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导游词
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游。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与安徽交界,东南西三面与上饶接壤,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全境大小峰峦密布,地势周高中低,形似盆状。
景德镇河川纵横交错,北部有源于安徽祁门县的昌江,南部有发源于德兴市的乐安河。
现辖1县1市2区,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总人口156.52万......
请问婺源源头古村导游词哪里有
1. 婺源导游词朋友们:好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
江西是个好,这里山青水秀、茶香。
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
在唐代开元28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
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
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
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
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
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
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
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
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
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
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
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
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
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
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
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钓鱼台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延村朋友们:延村 位于县城北偏西18公里处。
是婺源现存的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一座幽雅的清代庄园。
延村最早建村可上推到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村里最早的居民是查、吴、程、吕四姓人。
至明朝洪武年间,金姓从婺源的沱川迁入,后来金姓人丁渐渐增长,现在已占全村人总数的80%。
延村旧称“延川”,是因为村子面临着川流不息的清溪水,村里人期望着后世子孙能绵延百世,而得此名。
随着岁月的更替,“延川”这个古老的名字被人们简称为“延村”了。
延村之中现在保存着商贾们建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古民居56幢,占地面积多达25000多平方米。
延村古民居多是天井式民居。
所谓“天井”,其实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
这里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这里的民居布局多重视防晒通风,也很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
民居的基本单元都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以看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风水学说中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
外围常耸起封火山墙,因其形状好象马头又称马头墙,他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马头墙是也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
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
通常三价、四价更长见。
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延村民居的特点是 四合院、浅天井、二层屋、有门楼、白壁外墙、马头墙、 屋内多装饰。
形成了建筑形体基本统一的格调,延村的古宅多是一层至三层是穿斗式木构架,屋四周由风火山墙围起,使风火墙高出屋顶。
大门是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
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
方柱石、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漫步其间,有如置身于艺术的海洋,真令人如痴如醉,延村是江西省古建筑群重点保护村庄。
是2002年3月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公布的“全国民俗文化村”之一。
风格是民族的特征,也是时代的特征。
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
因此,渗透进各种学说底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镶嵌入每个老百姓心里的“传统风水”思想,他必然影响着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变化。
古老的婺源(延村),地处山区之中,耕地少,人口稠密,缺少粮食。
为了解决这种生存予盾,许多人只有背井离乡,将本地资源丰富的木材、竹子、茶叶等运到山外去卖,渐渐地的徽商在奋起。
当年作为古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的盟主地位的婺源商人,在发财致富以后,纷纷在老家造房子买田地,以示光宗耀祖。
并为后代营造出发达的机遇。
现在的延村人大都居住在前辈营造的祖屋之中。
眺望延村:仿佛在粉墙黛瓦,这黑白相间的颜色中,飘逸出一股淡雅质朴的清香。
让我们感到清心悦目。
由于受封建时代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尽管商人富可敌国,却永远不能拥有尊贵的社会地位。
按当时建筑营造的规定,商人宅第不能在临街道开大门,只好另辟蹊径,开偏门设小院,更着力在房屋中用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来装饰屋子,将自已的追求、祖辈和自已的梦融入其中,将希望寄托于后人。
因此进入古宅之中,就进入了高雅清新的艺术殿堂和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
2.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 °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
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
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
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 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
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
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 °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
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
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
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 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
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
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移步换景的写景作文400字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金风送爽,繁华的都市还沉浸在宁静的晓色中,我随家人来到附近的复兴公园散步。
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枯黄的落叶,高大的法国梧桐,失去了往日绿叶团团、浓荫匝地的风采,显出几分潇瑟与瘦削来,使人想起步履满跚的老人。
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池塘、小道上,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浅草平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
四周高大挺胸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沿着步行道走去,随处可见的花坛里,鲜花盛开,景色喜人。
一串串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竞相开放;白菊花好似象牙琢就的精美工艺品,花朵硕大,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依托,互相映衬,真是美丽极了
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落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深浅不一的黄叶,在池中时浮时沉,有的孤零零地飘在水面上,像湖中的一叶扁舟,有的三五片汇集在一起,被风吹得时即时离,有分有合,在人眼前幻化出小狗、小猫、高楼、大山等模糊的形象来。
一阵秋风吹过,池中泛起粼粼波纹,它们便一起跑到池塘的那一边去,什么都不像了。
只有依偎在池水一角的落叶,任凭风吹不动,始终保持着固定的形状。
我们在不绝如缕的走进园晨练的老人身边走出园门,而这时,四周已笼罩着灿烂的秋阳。
有关青岛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 急啊急。
。
·1.1【简述】 景德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历史上曾与佛山、汉口、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景德镇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
景德镇处于昌(南昌)、九(九江)、景(景德镇)三角工业地带,景德镇曾是这个地带上以陶瓷工业为主的江西省的重要工业基地。
江西统计信息网数据称2006年景德镇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106元。
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对外影响较大,“瓷都”两字几乎成了景德镇的代名词。
市树市花,1985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樟树定为景德镇市市树,将茶花定为景德镇市的市花。
·1.2【历史变迁】 ·古代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
东晋时称新平镇。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
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
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
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
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
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时期的1916年,浮梁县治从旧城(今浮梁县)迁至景德镇。
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
1930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
193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
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
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
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
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
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
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
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1.3【人口及人口来源】 ·景德镇人口 2006年景德镇市总人口为153.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67万人。
景德镇市各行政区人口数据:珠山区(景德镇市城区)28万;昌江区16万;浮梁县28万;乐平市81万。
·景德镇市城区的人口 景德镇城区的原住居民并不多,相当一部分是近30年来新迁入的人口。
据有关史籍记载,唐初景德镇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万,到天宝年间发展到四万有余。
这里面有自然增长的含量,但更多的是人口迁徙的原因。
据有关地方志、宗谱记载,移民主要来自鄱阳、乐平等人口相对较多的邻近的平原地区,还有来自丰城、南昌等古洪州窑附近地区的陶工瓷工。
随着瓷器生产的迅速发展,外来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大批来自都昌、乐平、丰城的瓷业工以外,还有大批来自南昌一带的船民和码头工,来自微州地区的非瓷商户。
他们大部分是流动人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逐渐定居在镇区。
建镇一百年后的宋徽宗大观二年,镇区人口已经超过6万,这6万人口中“十之八九”是外来移民,初步形成了“八方杂处”的局面。
元代,随着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空前发展使迁徙人口和流动人口都迅速增加,这一阶段江、浙、闽、粤等沿海商人;荆、湘、川、滇、山、陕、鲁、豫等内地商人;以及以蒙古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的采购商都经常云集镇区进行商贸活动,使出入镇区的人口已经达到空前状态。
由此可见,景德镇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2.【自然地理】·2.1【地理位置 】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
·2.2【地形】 景德镇属丘陵地带,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和西北部多山,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最高峰位于与安徽休宁接壤的省界地带,海拔1618米。
景德镇市市区处于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如遇持续的暴雨天气,市区很容易形成水患。
1998年市区曾经发生过严重的昌江、南河泛滥,许多工厂企业、居民住宅及城市街道遭受水浸;农田、菜地被洪水冲刷,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2.3【植被特征及动物资源】 景德镇全境山区特征明显,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
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苦槠、甜槠、栲树、栎类、枫香、樟树、木荷、毛竹等,还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如:南方红豆杉、银杏、闽楠、红楠、三尖杉、七叶一枝花等,现已登记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3.9余万株,其中古树名木群80余个,3万多株。
景德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有2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为云豹、金钱豹、黑麂、白颈长尾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白鹇、鸳鸯、红腹锦鸡等。
·2.4【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冬季北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雪景,城区由于地处盆地,夏季非常炎热,极端最高气温有时会超过摄氏40度。
·2.5【河流、湖泊】 ·昌江、南河 昌江为流经景德镇市的最大河流,南河是其最大的支流。
昌江发源于江西省与安徽省交界处的山区,大致呈北南走向,由北向南注入鄱阳湖。
历史上,昌江曾是景德镇对外交通最重要的通道。
1998年水灾后,景德镇对昌江和南河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治理,并对南河东郊的一段河道实施了改道工程,防洪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
·2.6【矿产资源】 景德镇的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钨、砂金、铜、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
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都具有影响;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江西省的三大产煤区之一。
·高岭土 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就是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
·煤炭 景德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乐平市(参见“12.5乐平的工农业”之乐平矿务局)。
3.【陶瓷文化】·3.1【景德镇瓷器】 ·CHINA的故事 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景德镇官方也以此为荣,在对外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时加以引用。
·景德镇瓷器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
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
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
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
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
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
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端午青岛行
回答前给你个最实用的提示 花时间看地图不如多问路 O(∩_∩)O按照我这个计划来 肯定你玩的好 回答1:第一个下午首先乘坐306到市政府下车 就到了54广场(仅仅紧挨这音乐广场和市政府)和奥帆基地 这两个地方一下午3个小时肯定结束 然后在54广场的附近 步行亦可 有家乐福超市一楼百货类 佳世客购物广场 佳世客购物广场对面 过了地下马路 后直着走 随便拐 都是一些小精品店 很适合你的需要 但是要记得讲价哦 (以上几个地方步行就可以)逛到天黑后 在家乐福也好 佳世客也好 乘坐104路 225路 222路 很多 到台东下车 晚上的台东建议你是一定要逛的 首先白天的大中小百货店晚上都不回早关门 再加上台东晚上的夜市 也应该去看看 青岛最大的也是 台东你慢慢逛 四通八达 分叉出很多条来 随便诳这一天结束后 从台东可以乘坐2路 或者打车(15元内)回你的宾馆即可回答2:第二天这三个地方在下午2点左右肯定逛完了 出斌后后很近就是栈桥 步行 然后做306路 等很多车到第一海水浴场下车 可以看到一浴和汇泉广场 然后你从一浴的海滨木栈道出发点沿着海边走 (青岛最美的风景都在这个木栈道了)就途径八大关和2浴了 这样一点不浪费时间看的还多晚上我个人给你推荐个饭店 吃特色青岛菜和海鲜不错 价格也中等的 你从八大关 或者1浴 随便做个什么车(形容到那里的车多)到湛山下车 对面有个 今鲜苑大酒店 不要被他的装修的档次吓到 里边真的不贵 我和我对象在里边7、80还包括海鲜都吃不上回答3:你想看崂山的自然风光做公交在火车站坐304 和501都到 但自己去太累了但个人建议你到栈桥附近的崂山观光一日游的小巴 价格不高 还带导游有不同的线路选择 最适合你了 有一些寺庙啦什么需要花钱近的 你不想进可以不进回答4:现在时要穿一件单长袖 短袖还是有点点冷 但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听天气预报的泥
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
德庆龙母祖庙导游词
德庆龙母庙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为“岭南古建筑三瑰宝”。
德庆悦城离广州约155公里。
龙母祖庙是为拜祭龙母而在墓帝兴建的,据说龙母原姓温,是广西藤县人,生于楚怀王辛未年(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子时。
传说温天瑞夫妇被洪水围困,绝望中只好将女婴放进一个漂过的木盆里。
木盆从西江上游漂流而下,被德庆悦城打鱼人梁三拾得,收为养女。
这女孩长大后,曾在西江边捡到五颗石卵,放回家里的箩筐中。
谁知没几天,石卵破裂,爬出“一斑四青”、“鳞角峥嵘、状如守宫(檐蛇)”的五条动物。
喂养了一段日子,小家伙越长越长,食量也越来越大,父女俩实在负担不起,但把它们放回西江。
以后,每当女孩到江边洗东西,它们就会浮上来,在周围嬉戏,习以为常。
后来村里人渐渐发觉了,并认出那五条竟然是龙,便尊称女孩为“龙母”。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可以认定,龙母其实是秦代生活在西江流域的一个庞大的龙族团支第的积德,为民消灾除祸。
直到晚年,龙母还骑着白鹿,为四乡的村民治病。
悦城龙母祖庙始建于何年,现在已难考证。
但据现存的碑记和庙志所载,早在唐代已有重修了。
以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顺德东裕堂集资的那次修缮,规模最为宏大。
中了两广的能工巧匠,历时七年方告完成。
改革开放后,在海内外同胞的支持下,集资数百万,对龙母祖庙再行全面整修,使古老的庙宇焕然一新。
牌坊广场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龙母祖庙坐落在灵气独钟的形胜宝地。
庙后是金鸡岭,南麓有五道山梁蜿蜒而下,向龙母墓及龙母庙所在的珠山聚拢而来,呈“五龙护珠”之势,正所谓“有来龙,有去脉”。
庙前左为黄旗山,右为青旗山,隔江相对,形若拱卫。
远处亦有一岭横陈,为“贵人捧诰峰”。
祖庙前四水汇流----程溪、降水、杨柳水注入西江。
三山会聚,四水归源。
大江东去,却波澜不兴,越发显得旷远空阔,波光浩淼。
我们再看广场中矗立的这座石牌坊,它建于清代,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
庑殿顶,用四层斗栱出檐。
正面明间檐下斗栱中嵌竖匾,上刻“圣旨”两字----龙母信仰一直处于封建国家的正祀地位。
传说秦始王也听闻龙母的圣迹,“曾遣中使赉黄金白璧聘龙母”,欲认作干娘。
自唐代(也有说从汉代)开始,历宋、元、明、清,龙母均受到历代皇帝的敕封,从而确立了其信仰的正统性,被纳入封建国家的祀典之中。
牌坊全部采用花岗石料榫卯嵌接,额坊及雀替均镂刻浮雕,繁复细腻。
整座牌坊挺拔秀丽,与内地石牌坊风格迥异,颇具岭南特色。
山门龙母祖庙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由山门、香亭、正殿、前后两厢廊庑、妆楼、东裕堂、西客厅、龙母陵墓、碑亭、观音堂等建筑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庙中建筑物可谓集广东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充分展示了“三雕三塑”及壁画工艺的高超水平。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龙庆忠教授来此考察之后,对龙母祖庙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完整的组群布局,特别是高超精湛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
大家请抬头看,这就是他题写的“古坛仅存”的匾额。
山门的石雕工艺随处可见:守门的石狮风采堂皇,月梁上的石狮栩栩如生。
石包台上的两根龙柱采用深雕和透雕技法,使整条石柱玲珑轻巧,蟋龙口中宝珠可以滚动,双龙跃跃欲飞。
我们再看两边山墙墀头的砖雕,虽然只剩下两方了,但它是以圆雕、浮雕和镂空的多层次雕刻手法,小小的一方青砖竟雕出9个人物
其精湛刀法也实在少见。
墀头之上山墙垂脊的陶塑人物是男性的日神和女性的月神。
至于石包台上手遮眉梢张望和手扶耳背倾听的是何方神圣
相信各位都猜出来了吧
香亭我们走进前厅,这里又有两尊塑像,一位是龙母的养父梁三公,另一位就是曾与龙母斗法,想占据珠山这块风水宝的江湖术士赖布衣了。
绕过精致的木雕屏风,善信们焚香祝祷、上供祈福的香亭就在眼前了。
香亭平面方正,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下檐角脊端部施吻兽。
内外檐柱均为四要,外檐为透雕蟋龙石柱。
雀替、花板、额坊等木雕组件,无不精丽活泼。
香亭两边廊庑墙上,绘满了以古诗意境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壁画,整座建筑群一共有壁画200多幅。
而两廊庑顶部,则尽是陶塑的《封神榜》中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大殿这就是我们瞻仰龙母威仪的大殿了。
大殿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保留了早期建筑特点。
正中为龙母圣像,其右是五个龙子的化身----五龙太子像,其左是在佛教中称为“三眼灵光”,在道教中被封为“显佑灵官”或“显佑真君”的华光,他有降妖伏魔的名声。
神龛前站的塑像是秦朝的十大名臣。
龙母庙最具代表性的木雕就是龙母庙像前的香案了。
它共三层,底层为精致花卉,中层为群龙戏水,上层为龙母祝寿图。
妆楼妆楼底层奉供的是龙母小时候的众女伴的塑像。
这二楼上有梳妆台和龙床,原是龙母的“寝宫”。
请各位转过身往外看,前面就是刚才的大殿顶部最为引人的陶塑和灰塑了。
正脊的上层,是压脊陶塑,前后合计总长25米,装饰有水浒英雄好汉108交;基座,是灰塑,装饰有人们喜闻乐见的神龙、醒狮与花鸟鱼虫。
此外,妆楼、香亭、西客厅、墓园门头和东裕堂的压脊上都有陶塑或灰塑。
我们知道,压脊上的陶塑和灰塑,是建筑物地位、权贵的象征。
龙母祖庙的压脊竟装饰有陶脊13条,长131.77米;灰塑12条,长114.22米。
又多采用耀眼的黄、绿、宝蓝、褐白五色,这恐怕在广东是少有的。
龙母墓各位游客,这就是安卧着让人们千古凭吊的龙母娘娘的陵墓了。
西江人称拜龙母为“探阿嬷”(探望奶奶)。
龙母信仰说明,岭南人不是什么“南蛮子”,也是正宗的龙的传人。
让我们在这里也探探阿嬷吧。
碑亭碑亭从形制上看为清以前遗构。
八角重檐攒尖盔顶,上檐垂脊置两条琉璃金龙,下檐垂脊各置一条金龙。
宝顶为仰莲座托金葫芦。
斗栱比例雄大,有宋代风格。
亭内有明朝洪武九年的制诰石碑一座,据说还是块上乘的端砚石材哩。
碑上记载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敕封龙母的这道“圣旨”的全部内容,故碑亭又名“恩荫亭”。
牌坊广场各位游客,我们在龙母祖庙内已走了一圈了,大家都惊叹其装饰艺术的卓绝超凡吧,其实它在基础建筑方面还有着防洪、防虫和防雷的巧妙设计呢、、、大家知道吗
千百年来,岭南人渐渐形成了到龙母祖庙朝觐的轨仪。
诞期分“润诞”和“诞辰”。
“润诞”以农历八月十五为正日;“诞辰”以农历五月初八为正日。
从初一到初十都属诞期。
诞辰期间,海内外组织的“贺诞团”多得难以统计,人数常在二三十万以上,尚呈逐年递增之势。
大家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来拜龙母
香客朝拜龙母,与中国人源远流长的龙的崇拜有关。
在我国的神话传话中,伏羲、女娲是人类的祖先,他们的形象是“人首龙身”。
《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
《诗含神雾》说:炎帝“龙首,颜似龙也。
”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自然是龙种,是“龙的传人”了。
所以,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是龙的国度,“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渗入百姓的生活和意识之中。
海外,香客对龙母的虔诚,不仅反映出人们的世俗憧憬和愿望,更流露出那种怀念祖国、脊恋故土的寻根认同的情结。
这,就是我们民族为什么较别的民族具有更大凝聚力的缘故了。
在开放改革,中华世龙腾飞的今天,寻认和朝拜龙的母亲,不是蕴含着一层更深的意义么
用总分结构写一个描写家乡美景的片段(我的家乡是青岛)
青岛像个山东的姑娘,爽朗、个性迥然,空气洁净干爽,马路和人行道干干净净,路边的房子也显得格外明亮,走在大街上整个人的感觉非常舒坦。
海并不算蓝,只要靠海一站,人就放松了,快乐了。
青岛还有许多观光的好去处。
比如说电视塔,电视塔被称为中国第一钢塔,高度仅次于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和日本的东京电视台。
进入大厅,乘坐特制的高速电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160米的自动旋转餐厅,这个餐厅90分钟旋转一圈,在这上面用餐可以将青岛的每一处景色尽收眼底。
还有青岛的五四广场,想必你也早有耳闻吧。
一进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红又高的建筑物,它的名字叫“五月的风”。
每到节假日,五四广场就会人山人海,把整个广场挤得水泄不通,这时,五四广场还会举办几场文艺演出,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
再往前走你就能看见一条长有100多米的喷泉拔地而起,非常美丽、壮观。
青岛还有很多像电视塔和五四广场这样的观光胜地如十梅庵、雨林谷、音乐广场、中山公园、海底世界等。
每当我来到这些地方,听到游人们在观光时嘴里发出啧啧地赞叹声的时候,我就为自己是一个青岛人而感到自豪。
我爱你,青岛---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