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戴望舒的诗读后感

戴望舒的诗读后感

时间:2014-01-14 21:42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1000

呵,这人我不认识耶

既然你都认识他,为什么不认认真真看看他的某几首诗。

通常的读书笔记呢,你都要结合一下作者的写那首诗背景,然后写写你对这首诗的想法,有没有被他感动的一幕,你的心理描写。

笔记笔记,当然是自己看了,自己才写得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加油,你一定行的

戴望舒的偶成读后感500字

为你奉请参考:  戴望舒底》读后  戴望舒的《我底记忆》是其艺术诗歌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前期的《雨巷》一类诗歌,《我底记忆》抛弃了华丽的意象表现手法,而采用了一种亲切、朴素的语言叙述方式。

在《雨巷》中,诗人描绘的是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全诗的语言正如江南的雨巷一般淋淋漓漓,飘动着绵雨的惆怅。

而《我底记忆》则是侧重于内心感悟的叙写,用各种日常事物去表达内心一种抽象的情感,将这些无形的记忆表现在象征的意象之中。

诗中“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花的笔杆”,“破旧的粉盒”等一系列普通意象的组合,既十分形象的表现出记忆纷繁丰富的特点,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记忆的广阔与微妙的结合。

在诗中,作者将自己的记忆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我”“忠实的好友”。

而第二段诗文中,那些意象的排列组合也是恰到好处的拉近了记忆与自己的关系。

这些意象有远有近,有从前的有现在的;这些时空的错落组合,更是给记忆增添了亲切、生活的气息。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这句话其实正是对以上所有意象的概括,诗人的记忆正是诗人存在这个世界的凭证,是诗人那颗不断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

而第三段诗文,则是描写了当记忆到来时的感受。

“它胆小,它怕着人们底喧嚣”,它是我寂寞的朋友,“在寂寥时,便对我来做密切的拜访。

”我认为在这一段的记忆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诗人对爱情的记忆。

“爱娇的少女底声音”是一处十分明显的对爱情记忆的象征。

除此之外,“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也隐隐的透现记忆中青涩少年时那有笑有泪的爱恋。

同时,将记忆认定为“寂寞”时的拜访,是对记忆涌现时总是在安静独处的环境中。

就全诗来看,诗人的记忆并不是美好的,在这些记忆到来时,诗人的情感是沉重的、苦闷的,是“夹着眼泪,夹着太息”的。

记忆“锁锁的永远不肯休止,除非我凄凄的哭了,或是沉沉的睡了”。

虽然诗人回忆的时光是悲伤的,但是诗人“永远不讨厌它”,这不仅是因为“回忆忠实于诗人”更因“诗人忠实于回忆”——无论是怎样的回忆,这都是属于诗人的。

诗人这一生的价值都蕴藏在这回忆中,因此,我们阅读全诗丝毫没有品读出诗人对回忆的排斥。

诗人在一袭袭感伤的记忆涌现时,仍然愿意去回味这一抹酸涩的味道。

《我的记忆》不同于《雨巷》的另一特点是其诗句长短不齐的错落。

全诗语句看似随行编排,没有韵律感,但实际上,诗人的这一种排列恰恰使诗意流露在了诗象上:在参差不齐间,我们似乎可看到诗人内在情绪的起伏张弛。

同时,这种不受约束的飘忽不定也映衬了“我底记忆”的朦胧与复杂。

因此,虽然从外在文字看,这首诗似乎没有音律节奏,但事实上,它的音乐美是蕴藏在内在思想与叙写逻辑上的。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我底记忆》胜于《雨巷》,这也许有生活经历、背景环境的影响,对于我那《我底记忆》中那种朴质但又寓意隽永的语言是十分美丽的,在品读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通过“记忆”所散发出来的寂寞苦闷但又充满向往的复杂情感,令我不免佩服与触动。

戴望舒的诗

戴望舒《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It is called gloomy mood of lone Autumn  It is called miss of distant sea  If someone ask what's my boring  I am afraid of throwing our you name.  I am afraid of throwing our you name.  If someone ask what's my boring  It is called miss of distant sea  It is called gloomy mood of lone Autumn  读“雨巷诗人”戴望舒早期的诗,人们往往不能不被他深长的感情和流畅和谐的音节所折服。

《烦忧》便是其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这首诗好象是诗人在和别人对话,那人问:你爱人在哪里

她叫什么名字

这位正在爱恋的诗人不好意思的喃喃自语.在辽远深沉的海,寂寞的冷清的秋这种典型忧愁的印象下把诗的灰阶色调映衬得很强烈.这种颜色是带灰的绿或者上一带灰的蓝.比较引人注意的诗的格式的表现手法采取的是回环反复,把自己欲言又止的心情浮现在读者面前.最为我喜欢的诗的音韵美,读起来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顺畅,这在中国早期白话诗中是相当突出的,比徐志摩早期的诗要好得多.因为戴望舒是最写自己心情的写家,作品体现的全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引人入胜,紧紧的扣紧我们的心.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起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

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本细相地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

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

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戴望舒似乎现在已经不是很出名了,市面上他的作品也不多,但是我想他的精神存在是永远不会泯灭的

诗歌读后感

小花 [俄] 我在书里发现一朵小花, 它早已干枯了,也不再芬芳, 因此,我的心里就充满了 许许多多奇异的遐想: 是哪一个春天,在哪一处 它盛开的

开了多长时间

谁摘下的

是外人还是熟人

为什么放在这书页中间

可是为了纪念温柔的相会

还是留作永别的珍情

或者只是由于孤独的散步 在田野的幽寂里,在林阴

是他还是她

还在世吗

哪一个角落是他们的家

啊,也许他们早已枯萎了, 一如这朵不知名的小花

这首诗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

我仿佛一下子发现了美:一朵小花竟然会那么美丽,那么富于,而且它的美丽是可以长久的、可以传递的、可以珍藏的,它有那么强的生命力

我反复吟诵这首诗,并在我最好的一本笔记本上认真地抄下这首诗

我由结识了,结识了这位俄罗斯伟大的抒情诗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好似着魔一样迷上了,我四处寻找他的诗集,借到了《普希金抒情诗集(一)、(二)》,我先是手不释卷地读,然后夜以继日地抄,抄了好几本笔记本。

这几个本子是我最初的一笔珍藏,曾有友人跟我借阅,被我婉拒了。

接着,我又陆续看到了他的、、、等作品。

普希金笔下的俄罗斯美丽风景和优秀的妇女形象,点燃了我青春的诗情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培养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了我性格中善良、坚贞的一面。

同时,普希金也培养了我对的热爱,从阅读普希金扩展到阅读、、契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玛雅可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名家名著,可谓是“一花引来百花开”,使我拥有了一座“俄罗斯文学百花园”,它滋养了我的思想情感和对高雅文学的爱好。

不过,寻思起来,还是《小花》给我的影响最大。

这朵“小花”从闯入我眼帘的那一刻起就融进了我的生命里,甚至,它刻画我的性格,美化我的人生,塑造我的情感。

戴望舒的诗--等待

等待(二) 走了,留在这里等, 看血污的铺石上徘徊着鬼影, 的眼睛凝望着铁栅, 勇敢的胸膛迎着白刃: 耻辱粘着每一颗赤心, 在那里,炽烈地燃烧着悲愤。

把我遗忘在这里,让我见见 屈辱的极度,沉痛的界限, 做个证人,做你们的耳,你们的眼, 尤其做你们的心,受苦难,磨练, 仿佛是大地的一块,让铁蹄蹂践, 仿佛是你们的一滴血,遗在你们后面。

没有眼泪没有语言的等待: 生和死那么紧地相贴相挨, 而在两者间,颀长的岁月在那里挤, 结伴儿走路,好像难兄难弟。

冢地只两步远近,我知道 安然占六尺黄土,盖六尺青草; 可是这儿也没有什么大不同,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多少人从此就没有回来, 然而活着的却耐心地等待。

让我在这里等待, 耐心地等你们回来: 做你们的耳目,我曾经生活, 做你们的心,我永远不屈服。

戴望舒诗的风格

戴望舒一生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诗作数量不满百首,但却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戴望舒诗歌本身的质量决定了他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戴望舒的诗歌风格多变,基本上代表了那一段时期中国诗坛的演变史,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诗人生前出的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其诗歌按照诗风的变化,可分为三个较明显的阶段:早期(1924年-1929年)、中期(1929 年-1937年)、晚期(1939 年-1945年)。

  《我底记忆》为第一期,包括戴望舒早期诗作二十六首,分为《旧锦囊》《雨巷》《我底记忆》三辑。

这三辑中也体现出在同一时期内戴望舒诗歌趋向的微妙变化。

《旧锦囊》有着旧体诗词,特别是晚唐诗、宋词的哀艳感伤缠绵华丽的特色,也显现出英国颓废派和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影响。

《雨巷》辑则体现了诗人“对诗的音乐美,诗的形象的流动性和主题的朦胧性的追求;法国早期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意象‘模糊和精密紧密结合’、把强烈的情绪寓于朦胧的意象的主张,对他的影响甚为明显”[1],而《我底记忆》辑中的诗作则追求诗的口语化和淳朴自然,受到法国后期象征派果尔蒙、耶麦等人的影响。

施蛰存曾说: “戴望舒的译外国诗,和他的创作新诗,几乎是同时开始”, “译道生、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译果尔蒙、耶麦的时候,正是他放弃韵律,转向自由诗的时候。

后来,在四十年代译《恶之花》的时候,他的创作诗也用起韵脚来了”[2]。

可以看出戴望舒诗歌每次诗风的转向都与西方诗歌的影响有关。

戴望舒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写诗,当时诗坛的状况一方面正流行以坦白奔放为标榜的新诗,另一方面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又正在进行新诗的格律化实验。

戴望舒的诗作是对前一种取向的反叛,而对新月派等人的成果却有所借鉴。

《旧锦囊》辑尚未脱去旧诗的痕迹,除了诗的外在形式是新诗而外,辞藻华丽雕饰、色彩浓艳,其意象古典化、题材意境也接近古诗,诗歌的情绪情感则显豁明白,悲哀伤感。

从其用词中,我们可略窥一斑,如其景物词汇多为晚云、溪水、古树、远山、落叶、寒风、残花、蝴蝶、香泪等,抽象词汇则大多是忧愁、寂寞、伤感、孤苦、凄凉等,更像是古诗今译。

不过在形式上还是有多方面的尝试,除对旧诗词的模仿外,也有注重口语化的《静夜》以及十四行诗的拟作。

戴望舒很快转向了《雨巷》阶段,着重表现在对新诗音韵的追求上,虽然此辑中的诗仍还有浓重的古诗意味,但已化用得很自然了。

戴望舒虽非新月派诗人,但他《雨巷》一诗对新诗音乐化的贡献,却使得叶圣陶称赞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雨巷》以三顿诗行为主,间以二顿诗行,皆以双音节收尾,交错押韵,每节诗末一行以相同的脚韵呼应。

间用句中韵,首尾二节重复一遍,特别是用了连续意义音节的跨行法,使音节的停顿若断若续,使诗义的连绵与音节的回环相应相合,同时又采用了几组排比句,更增加了诗的音乐感。

朱湘曾赞美《雨巷》兼采有西诗行断意不断的长处,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不逊色。

另一首《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则很注意音韵的回旋往复,全诗共五段,一、三、五段的前三句重复同样的内容,只有末一句稍有变化,形成反复咏叹的效果。

-戴望舒并未在追求音韵上停留太长时间,不久之后,他写出了《我底记忆》,从对外在韵律的注重,上升到追寻诗的内在情绪的节奏和旋律。

中国最初的白话新诗追求自然音节,近乎散文而失去诗的韵味,后来新格律诗派矫枉过正,对诗的音乐化作出了贡献。

戴望舒在经历了新诗的格律化后,另辟新路,他吸取两种方式的优长,使不讲传统音律的新诗,在散文化的外表之下,也具有了内在的音乐美。

《我底记忆》句式长短不齐,而且没有固定的韵脚,诗句舒缓自然,为其后期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作开了先声。

《独自的时候》以两组对立的意象相互映衬,一边是笑声、梦、音乐、白云等流逝把握不定的东西,一边是稳固不变的物象木器、烟斗等,形成诗歌的张力,写出了“人在满积着的梦的灰尘中抽烟”这样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秋天》中“我对它没有爱也没有恨,我知道它所带来的东西的重量”等自由的语句,有着娓娓道来的平实亲切。

             二   戴望舒中期诗作包括《望舒草》和《望舒诗稿》,他这一时期的诗作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

象征派诗反对客观描述,强调表现自我内心,而这种对于内心的表达又不是用理智解释得明白的情绪,而是一种朦胧、复杂、幽微、深潜的感觉和情境。

象征派主张这种情境应该通过对与之对应的大自然等外在景象的暗示描写才能捕捉到,因此在写诗时多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

象征派的这些特点又与中国传统诗词讲究含蓄、比兴的特点相契合。

因此,新诗人们将其用来矫正新诗平白浅露的弊病,形成现代诗派。

戴望舒就以其《望舒草》成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望舒草》带有很明显的象征派诗歌特点,摒弃了《雨巷》时期对音乐性的追求,以口语入诗,注重感觉和情绪的微妙对应,也注重通过暗示、通感等手法来表达内在不确定的情感。

正如诗人在三十年代初写的《诗论零札》所提倡的一样: “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3],诗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诗歌形式就像选择适合自己的鞋子。

这一时期的诗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夜行者》《寻梦者》《乐园鸟》等诗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每首诗中都有一个整体的象征笼罩。

《夜行者》中是一个寂寞的夜行人,行走在黑夜中,像夜一样静,而围绕这个主体意象,则有冷清的街、黑茫茫的雾。

全篇没有直接抒写诗人及同时代人的苦闷,但却借助这些自然物象恰切微妙的传达出了诗人的情绪,与前期诗作充满眼泪和哀叹的直抒胸臆相比,更含蓄也更有艺术的回味。

  戴望舒在诗体的实验演变中,实际上内心是矛盾的,在不同时期仍会重回到诗歌的音律性上,诗人并未完全按照自己的诗歌理论去写诗,但此时的音乐性已不将诗囿于格律之内,而是注重新的自由诗的音律。

《寻梦者》胜在作者对情感的准确把握和表现上,诗歌音乐感仍很强,但不曾像《雨巷》那样刻意追求音律。

音韵运用自然,流畅的音韵排比的句式,便于作者抒发久藏于心的激情、沉郁与梦想。

《寻梦者》如依据象征诗派的原则也许是不太标准的,但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歌的激情弥补了它不够含蓄的缺点。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当人们读到这种句子的时候,会被它深深打动,而忘记它的技巧。

余光中在批评戴望舒的诗论“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nuance,而不是字句上的nuance ”时曾说: “诗情原藉字句以传,本无所谓谁更重要,真正重要的还是诗情所至,字句能否密切配合,正如颇普所云‘音之于义应如回声’..就诗而言,最重要的该是有话要说,而不是在镜花水月暗香疏影之间顾盼斟酌,味其妙变。

”[4]虽是批评之辞,我却觉得倒正好可以用来说明这首诗的成功之所在。

戴望舒的创作虽属于现代派,但并不像现代主知派一样,以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为特点,避免感情的发泄而追求智慧的凝聚,他诗歌的重心还是放在对情绪和情感的表达上,其方式正如他自己所言的是在隐藏和表达之间。

  《乐园鸟》对理想的寻觅和求索是与《寻梦者》一样的,只是其中充满了更多的怀疑和绝望,再不像《寻梦者》那样怀抱着希望,诗人问着“华羽的乐园鸟/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乐园鸟是诗人的自况,表现出诗人的彷徨与抑郁。

《乐园鸟》在诗歌节奏上实现了诗人的主张,即强调诗歌情绪的内在起伏,诗句长短搭配,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用短促的顿来表现乐园鸟飞翔的情景。

  这两首诗可以看作诗人中期的代表作,是诗人人生困境和精神困境经过审美抽象凝结同时又通过贴切的意象和诗情形象化了的象征体。

  此期戴望舒也有其他诗体风格的尝试, 《印象》《秋天的梦》如轻轻的铃声的音乐美, 《烦忧》整齐匀称的回文形式美, 《村姑》富有戏剧色彩的白描, 《妾薄命》对古诗的仿拟, 《旅思》中现代白话与古典意韵的完美结合以及《秋蝇》对日本俳句的化用。

说明戴望舒中期诗作虽深受象征派的影响,但也未放弃多种样式的探索。

       三   戴望舒晚期的诗作主要集中在《灾难的岁月》中。

当抗战的烽烟燃遍神州,惯于歌咏内心的诗人也不满足于一己的小悲欢,在大时代的震荡和巨变中,诗人改变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和诗歌风格,二十五首诗中有十六首写于抗战中,其诗风的转变也主要体现在这些诗中。

诗人的这种转变并非很轻易,内心也并非毫不矛盾,他自己就曾批评过国防诗歌: “诗中是可能有国防的意识情绪的存在的,一首有国防意识的诗可能是好诗,唯一的条件是它本身是诗。

但是反观现在的所谓‘国防诗歌’呢,只是一篇分了行、加了勉强的脚韵的浅薄而庸俗的演说辞而已。

”[5]他在给艾青的信中说对自己抗战以来的诗很少满意,抗战初他还处于将诗艺探索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尝试中。

  不过,这种苦闷并未持续多久,从一九三九年戴望舒写出《元日祝福》开始,他后期诗风逐渐成型,主题和题材都有了新的拓展,在诗歌艺术上也出现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转折。

“祝福

我们的土地& 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 更坚强的土地将从而滋长”。

这样的诗句中再也找不到那个伤感徘徊的“雨巷诗人”的任何影子。

在香港沦陷后,诗人被日本特务逮捕,写了《狱中题壁》,出狱之后则有《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待·二》《口号》等。

诗作中有了亮色和力度,对民族国家命运的关注,使得其诗较以前的作品视野更开阔,并充满了勃勃生气。

这些诗篇大多都没有使用政治口号,但却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尤为可贵的是他克服了“国防诗歌”之弊,诗歌传达了民族情爱国心以及处于沦陷区的苦痛,但却未流于空洞和愤怒,激情充沛语言平易练达。

正如孙玉石指出的那样: “望舒的诗的特征,是思想性的提高,非但没有妨碍他的艺术手法,反而使他的艺术手法更美好,更深刻地助成了思想性的提高。

”[6] 戴望舒这些诗作增加了生活的实感,并突出地运用了白描手法,更注重表现由激情而产生的内在节奏。

如果说《口号》太直白,宣传味太浓, 《等待·二》则沉郁有力,诗用叙述的语调简洁的短句抒写了诗人苦痛的心境。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此期的代表作,特别是后者,诗歌很有张力,节奏随着诗情起伏,想象驰骋的空间也很大,长短句错落有致,达到了既为自由诗同时又具有音乐美的较完美的境界。

  戴望舒的后期诗作也还存在着另一种倾向,仍然创作了一些表达内心低徊情绪的诗作,如《白蝴蝶》《寂寞》《致萤火》《过旧居》等,不管他的诗风如何演变,这些悲哀的感喟似乎从未离开过他。

他的《萧红墓畔口占》则赢得了余光中、臧棣等诗人的一致称赞,这是一首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好诗,余光中评其像唐人绝句的意境“初读似无文采,再读始见真情”#,戴望舒的多种风格的实验在这首小诗中达到了一个圆融的境界。

戴望舒的朦胧诗

一直喜欢朦胧诗,《印象》也读过好几遍,一读它,思想便被诗人带走,在意境的带领下,难舍前进,回味良久.......就像楼上说的,这首诗“很静谧的感觉 悠远而祥和”...至于你问这首诗印象是什么,我自己的感觉就是 这印象是由寂寞到寂寞的心里路程........... 戴望舒《印象》:是飘落深各去的,幽微的怪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坠到暗水的古井里 在这里,诗人并不直抒忧郁惆怅情思,而是攫取一连串意象,交错排列,看来似不相关,但它们都用以表现一种逐渐消除的记忆,既是诗人对刹那间幻觉的捕捉,又是对“印象”思考的主体化。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