了下文。
第六自然段批注:在作者的想象中,我们充分的体会到了这棵大柳树成长的艰辛。
献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