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读后感100字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
读着《北方》,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黄土地给我带来的一种浓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无垠的荒漠上,望着远处从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并不刺骨,却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在呻吟,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
作者的笔尖带我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看见了他的浓郁的爱国情,尽管这片北地上到处都是抱怨与痛苦,可是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五千年的时间的历练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有他们那无私的博大的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啊,这国土养育了,那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虽然只是简短的文字,可却也深深震撼着我,这片土地为我所爱,因为它承载的是中国千万民众的信念,承载的远方的未知的却一定会出现的曙光。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我会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盼望着我以后理想生活的到达。
艾青的《春》500字读后感
这首诗妙处多多。
诗文开篇点题——“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作者要写春,主要是写“龙华的挑花”。
接下来就自然的导出挑花开放的具体时间,是在“血点斑斑夜间”,是在“没有星光”“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的夜间。
诠释了黑夜,文笔突然回转,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诗文至此,做好了铺垫,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真正的主旨,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因为舐吮了年轻人的热血,才得以”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才得以”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这里提到的斑斑血迹,既明指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又暗喻芬芳满目的桃花,这些桃花和蓓蕾带来的理想结果——“江南处处是春了”,但是“春从何处来
”——“来自郊外的墓窟”,末两句其实凝结了作者深切的感悟,极具精神震撼力。
一个时代当然有一个时代的诗歌。
作为现实主义大师,拥有“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美誉的艾青,他的诗歌艺术就在于立足于现实而高于社会,起于现实而终于理智,他的作品大多都篆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等等,这首《春》也不例外。
在诗中,龙华烈士的鲜血被喻为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震撼人心——龙华的春天,其实就是烈士的春天,其实就是龙华的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春天,这样的春的代价是惨重的,这样的春天也是悲壮而刻骨铭心的;接着,他又用“无数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命事业的光明前程,指出革命事业在“经过悠长的”“无限困乏的”“冰雪的季节”之后,必将产生一种令人振奋的柳暗花明的伟大盛况。
作者字字惜春,其实是字字惜人,作者写春,其实是在写对烈士牺牲的感受,它所引发出来的感情是真挚而又强烈的,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是墓窟里烈士的血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滋润了东方的万物,哺育了神话般的春。
这里的春是一种象征,是因烈士的血、烈士的灵魂以及作者的真切感悟而存在的一种象征,春其实就是烈士血。
对于处在光明的春天中的我们读到此诗时理应明白“春”所蕴涵的深意,从而想到我们应该对烈士们或为烈士们做些什么。
此外,这首诗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它的谴词造句,在诗中,每一个名词经过作者的“匠心”经营都具备了特定的含义,和当下的一些现代诗歌不同,这首诗中找不到多余累赘的形容词;在造句方面,全文多处运用了结构相似的造型,但一点也不闲罗嗦,像“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三个“经过”摆在一起,读起来有很好的层次感……对于这些,就不多说了。
当然,一首好诗,有作者的创作智慧,也有读者的阅读智慧,艾青老前辈早已把《春》创作完整,至于能读出什么味,读出什么感受和智慧,就全在于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读者了。
艾青的《北方》读后感怎么写
从“吹芦笛的诗人”到时代的“吹号者”,从对母亲“土地”的歌颂到对祖国“太阳”的热爱,从欧罗巴到中国大地,都飘荡着诗人深沉的呼唤——“”!这是赤子的真情,是自觉的独立意识,唱出的是自我的歌!表达了诗人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他的诗让读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但并不让人消沉、绝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的思想情感.
读后感《艾青诗选》800字
表中华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的图景,表达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诗人有种赤诚炽烈、深沉执着的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这首诗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强烈的呐喊。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关注于北方的“中国的农夫”和“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上,关注于南方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和“年老的母亲”的坎坷命运上。
诗人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寄托在对中国农村和农民命运的关怀上,当民族危机的阴影笼罩在祖国大地上空时,他以自己的笔触抒发了这种情真意挚的忧虑和愤懑。
诗人总是怀着十分忧郁的眼光来注视着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命运。
诗人看到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命运的悲惨,而且也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同这一切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艾青在对农民关注的同时,也不禁为自己的命运而歌吟。
在诗人的想象中展开的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一种摧人心碎的悲剧场景出现在人们眼前。
这首诗所极力渲染的那种气氛,它所描绘的那些悲惨景象,正是作者在现实中感受和体验到的令他悲痛、令他忧虑的事情。
以艺术的手段把这一切表现出来,正表明了诗人对时代命运的关切,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
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
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在这种浓重的忧郁情绪中,能体会到对力的呼唤,对暴风雨扫荡这古老的世界的执著的期望。
面对这一切,诗人无能为力,只能唱出自己的愤怒,写出自己的同情,希望能给那些寒冷中的人们带去些许的温暖。
艾青 时代
我站立在低矮的屋檐下 出神地望着蛮野的山岗 和高远空阔的天空, 很久很久心里像感受了什么奇迹, 我看见一个闪光的东西 它像太阳一样鼓舞我的心, 在天边带着沉重的轰响, 带着暴风雨似的狂啸, 隆隆滚辗而来…… 我向它神往而又欢呼
‘ 当我听见从阴云压着的雪山的那面 传来了不平的道路上巨轮颠簸的轧响 像那些奔赴婚扎的新郎 ——纵然我知道由它所带给我的 并不是节日的狂欢 和什么杂耍场上的哄笑 却是比一千个屠场更残酷的景象, 而我却依然奔向它 带着一个生命所能发挥的热情。
我不是弱者——我不会沾沾自喜, 我不是自己能安慰或欺骗自己的人 我不满足那世界曾经给过我的 ——无论是荣誉,无论是耻辱 也无论是阴沉沉的注视和黑夜似的仇恨 以及人们的目光因它而闪耀的幸福 我在你们不知道的地方感到空虚 给我生活的世界 我永远伸张着两臂 我要求攀登高山 我要求横跨大海 我要迎接更高的赞扬,更大的毁谤 更不可解的怨,和更致命的打击—— 都为了我想从时间的深沟里升腾起来…… 没有了个人的痛苦会比我更甚的—— 我忠实于时代,献身于时代,而我却沉默着 不甘心地,像一个被俘虏的囚徒 在押送到刑场之前沉默着 我沉默着,为了没有足够响亮的语言 像初夏的雷霆滚过阴云密布的天空 舒发我的激情于我的狂暴的呼喊 奉献给那使我如此兴奋如此惊喜的东西 我爱它胜过我曾经爱过的一切 为了它的到来,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 交付给它从我的内体直到我的灵魂 我在它的前面显得如此卑檄 甚至想仰卧在地面上 让它的脚像马路一样踩过我的胸膛 -------------------------------------------- 你还要什么
它的赏析还是背后的故事
艾青镜子原文
首先回答你这首诗爱情无关,是关于团结力量的. 诗人以诗人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体察到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悟已经到来,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
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还有就是: 《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我们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艾青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产生灵感和联想,写作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