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音乐 绘画 乐趣 名言

音乐 绘画 乐趣 名言

时间:2018-01-18 17:10

数学名人名言10字左右

1、纯数学是魔术正的魔杖—诺瓦列斯2、数学中的一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

——高斯3、数学支配着宇宙。

——毕达哥拉斯4、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识工具的泉源。

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

——笛卡儿5、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克莱因6、数学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文化。

——魏尔德7、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

——哈尔莫斯8、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

——柏拉图9、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

——恩格斯10、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布尔巴基学派11、数学是无穷的科学。

——赫尔曼外尔12、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

——黑格尔13、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

——考特14、数学是人类的思考中最高的成就。

——米斯拉15、数学是科学之王。

——高斯

为什么世界运动校园中选择老师课程时点不开课程名单

一、习作内容\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

先广泛介绍自己的兴趣,再选取自己最能突出自己个性特点的兴趣来介绍,如你最喜欢读书或做游戏等。

\ 二、学习目标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乐趣。

\ a)注意自己的个性,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想一致,习作过程要体现。

\ b)抓住“我”某一爱好的特点写清楚。

\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抓住“我”的某一爱好特点进行有条理地叙述。

\ 四、教学过程1、名言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源泉。

由此可见爱好和兴趣对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就有多大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好自己的兴趣爱好

2、说一说(1)、听了名人名言,从他们的描述中,感受到兴趣爱好的重要了。

然后请学生试一试说说自己。

先想想:自己有哪些兴趣爱好可以向别人介绍。

\ 提示: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比如文艺方面的:爱唱歌、跳舞、绘画、弹琴、吹笛子;体育方面的:爱打球、下棋、长跑;科技方面的:爱做小实验、装收音机、操作电脑;学习方面的:爱写作、数学、看课外书籍、学外语;还有爱养小动物、爱种花、爱装饰小假山、爱玩蛐蛐,等等。

写“我”的课余爱好,应该写是自己最突出的,爱得最深的。

\ b.兴趣爱好也要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

如果空洞地写“我最爱踢球了”、“我太喜欢踢球了”、“我做梦都想踢球”,相反而没有具体的事例,则很难写好自己的兴趣爱好的。

\ 根据学生介绍板书:读书写作打篮球玩电脑做小发明听音乐等等小结:写作本文时,\ 同学们可以概括地列举一连串事例来反映自己的这种爱好,也可以用比较具体的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这种爱好。

还有,可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概括列举和具体记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出自己的一种爱好。

\ (2)、小组合作,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要求:每一个人都要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问:哪里没有说明白;或者还想了解发言人的哪些情况;哪里说得不够好,帮助修改。

(教师巡视: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发现问题及时给与指导。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着“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提问。

例如:你的爱好是什么

为什么你把他作为自己的爱好

你是怎样做的

)\ (3)、注意问题:\ ③不可以过多地介绍自己的容貌、身材和家庭环境。

\ ④重点写出爱好的原因。

\ ⑤应注意围绕一个爱好详细地展开写作。

\ (4)、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在全班里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评价口头作文(教师结合学生的评议,随机指导。

提示按一定顺序说、写)。

\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义务阶段指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在课内利

急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

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跟着兴趣走。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在姚明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作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让姚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们希望小姚明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姚明最终还是选择了篮球。

后来他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热爱篮球。

姚明、姚明的父母和他当年的老师、教练以及小伙伴都说,其实刚开始他并不喜欢篮球,对当年的他来说,篮球只不过是一种游戏。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小时候,姚明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后来爱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

有一段时间还对考古发生了兴趣,再往后,喜欢做航模,他第一次在体工队拿了工资,就去买了航模回来自己做。

再后来就喜欢打游戏机了。

在学习上,姚明的父母从来不逼迫姚明,而是以启发施展为主,重视培养他的兴趣。

这种方式让姚明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长大之后,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童年,他都会说:“我是玩过来的,没人逼迫我学习。

”其实,他所谓的玩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研究所有自己好奇的东西。

由于乐在其中,就好像在玩一样。

中国父母都命令孩子放学后学这学那——音乐、绘画、跳舞。

孩子们没有选择的自由,父母说了算。

姚明的母亲从不强迫姚明做此类的事,她让姚明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

她只要求姚明不要做坏事,或者用错误的方式做事。

姚明直到9岁的时候,才开始对篮球有点兴趣。

到12岁时,他已经非常喜欢篮球这项运动了。

父母把他送到上海体育学院,他在那每天都要打几个小时的篮球。

由于姚明住校,离家的路途比较遥远,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打篮球,他对篮球越发专注了。

姚明最喜欢的球员有三个,他们是阿瑞维达司?萨博尼斯、哈基姆?奥拉朱旺和查尔斯?巴克利,姚明还坦言他曾用“萨博尼斯”作为网名。

在姚明心目中,萨博尼斯是篮球中锋技术的教科书,“简直拥有了所有位置球员该有的技术”。

萨博尼斯是姚明刚开始打球时的偶像。

姚明喜欢萨博尼斯打球的方式——娴熟的运球,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把球传给空位的队友,精准的中远距离投篮。

每当他在场上时,他都会效仿他的偶像打球的方式。

后来姚明很关注当时的休斯敦火箭。

这支球队以另一个敏捷的大个子哈基姆?奥拉朱旺为首,1994和1995年连续两年赢得NBA的总冠军。

姚明迷上了这支球队,也非常崇拜奥拉朱旺。

这些都使姚明对篮球更感兴趣,也使他打球的动力更足。

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例如,姚明对篮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才会关注篮球,才会为篮球倾注热情、付出努力;还例如有的人对美术感兴趣,他就会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

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和放松,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具体来说,兴趣对一个人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

例如,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其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

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

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

……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

”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最后,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

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姚明因对篮球的兴趣而成为伟大的球星,我们也一样能因为兴趣而成就自己的未来。

方法与策略: 首先要有浓厚的好奇心。

对于未知的事物应该付诸行动去接触它,像是电脑游戏很好玩,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

日全蚀是不是真的是天狗吃日

要消解这些问号,进一步去钻研计算机书籍或翻阅百科全书,兴趣的开端搞不好就这么产生了。

再次就是不间断。

有人吉他弹得很好,但若半年不弹,技巧铁定退步,同样的,要培养一份兴趣,也要不断去熟悉它,渐渐地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碰一点,久了自然会上瘾,如果只是选择性的初一、十五玩一下,那是很难变成自己兴趣的;许多男生喜欢打篮球,只要一天没得打,就会全身不对劲,那是因为篮球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兴趣,戒不掉啦。

深入的研究也是培养兴趣的要素之一,假使你每天固定一小时玩计算机,但只是随便消磨时间,没有设定一个目标来研究,是引不出兴趣来的,不过是不断地重复一样的动作罢了,但假使你锁定一个主题,譬如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认识,有了深入的方向,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起勇气,一层一层地往前追,一定就像倒吃甘蔗般,滋味越来越甜美。

除此之外,找朋友也是很重要的。

校园的一些社团,就是为志趣相同的学生共同学习的学生而设立,因为一个人即使对某样活动兴致盎然,也会有停摆的时候,此时,朋友就可从旁鼓励协助,而且,如果朋友是比你厉害的角色,还可能刺激你更上一层楼。

姚明启示: 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兴趣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无论成败,我觉得我都要从过程中去学很多东西。

——姚明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

有些人在遇到失败以后,总想逃避,他们表现出两种愚蠢的行为: 一是指责别人,开脱自己的责任。

这类人往往会说:“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或者“如果我妻子花钱不大手大脚的话,我就不会落到如此的地步”,或者“我的雇员对我不忠实”,“他们说得不清楚”,或者“如果没有孩子拖累的话,我早就很富裕了”;他们也会说:“顾客只是没有注意到我的产品”,还有“这是老板的错”等等。

还有些人会说:“因为我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我的事业不如意”,“如果再给我点时间的话,我会做好的”,或者“人人都这样,我为何不可……” 二是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的人经常说的话是:“瞧,我都做了些什么啊

我不想自找麻烦了。

”或者“这件事太难了,不值得我投入这么多的精力,还是换个简单一点的吧

”或者,“我早就告诉过你那样做不管用。

” 这两种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实际上挫折和失败也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姚明就是这样看待失败的。

他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了学习的机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在以后出理同样的失败。

有一次,火箭队在主场输给马刺,两队打得极其难看。

姚明13投4中,该赛季首次得分不到两位数。

结果他晚上回家在床上还翻个不停,就像在烙饼,只好上网抒发自己的感想:“今天打得是不好,所以心情很差,半夜了还睡不着,跑到这里消磨。

但是我尽力了,哪怕输了,也学到了一些东西。

” 有一段时间,在国内每六周就有一本关于姚明的新书出版。

其中一本,把姚明写成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好像他是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

而姚明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失败过许许多多次。

从这本书中你将了解更多的是我的失败,而不是成功。

人人都喜欢谈论成功,媒体对我也多有溢美之词,有些是言过其实。

我想:从失败的教训中获取的经验更为宝贵。

”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有一位教授把毕业班的一个学生的成绩打了个不及格。

在知道自己不及格时,这个学生非常失望,因为他早已做好毕业后的各种设计,现在不得不取消,真的很难堪。

他找到教授要求通融一下。

教授说:这个成绩不能更改。

学生大发脾气,向教授发泄了一气。

待他平静下来后,教授对他说:“你说的大部分都很对,确实有许多知名人物几乎不知道这一科的内容。

你将来很可能不用这门知识就获得成功,你也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这门课程里的知识,但是你对这门课的态度却对你大有影响。

” “你是什么意思

”这个学生问道。

教授回答说:“我能不能给你一个建议呢

我知道你相当失望,我了解你的感觉,我也不会怪你。

但是请你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吧。

这一课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由衷培养积极的心态,根本做不成任何事情。

请你记住这个教训,五年以后就会知道,它是使你收获最大的一个教训。

” 后来这个学生又重修了这门功课,而且成绩非常优异。

不久,他特地向这位教授致谢,并非常感激那场争论。

他说:“这次不及格真的使我受益无穷。

看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甚至庆幸那次没有通过。

因为我经历了挫折,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最终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 假如一个人说:“我所得到的教训就是再也不那样做了”,而不是说:“我很庆幸自己犯了错误,因为我从这次经历中受益不浅”,那么,这个人也许还没有领悟到失败的重要性。

如此多的人不能取得想像中的成功,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再也不那样做了”,一旦失败他们就不愿再去面对,更不愿从中学习到避免失败或浪费失败机会的人,不能算具备较高的智慧,在事业上的成就也会受到限制。

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像姚明一样,从挫折中汲取教训,好好利用,我们都可以化失败为胜利。

所以千万不要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你的命运,要仔细研究失败的实例。

如果你失败了,那么继续学习吧

这可能是你的修养或火候还不够好的缘故。

世界上有无数人,一辈子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他们对自己一直平庸的解释不外是“运气不好”、“命运坎坷”、“好运未到”,这些人仍然像小孩那样幼稚与不成熟;他们只想得到别人的同情,简直没有一点主见。

由于他们一直想不通这一点,才一直找不到使他们变得更伟大、更坚强的机会。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会激发出勤奋,而勤奋会创造出天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是的,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只要你爱好它,对它有兴趣,你就会全身心地去做好它。

就从我自己来说,一年前妈妈为了纠正我驼背的毛病,送我去学舞蹈,没想到我会那么的喜欢舞蹈,简直是如醉如痴

因为以前没有基础,所以我只能和一群比我小许多的小妹妹们一起在小班,每次重点练习基本功,两节课下来,我每次都是大汗淋漓腰酸背痛,可我从没有抱怨过。

我们分组练习动作时,别人只跳一组,我却每组都跳,经过我的努力,不到半年我就升到了中班,现在已经从中班最后一排调到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这代表了我是中班跳得最好的。

为了跳舞,所有的疼痛与辛苦,我都愿意承受,我从不缺课,就连发烧我都坚持去上舞蹈课。

虽然很苦,虽然很累,但我的心里却感到很快乐,因为我真是非常非常喜欢跳舞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会激发出勤奋,而勤奋会创造出天才。

看看这些行不行,不行我再帮你找。

急需一篇关于艺术的国旗下讲话

关于艺术的国旗下讲话篇一:国旗下讲话艺术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艺术之花开满校园》。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1912年8月的一个早晨,边弹钢琴边思考,突然灵感突现,冲进工作室,一个星期后,“广义(:关于艺术的国旗下讲话)相对论”诞生了。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很擅长演奏拨弦乐器,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成就,他最早从理论上探索了音乐和数的关系。

还有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非常热爱音乐。

1920年他在巴黎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而被誉为“东方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则在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奖晚会上演奏了这首乐曲。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艺术可以激发人类的创作欲望和灵感。

古今中外有才能的人都不会忽略对艺术的修养。

艺术的范围十分广泛,音乐、美术、舞蹈、装饰、语言,但凡能够创造美,让人感受美的都可以纳入到艺术的范畴。

艺术能使人变得有才华、有修养、有风度。

更重要的是,艺术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美感,从而收获更得的快乐与幸福。

作为天问的学生,我们感到非常幸运。

因为我们时常能够听到从各个教室传来美妙的钢琴声,能够在沙画课上感受到另类绘画的乐趣,能在舞台上演绎一场曲折离奇的话剧,还能去观赏一场春天的音乐会……各类艺术精彩纷呈,百花齐放,让我们深深地陶醉。

我们发现,艺术,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相反,它是那样的亲切美好,让人心情愉悦,积极向上。

我的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大

帮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象征主义 意识流 存在主义 超现实主义,以及他们的区别

后现代主义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中的难以把握的概念。

通往后现代主义这个神秘世界有几种方法。

  首先,是认识到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状态”(Lyotard, 1988)。

[5]人们不会去做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没有计划,后现代主义不寻求转变。

相反,世界能够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内被认识。

  后现代主义状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

科学家写出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文学家谈论着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后现代主义还出现在建筑、艺术、社会学、哲学、教育和科学等广泛的领域。

教育技术人员根本没有机会选择是不是希望介入到后现代主义现象中去,非常简单,后现代主义是存在的状态。

  问题是,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要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含义,让我们先回到现代与后现代的对立点上,后现代主义必定是“后于”现代的,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

所谓现代主义,就是最终的、最好的方法。

现代性的规定性特点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Hlynka & Yeaman, 1991)。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代性观点。

如果对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

  这样,后现代主义的规定特性就是对现代主义规定特性的排斥,并代之以:  (1)信仰多元;  (2)对技术的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  (3)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从而产生一个严肃的主张。

如果用其他标准审视,“技术发展”可能根本就不是发展。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

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

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希腊文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

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象征主义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主要表现于诗歌创作领域。

法国的象征派诗人以马拉尔美(1842--1898)、魏尔估(1844--1896)、韩波(185d--1891)三人为代表。

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象征主义向英,美、德,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传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

从内容上说,象征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时间上说,象征主义又有前期与后期之别。

前期的象征主义,主要指巴黎公社失败后,即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欧洲流行的思潮,后期的象征主义,是指本世纪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再度崛起,席卷欧美,达到它的高峰。

有人将后期象征主义归属于现代派范畴。

一八八六年,法国诗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与此同时,马拉尔美撰写了《前言》,勒内·吉尔发表了《声调沦》。

这三篇论文既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也是后人研究象征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象征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空间,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这种超感觉的事物,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出来。

他们认为,现实黑暗无常,虚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

是用恍恍惚惚、半隐半现的景物来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征就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媒介。

如咏乌鸦代表命运,象征灵魂的黑暗,以虹象征光明,黑象征悲哀,自象征纯洁,黄象征权威,等等。

这些象征意义,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特性,为人们所热知。

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其象征性往往不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属性,而是人为的主观赋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征天主,圣杯象征神力等,其意义也就令人费解。

同样一种事物,同样一首诗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种解释。

  象征主义的诗歌是以暗示和联想为基础的文艺创作。

它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反对直接抒情,主张间接抒情,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诗作,反对对事物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它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的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

如何表达这种内部的精神世界呢

主要靠象征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题,暗示事物,暗示感情。

十样东西,只说三样,留下七样,由读者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说一事一物,由读者联想出无穷无尽的事物。

这样,读者仿佛一半在读诗,一半在进行创作,从中得到乐趣。

象征派的涛歌极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的说教。

  象征派的诗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统一性。

象征主义者认为,写诗如同作曲一样,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诗篇产生交响乐般的艺术效果。

韩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诗,分别给元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红,U是绿,O是蓝。

有人还从乐器的种类上联想出音与色的关系,说竖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横笛是黄的,风琴是黑的。

这种色与音的交错,打破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界限,使诗歌、音乐,绘画混在一起。

这样的诗,才被认为是上乘之作。

  象征派主张自由诗体,倡导不定形的散文诗。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缀音押韵的格律,而由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来代替,以表达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

象征主义者认为,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是不可捉摸的,要传达出这种情调,用语言是不可能的,用诗歌的格律也无济于事,只有用言语音响本身来麦达,而不是由词汇语意宋体现,因而反对修辞,废弃请行形式的约束,主张根据诗人思想感情表达上的需要,灵活安排音步、顿挫和韵脚;这就导致现代自由诗体的出现。

因此,诗体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征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  ??虽然意识流的名称是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来的,意识流小说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艺创作中,有意识地用艺术形式表现人们内心的底蕴,表现被压抑的意识或潜意识的作家,并不只是当代的欧美作家。

本世纪初,日本人厨川白村曾在《苦闷的象征》中作过系统的阐发。

不过厨川白村的艺术论不来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意识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宗师,还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  ??应该注意,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并等于意识流手法。

就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一点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两者的差别很大。

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环节,意识流手法则把意识的流动视为作品内容的主体。

一般的心理描写是为了说明、推进故事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意识流手法则把表现人物的意识作为目的。

心理描写是从人物意识的实际中抽取一点,并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识,意识流手法则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全部实际,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潜意识、下意识和幻觉等。

一般的心事描写往往内心独白或意识的亮相。

作者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将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广阔自由地驰骋、辐射出来,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迹。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运用的是心理描写手法;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的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写或写梦幻的题材,一概称为意识流手法。

  ??  ??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但是意识流手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从总体上说,意识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

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的确是连绵不断、纷乱混杂的。

诸如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心烦意乱,这种种情景,如按照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很难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运用意识流手法却能显其之长,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手法上的一种创新。

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解释:为什么西方现代派作家会普遍吸收和运用意识流的某些手法,为什么我国文学家也会借鉴意识流手法。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

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

萨特宣称:“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

”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

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

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

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

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

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

  那末,怎样才能消除孤独的面临死亡的恐惧呢?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者以宗教作为人的归宿,认为宗教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萨特则强调人有选择的绝对自由,包括个人反抗一切的自由。

而且这种选择,不需要什么道德标准,不必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只要凭借个人的意愿行事。

这在客观上,就为社会上的种种不道德,非正义行为以辩护的理由。

  存在主义者曾经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

他们把资本主义现实的丑恶,看成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徒劳的。

存在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在“自由”的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

由于它否认了人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在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

  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

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

  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

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

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

  在文学创作中,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

认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

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一代作家影响很大,后来,也为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运用。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

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1918)之手。

他于1917年写给苔尔美的信中说:再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

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扁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更方便。

由此可见,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

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

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

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

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

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

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

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

超现实主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对梦幻的万能和对思想的不带偏见的活动的信仰。

它要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机械论并取而代之,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

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

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蝗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

唯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动。

儿童和疯子的言行,则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他们故意使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美好见解。

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

在戏剧中,主张用折磨人的野蛮音乐,粗鲁的舞蹈,并用自行车的铃铛,有节奏地敲打货箱、脸盆一类作伴奏。

  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采用的是F我意识的书写和自动写作的方法。

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通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

诗人在写作时,只要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地记录下来,词与词之间,全靠一种偶然的结合;如果一时没有现存的词汇表达,甚至可以随意用某个字母、符号来代替。

反逻辑性是其创作方法的一大特征。

这类作用,大多数艰涩难懂,不符合语法结构和逻辑思维的法则,有的变成文字游戏。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

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

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

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

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

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关于这些名词和潮流之间的区别建议楼主看看这些潮流的代表作品,也可以从这些含义中大概体会一下。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

”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

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可以相互作用。

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的禅家三昧的。

他说:“碍固为主,去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所以他十分注重观有悟空,双遮双照。

所以才能“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关照才得到的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

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如一”的思想。

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又如《北坨》:“北坨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迤逦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都是对大自然一种深层禅意的观照。

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辩,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

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

王维的诗既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层次。

而同时他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光态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的体现。

试看王维的一首小诗《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这最后一句尤有禅意,有些“水流花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味,禅意不仅跃然纸上,而且能让读者同时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幽冥的心境。

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片刻间的审美体验,却那么地精致、深邃。

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凡意境。

“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明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

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胡应磷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

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王维的对于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进入了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形成了深邃玄冥的境界。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本性,把握了生命。

所谓“一切生者灭,象征着永恒”。

王维的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发展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

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

这就是璀璨的反光,无限的时间无穷的生命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间永恒的那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

诗人王维于其中妙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之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二、禅与山水诗的融合 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分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

其实这些莫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那究竟是禅还是诗了,那按时禅意的诗,是诗中的禅,二者妙合无垠,便造就出了另一派山水风物的性情,仿若非人间烟火气。

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爱到深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痛到心低是“从此萧郎是路人”,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工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相思迢递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春女尚怀是“惜春常怕花开早”,秋士易感是“仲宣怀远更凄凉”,无言情思是“无边丝雨细如愁”,浪子回头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官场失意是“不才明主弃”,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还有一种情感,是淡而天成的,是疏朗清幽的,是不着痕迹的,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诗品》)。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诗句:是“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这便是禅趣的诗味,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也正在于此:以冲淡悠远的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幽然的佛影禅光。

禅入诗,把诗歌的境界提升了。

首先,从山水诗的意象来看,这些意象被王维赋予了禅的意味。

诗中多描写山、水、云、雨、流泉、幽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是参禅悟道之后完美的自我体验;“城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山中寄诸弟》)是独居超然世外的清静闲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是自然天成的图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之三)是“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中抒情主人公常以静坐的方式出现:《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诗中多次提到“闲居净生”的乐趣。

如“竹径从初起地,蓬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跌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辩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那尤其著名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也是写他静坐的。

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南禅宗师们常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悟,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蓄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

例如这首《泛前陂》“秋自空明迥,况复远人间。

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

此夜任孤棹,夷尤殊未还。

”这首诗作于辋川隐居时期,写诗人独自在剞湖上荡舟赏秋。

在这清澈坦荡的山间平湖上,诗人望着高远的天空,连绵的山峦以及闲静的白鹤,不禁悠然入禅,浑然忘我,直至夜深未归。

再一层,禅法要求一切皆空,慧能《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

当王维具备了“空性天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于是才能在自然山水的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他是那样即无心而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繁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

外在的一切物镜都是生没无常的,于是在“已复其真”的诗人笔下,自然万物之真,即为自然万物之性了。

所谓:“不知栋中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迤俪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坨》),“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栾家濑》),“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宫槐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即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当他沉浸于由白云、青林、跳波、仄径组成的大自然的境界中时,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契合之中,感到了真正的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王维的“无我之境”也在诗中体现。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

正因“我之性已除去了一切多世俗妄念的执着,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已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换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

这便是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可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林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俞叟,狂歌五柳前”。

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

”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

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大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

诗虽短,却有微妙的禅机。

诗人隐身山水之中,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

在这里,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

再看《等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往来,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换无时但又生生不息。

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境的。

这种体悟使他的诗风有通透的禅意。

另外,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光和色彩的捕捉,用明灭闪烁、瞬息变换的奇妙景色,来表达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定的深深禅意的。

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又如《山中》“荆溪白是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再如《剞湖》“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表达“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诗人写悲秋的情绪,飞鸟向无尽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延绵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伫立。

这其中蕴涵着幻灭无偿的空寂的禅理。

顾磷《批点唐音》评此诗说:“调古兴高,幽深有味,无出此者”。

对大自然的最深层的审美体验即近乎宗教体验,反过来,可以说象王维这样具有觉心、灵性、慧眼的诗人,才能更好地进入自然美景的最深层次之处,深入造化的核心,表现出对自然物最具魅力的神理,不拘滞于对“我”的主观意念的表现,也不拘滞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画,能对自然物象窥貌取神,创造出空灵清妙的意境,把禅与山水诗融合于字里行间。

三、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 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

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

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辋川集》中一首著名的山水诗。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相吻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的确都饱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佛理认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禅趣的优美的已经。

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空静澄明的,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

这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对世界、人生在深层次上认知后的平和心境,这是忘我忘情,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如“白云回望合,青蔼看有无”,勾勒出的是一个迷迷蒙蒙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意境。

如果用禅理来诠释,最是那“非非有非非无”的“中道观”。

而禅宗把“佛法大意”说为“春来草自清”,又与王维的“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相吻合了。

南禅常用三境界来对比显示人与“自然”的融合。

王维的《送别》中以“白云无尽时”来比拟隐者的行路,便能体现自由自在,独来独往,“何处寻行迹”的禅趣。

《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栾家濑》“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写到秋雨自下、浅流自泻、跳波自溅、白鹭自飞、水落石出、天寒叶稀、山路无雨、空翠湿衣等,也该是进入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了吧。

至于《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答裴迪》“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便是已体悟到了那“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永恒宁静归远悠然清寂的境界了。

另外,王维具有浓厚的禅味的山水诗最终所要表现的虽是“空诸所有”的观念,但这些诗中的意象和境界也有生机活泼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禅宗那委顺自然、适应人生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确是对现实世界的而已种肯定。

如果不是意去求得深彻的话,这些诗是能使读者把握人生的真谛的。

南禅的“顿悟”与诗歌中的“妙悟”完全相通,所以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观照产生了积极作用。

读者不是禅宗,完全不必用参禅的方法去读诗,然而禅理禅趣都蕴含在诗中,于山水美景之外,更有一层深邃的意境。

这也是使王维山水诗更独标风物、更耐人咀嚼的原因吧。

王维以禅入诗,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出诗人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同时,在禅与诗的结合中,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冲淡空灵的风格,另外又因王维是画家,结合绘画技巧入诗,从而使这类山水诗达到了艺术的及至。

这些诗句,或绘景传神、诗中有画;或色相具泯、充满禅机;或清幽恬淡、妙近自然;或淡荡简练、含蓄不尽;或玲珑剔透、引人遐想;所有这一切又都统一于冲淡空灵的总体风格。

冲淡空灵最适于表现禅理禅趣,最符合王维恬淡孤寂的性格特点,和他诗中有意追求的静谧的绘画美密切相关。

前人赞赏王维山水诗“清丽”、“清腴”、“穆如清风”,既肯定了它清幽而秀丽、清淡而丰腴、清轻而灵动。

《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因此,王维山水诗还是具有风清骨峻的显著特色。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个性,也还是中国山水诗高度成熟的标志。

王维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偕、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为胜唐的田园诗派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王维为首,还有孟浩然、裴迪、常建等一大批诗人,开创了唐代的一大诗派,又影响到中唐“大历十才子”,尤其是刘长卿和钱起,及至韦应物、柳宗元,形成了王孟韦柳并称的局面,对宋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创作实践,对于诗歌理论也有贡献,诗中那充满禅味的冲淡空灵的艺术风格,也是导致晚唐司空图《诗品》中冲淡、自然、含蓄等品,主要是针对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而写的,尤其是对王维那带着禅意的辋川诗的经验总结。

《诗品,冲淡》中写“素处以默,妙积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非”。

“自然”一品又说:“此境前则陶元亮,后则柳柳州、王右丞、韦苏州,多极自然之趣”。

“含蓄”一品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及至明代胡应麟也曾点评王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甚至对于严羽的“妙悟说”以及清王士祯的“神韵说”诗歌理论的建立,也都是有着深刻的影响。

有许多的中国画都是有题跋的,特别是山水类的,以前的画作上题跋多是采用古人的诗或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题跋是画家自己的诗词,因为对中国画有研究的画家,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也颇有心得,而你提到的王维的诗和画,可能对诗的了解要多一些,而尚未听说王维也是一个画家,所以不太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就王维的诗而言,的确是诗中有画,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就为我们画了一幅生动的画作嘛,而且还是有色彩的中国画,不只是水墨画了。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同样是,不仅仅是描写出了宁静的画面,还有意境 其实还有很多,都不一一列举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