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好的人帮我写个读后感 我会加分重赏
《恶意》读后感 《恶意》是一部手记体叙事性的推理小说,是日本天王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它与《白夜行》齐名,同享荣耀与光辉。
引人注目的是《恶意》与《白夜行》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
在读《恶意》之前,我就已经看完了《白夜行》,那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已经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当然《白夜行》要长一些,而《恶意》要短一些。
我是在电子书上看完《恶意》的,不过在现在看来,我很幸运,我不知道书什么时候结束,所以当罪犯找着时,我以为就要结束了,然而《恶意》与一般的推理小说不同,它彻底颠覆了推理小说的观念——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
《恶意》先是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开始描写事件的发展和经过,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内容,接着是刑警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和提出疑惑,本来在加贺刑警的独白中真相就大白了,即小说要结束了。
但是,面对野野口修的认罪,再加上作案动机的不明,加贺刑警又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又探出了新的情节。
本来以为这次杀人动机找到了,真相可以大白了,而且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也写了忏悔书,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完全认罪了,案子就这样结束了。
可是,当加贺刑警再次调查时,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他觉得他掉进了一个陷阱,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得重病即将死去的人,就因为对畅销作家日高邦彦看不顺眼,产生了恶意。
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他谋杀的手法平淡无奇,他就是要警官知道是他杀的,并且留下了很多暗示,使警官陷入他的诡计。
《恶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侦破进展百转千回,每一次侦破都是真相大白的时刻。
但是,尽管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
小说中既有加贺警官的表述,又有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表述,两者读起来都好像是事实。
老实说,尽管野野口修是罪犯,他是怨恨最深的人,但是在读《恶意》的过程中,他一直是被视为无辜者,受害者。
就算是已经知道他是凶手了,由于对作案动机不明,我仍对他没什么坏意,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嫉妒而犯下了错误。
在加贺刑警的调查中,当我知道他以前是受害者时,我甚至对他充满同情。
可能前面我感觉不到有多大的恶意,但在真相出来时,我那份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我只能说,野野口修的恶意是最凶险的!他不仅杀害了作家日高邦彦,而且在名誉上也毁了他,甚至把他的人格都毁了。
为达目的,他想出了一个相当长的计划,当“真相”被公布时,世人同情的目光会集中到自己身上,反倒是被害者日高邦彦受人唾弃。
他捏造了与日高初美(日高邦彦的前妻)的不伦关系,并进而想出被逼做影子作家的故事,他甚至想得到日高邦彦问世作品之正牌作者的美誉。
正因为怀着这样的目的,他复制大量的手抄稿,弄到自己的手指都长茧,甚至不惜在寒夜里,费上那么大的功夫去拍一卷假的录影带......他对作家日高邦彦的恨是无比的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作品中的凶手是可怕的,对一个人的恶意,其最终手段不是杀了他,有比杀人更胜一筹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恶意,那就是让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我无法理解这种极端的做法,就算怨恨再大也不能杀人。
更何况以这样的方法处理本来就不对,让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这是多大的怨恨啊! 更令我无法理解的是野野口修对日高的恶意仅仅来自于“看他不爽”。
在生活中,人和人相处,难免会发生矛盾,如果就因为一点小问题而产生了恶意,那样对谁也不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地对待他人,人生将会更美好,就算是你看哪个人不爽,也不能产生恶意,因为恶意是没有什么理由的,或者理由是微乎其微的,它只是对某个对象怀有的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的初始是细微的,结束的时候却极为澎湃。
《洞》的读后感600字
当妈妈把《洞》这本书放到我面前时,我中充满了:这是个怎样的故
洞里会有秘密吗
满怀好奇心的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了这。
书中的男孩斯坦利被人误以为偷了一双鞋,而进了专为坏孩子开设的训练营——翠湖营。
他每天必须冒着烈日挖一个5英尺深、5英尺宽的洞。
管理员大人说这是为了改善他的品格,但实际上贪婪、凶狠的管理员大人是为了挖这里的财宝。
在翠湖营,他遇到了种种困难、险境,但他不断激励自己,终于解救了自己和零蛋,成长为了一个坚强、有爱心的小英雄。
读完这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我不禁佩服起斯坦利来。
当他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小偷时,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当他每天要在烈日下挖洞时,他并没有抱怨哭泣,还写信让妈妈放心;当他想到零蛋逃出营地可能遭遇不幸时,不顾一切地去寻找他……我想这就是洞的秘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做一个好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
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出现了曾在新闻里看到那些身残志坚的高考学生。
他们为了心中美好的愿望克服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大学。
那么我呢,我能不能成为像斯坦利这样勇敢的人?我觉得我可以。
我在七岁那年的暑假,曾经参加过一次轮滑马拉松比赛。
一开始,我滑得很轻松。
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就觉得身体变得越来越沉重,身上好像挂满了沙袋。
就在这时,一辆大车开了过来,司机问我要不要上车。
我已经感受到了空调的凉风,也看到了车上有几位退赛的选者正喝着凉凉的矿泉水,但是我想:我从百里以外的地方赶到这里来参加比赛,可不能当逃兵。
于是我谢绝了司机的好意,坚持到底。
比赛结束了,我虽然又累又热,可心里却非常开心。
感谢《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能量。
以后,我也要像斯坦利那样勇敢、坚定,面对难题不退缩,被大人误解不气馁,遇到失败不灰心……为了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努力!
被逼出来的读后感
水瓶座的起伏尤其在人际关系方面,其实这个冲击都聚焦在此,需要跟别人和谐相处、好好合作。
下半年在合作方面都会进入一个模式,照着去运作就会比较顺利。
到了2015年年中的时候,这个麻烦的人际关系状况就结束了,木星到处女座之时,将会有固定的轨道,进入到一个比较正常稳定的轨道,而你其实对安定也渴望很久了,这时你会很稳定的去生活,去做你份内的事情。
一罐子美的读后感悟不少于5o字
刚看了署名陈漠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文章附后,读后感:“慢”是一种信仰. 这是一篇十分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评述,揭示了中国人求快的发展缘由和现状.文后有大量的网友留言,摘录几个:“超多的人口、很少的人均资源、极重的生存竞争压力、匮乏的社会保障能力和缺少公平的社会体系以及对道德和信仰的抛弃造成了人们潜意识当中的急躁、烦躁和浮躁.”、“不仅仅是心理状态急的问题,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绝大多数国民脸上的表情也都呈焦虑、压抑、沉重、呆板、萎靡不振、张惶失措、心事重重的样子,惟独欠缺阳光和自信.”;“我们一直在追求GDP两位数增长,并引以为自豪.发展代替了一切,什么环境呀、资源浪费呀,公平、平衡问题呀全不顾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快的发展,今天知道了,我们中国慢不下来!但,快是快了,不稳了,老百姓没有幸福感了,遗留的问题太多、太大了,也许后人来治理发展快的后遗症所花费的代价更大.”. 他们说的都自有几分道理,中国社会已经变得急功近利了.这已经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似乎不快不行,似乎有种无形的手时刻推搡着你.但我们并不喜欢这样,更多的是憎恶,每个人潜意识里似乎都有这样的想法:早点赚到足够的钱,让工作变得可有可无,或干脆让工作见鬼去吧,去享受人生.可谈何容易,转而想天上掉馅饼,看看中国的彩票业多么红火. 变革时期的中国人注定要承受痛苦,因为我们才发展了几十年,我们还不够强大,可以理解,但教育不行,教育是个例外,教育改革太慢了,教育均衡发展太慢了,教育投入的增长太慢了!慢到叫人无奈、焦躁.讽刺的是教育该快的不快,该慢的却快着,行政官员高喊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可眼下,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绑架了全中国从幼儿园开始的孩子,急功近利的灌输知识,生怕落后,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论深入人心,并且将继续深入人心,中国的孩子的终点线是高考,为了这个荒谬,我们的孩子除了分数,什么公民意识、伦理道德、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生活生存能力统统被实际上的忽略或抛弃.教育要的是全面,教育策略要的是慢,教育家张文质有专著《教育是慢的艺术》.真的要救救孩子了. 想想,急的是普通百姓,上面的人没有动力急,这样也就想通了,还拿教育说事,教育的乱象早就被海量的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步子仍然像三寸金莲的老太,没走一步都显得那么漫长,那么的不情不愿,然而教育事关重大,等不得的,要到GDP是多少的时候才到那个可怜的百分之四,不知要毁掉多少代孩子才能归到教育的本源,不知道日本实行了多少年的学生免费营养中餐能恩泽中国的孩子.没钱吗?当年废墟中的日本有钱吗?!现在惊人的三公消费有钱吗?!还有腐败,他NND. 一篇《美国妈妈择校记》养让我再次作为中国人感到自惭形秽,这位美国妈妈带着孩子逃离了美国硅谷边的一个小镇,中国邻居追问为了什么,他们夫妇说,镇上有很多中国学生的学校如老虎,我们和孩子都很害怕,原来,中国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勤奋刻苦,成绩一个比一个突出,他们感到,孩子在压抑中,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挫伤,更谈不上理想和创新,因此,他们不惜搬家,带孩子躲避紧张得如同服苦役的学习环境,还孩子童真,还孩子天性.你也许要说,无语啊,难道学习竞争有错吗?当然没错,错的是恶性竞争,眼里无人的教育,要改变单一的分数竞争为全面的素质竞争,也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不是不能做到,即使在不废除高考的条件下应该也有办法做到,重要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摆正自己的位置,杜绝唯分数评价这一傻B的做法,建立并严格实行科学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真正抓素质培养,进行人的教育,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上而不是培养分数上,当然,对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成绩差的老师要主动帮助,采取实际有效的传帮带提高业务能力,这样的老师教育教学都走上正轨.这样做法会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的,也是中国教育的大幸! 为什么这样说,学生摆脱了恶性竞争,恢复了勃勃生机,有时间学,有时间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人格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兴趣爱好得到激发和保护,能不高兴吗.家长看到孩子爱学、乐学,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生龙活虎,不必戴着厚厚的眼镜趴着熬到深夜,二是有兴趣的完成别致的家庭作业,第二天吵着要去学校见亲爱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能不高兴吗.学校和国家看到孩子焕发了朝气,男孩阳刚真诚,女孩阳光活泼,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都能受到重视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诺贝尔奖眼看指日可待,能不高兴吗. 附: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 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谁按下了中国人的快进键? 人们的烦躁症,来自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无论排队还是插位,都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社会抛离. 文\\\/陈漠 我们喜欢插队.我们当一米黄线不存在.我们抢出租车.我们在交通灯变黄的时候加速冲过去.我们为了节省五分钟去翻越马路中间的栏杆.我们由亲戚带着走VIP通道进去,因为排队要半小时.我们在机场大闹值班柜台.我们在电话里对着客服人员吼:“马上给我搞定!马上!”我们急忙忙旅游,急忙忙拍照,急忙忙离去.我们走后门.我们送钱. 我们很急.我们很不耐烦. 可是,我们同时又是世界上最耐心的人.我们以前排队炒股,头天晚上就排队买认购证.现在我们排队买房,提前三天就全家轮班开始排.我们喜欢买促销减价货,排一上午队也在所不惜,读后感《读后感:“慢”是一种信仰》.人越多的餐厅,我们越喜欢,我们宁肯坐在门口塑料凳子上吃两个小时的瓜子.我们就是感冒也要去挂专家号,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现在,我们还喜欢排9个小时的队去世博会看立体电影. 我们似乎又很有耐心. 这就是中国.传统心态和现代境遇扭合在一起,我们焦躁不安却又心安理得. 慢不下来的中国 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他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写“漠视时间”. “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的人格中所具有的这一品性,正如我们也不喜欢他们缺乏诚实一样.无论如何,要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行动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难的.” 史密斯把他观察到的中国人的缓慢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历史是属于大洪水之前的.它可追溯到太初时代,尔后则是混浊、舒缓、漫长的大河,其间不仅有挺拔的大树,也有枯朽的草木.除了较缺乏时间观念的民族之外,没有人会去编写或阅读这样的历史.” 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认为中国人漠视时间正表现在他们的勤劳之中,他们不停地劳作,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浪费时间,他们一点也不担心做无用功或者返工. 史密斯说的当然有道理,实际上很多中国人也觉察到自己身上的这些缺陷.此书近年的再版序言中,厦门大学教授周宁写道,辜鸿铭论述“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是把史密斯的书作为潜在的对话者,林语堂著《吾国吾民》也是在煞费苦心地回应此书,而鲁迅则一直遗憾没有人翻译这本书,用以“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几十年后,史密斯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就变成了中国人的“经常性急躁”.自“五四”运动起,启蒙者们对泥泞的现状恨之越深,对改变现状的速度也就期之越烈.要在短时间内走完西方上百年的历程,难免显得冒进急躁,方法也往往激烈、粗暴. 又是一个外国人发现了中国人的急躁.杜威曾说:“这场运动的感情成分多于思想成分.它还伴随有夸张、混乱以及智慧与荒谬的杂合.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使这场运动在开始阶段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当然,近年来我们重新发现胡适,似乎为杜威的观察提供了一些例证,我们似乎又在“返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十年间,中国人的时间观再次提速.大跃进和大干快上,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众所周知,欲速则不达,不但没有快起来,反而导致了全面停滞. 时钟的指针来到改革开放后,“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到了当下,环境更加复杂,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交织,工业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社会成形,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 什么时候我们丧失了慢的能力? 中国人的时间观,自近代以降历经三次提速,已经停不下来了.我们需要的是时刻看着钟表,计划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35岁退休……
写读后感的要求
(1 读后感写作基本要求 ①确定标题,正标题一般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
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②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
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
视行文内容而定。
(2) 读后感写作常见毛病 ①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
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
这些都违反读后感的最基本要求。
②平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
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
也是有些同学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3) 读后感写作要点 ①要弄懂原作。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
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
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
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③要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
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
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
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
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④要真实自然。
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
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