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拜托下大家。
俺们老师布置作业,是读后感。
还要内容是关于热爱祖国家乡的,各位帮忙下好不~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386-581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定都在河南的朝代有哪些
先谈一些总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高老师是个性极强、悟性极高的史学家。
他对史料的敏感性、穿透力,对汉语言艺术的掌握,使他能在有限的资料中,读出背后的寓意,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
同样的史料,为什么有些人能读出内容,有些人却不能
这就是史学功力所在。
严耕望先生在《治史三书》中提到,要读常见史料,要能从常见史料中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问题,我认为高老师这点是做到了,他的成名作中,绝大多数引文、资料都是大陆公开出版发行的。
他的叙事风格、语言艺术和论述内容融为一体,使人有一种「读其书想见其人」的感觉,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写出了如此精彩的一部书
这正是他的个性、魅力所在。
其次,高老师是一位敢下笔、有担当的史学家。
敢下笔是指他敢于就重大问题撇开现有的条条框框进行研究、论述,提出重大观点,有担当是指他在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同情的理解」之后,有自己的良知和判断。
不媚上,不媚俗,只对史学家的良知和史学纪律负责。
第三,高老师的书中,人物始终处于历史的中心舞台。
高老师的书主要围绕人物展开论述,这也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
现当代的史学,经常变成史料的汇集、剪切,读来味同嚼蜡,另一些人物传记又文学性过强而实证不足,高老师的这本书,在扎实的实证基础上,通过对史料的反覆体认、梳理,三言两语就可以让一个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笔力和高老师的个性是密切相关的。
(这一点似乎是我首先提出,在其他纪念性文章中尚未看到。
)下面具体到教学上1.最大的特点是妙语连珠,用的都是常规语言,却能重新赋予特定的意义,日常的教学、讲座中这种例子很多,十分精彩,网上《为什么发动文革》的讲座,便是一例,精彩处的笑声、掌声不断,只可惜后学不能亲睹风采了。
2.讲课时(研究中同样),材料之外,尽量约束自己的主观倾向,很多时候为学生提供相反的资料、论述,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并且,自己的论述,都需要有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作证。
这些,听过课的学生,估计都有印象。
3.没架子。
无论成名前还是成名后,都和学生保持密切的邮件沟通,这种沟通不光是他的博士、硕士,就是一般听大课的学生,或是不认识的学生,答复率是比较高的。
之前华东师大的冷战中国网,有高老师的主页,他就在上面回答了不少的学生(网友)提问。
4.从不提自己的成名作。
就我知道的,这么多年来,高老师无论在大课小课、境内境外,从不提自己的成名作,以致学生当堂问起,他都一笔带过。
5.喝水。
讲座和课堂上的喝水,那是最有趣的。
高老师上课或讲座,一般都是自己带茶杯喝茶的,讲了一大段之后,他会喝点水润润嗓子,可杯子都到嘴边了,眼看要喝了,他兴致来了就继续讲了,而杯子就在嘴边,有时甚至先把杯子放下,有时反覆几个来回,才喝上一口水,经常会搞的台下的同学很着急,怎么还不喝呢
生活上的细节就更多了1.首先是很会聊天,高老师交游广泛,总有你不知道的新东西,历史细节、人物掌故,和他聊天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另外,他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很多评论一针见血。
2.高老师那里有很多小故事,小考题。
高老师在读书、阅世别有会心的地方,经常私下拿来考学生,甚至考太太,考完之后,他还会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说你是0分,你是满分,然后告诉你为什么,他总能保持聊天的主角。
例如,某体制内出来的知识分子,曾服安眠药自杀,需要用到301医院的仪器才能救活,报上去后,一位高层拍板,救。
他会问你,如果你是这位高层,救还是不救
为什么
再比如,毛主席理发的时候,汪东兴都要在场,这是为什么
毛主席访问苏联,没有高官陪同,只留一个级别很低的翻译在身边,这并不合乎外交惯例,这是为什么
这些启人心智、引人入胜的沧海遗珠,只可惜当时未能全部记下来,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并不多了。
3.当年余英时写《<论再生缘>书后》,三十年后得知陈寅恪当时读了这篇文章有「作者知我」四字,他本人极为震惊,因为他已经把陈当古人来写,没想到「古人」突然跳出来说,你是对的。
这是史家成功分析人物心境的经典案例。
高老师这里,也有相似的一例。
《初读<杨尚昆日记>》一文发表后,杨尚昆的一位儿子杨绍明大感震惊,问遍亲朋好友是否认识高华,或父亲与高华是否有过交集,在得知没有交集也素不相识的情况下,杨决定去南京一探究竟。
杨绍明在南京见到高老师后,很好奇高是如何将其父的心境把握的如此准确,高老师说并无特殊途径,就是读《杨尚昆日记》,再加上之前读过的史料中的线索,相互印证。
这件事,高老师的学界的朋友、学生都是知道的,也从侧面反映了高老师的史学功力。
4.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很多年前从南大后门坐11路公交回家,车上发现小偷,他硬是紧瞪着小偷,让小偷没偷成下车了,后来我问他光瞪有用吗,他说自己当时就表现出只要他敢偷,就要干一架的状态,结果还真管用了。
5.坚强。
自他患病后,凡是去探望过他的人,相信都会有这个感受。
他表现出的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感染着每一个人。
死生亦大矣,他也有过焦虑,第一次进手术室前,萧功秦的一席话给了他莫大安慰,「从历史长河看,我们都是一瞬间的事,可能你会先走一步,但你的著作是会流传下去的,是不朽的」,他谈论自己的病情,就好像谈论别人的一样,直到去年11月底,他病情恶化,我回南京看他,当时已经下了一次「病危通知书」了,他笑呵呵的给我说,「我不管他病危不病危,我还没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呢
」6.四级教授。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包括南大的学生也不知道,高老师在职称上,终身都是四级教授。
什么是四级教授呢
中国大学,文科里面,教授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是最牛的,待遇最好的,四级是最差的,待遇最低的。
高老师自评上教授到去世,这么多年来,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就是四级没变过。
这么大的贡献、成就、影响力,华东师大的讲座教授、人大的客座教授,到头来在历史系就是四级教授。
没错,高老师是达人,他不在乎,但他不是圣人,这种不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对学者的伤害、对学术本身的伤害都是巨大的、深远的。
掌握学术权力的人,很多都是不学无术的学伐、党棍,第一控制你的职称,第二控制你的经费,在中国现有大学体制下,要做出真正出色的研究成果,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高老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不会为了职称去申请项目,更不会为了职称去拉帮结派,他拥有传统士大夫的文人风骨。
7.去年12月30日,高老师追悼会那天,我们这些经办的学生哭得特别伤心,但也有一件事让我们很感动。
那就是南大的学生那天去的非常多,我们准备的小菊花有四五百朵,几乎是瞬间就没了,后面很多学生都是空着手进灵堂的。
高老师由于生病,已经很久(大概三四年)不开课了,很多学生可能是在本科或者研一时听过高老师的选修课,另外一些人可能只是读过他的书,出于景仰和感佩才去的。
现在的大学生,各个有头脑,有想法,如果不是他们真心敬佩的人,我想他们绝不会一大早冒着严寒去参加追悼会的。
那一刻,真的很感动,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人格魅力。
8.最后说一下高老师去世后,一些学界评价,大家从中可以看到高老师的学术、为人读过高先生的书,很佩服。
——余英时(普林斯顿) 高华逝世,当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失去一位最杰出的学者。
高华善用迄今可获得的资料,将史料的原始素材,如此完美地建构为学术表述;他对延安时代的研究,令大家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
本人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有幸见到高华,与之足膝长谈。
他的见解充满智慧,发人深思;他慷慨地与人分享所知所闻,谈到自己的成就,谦虚诚恳。
高华为学者作出典范,将受到学术界同仁至深的缅怀。
——傅高义(哈佛) 高华人格纯美,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甚至是我的良师,我很有幸并幸运的成为他的朋友。
他心胸宽广,头脑敏锐,他的光辉著作是不朽的。
他现在并将永远鼓舞着勇敢追求真理的人们。
—— 爱德华•弗里德曼(威斯康星) 我从未有幸认识高华教授,这将是我一生的遗憾。
我对高华个人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我的博士生常成,常成与高华熟识并且探访过病中的高华。
但是我熟知高华教授的著作,特别是《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意义相当重大。
高华深入研究惊人数量的文献、回忆录与档案,该书对整风运动的深刻历史根源做出了最好的解释。
作为一位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他在著作中寻求理解毛时代中国的组织原则,包括他所成长的文革时期。
该著作也是客观冷静、实事求是的典范之作。
我希望人们并不是仅仅记得高华是一位著作不能在大陆出版的历史学家,而我希望中国和海外的学者能学习高华这位无畏的学者,勇敢地接受由无可争辩的事实而得出的结论。
——周锡瑞(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惊悉我尊敬的同事高华逝世,我深感悲痛。
他的殒逝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让我 们思考如何来利用我们有限的生命。
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生命能否真的产生影响, 带来不同
高华产生了影响,带来了不同。
在中国和海外,他受到学界同仁的最高尊重。
最具 创造力的历史学家应该是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他们不应该是宣传家,不是国家职 员,亦非政党喉舌。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往往达不到这些标准,但是高华的努力堪称楷 模。
我所认识的同仁和研究生无一例外地对高华表示深刻的景仰,特别是对于他对尊严与 尊重的不懈追求。
我曾经有幸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担任高华所著论文的评论人。
该论文探讨中国内战期间 的政治军事动态。
高华推翻了历史必然的观点, 立意新颖,论证精彩,我备受震撼 。
他使用可靠的证据,显示了历史诡谲的复杂性与多重的偶然性,令人信服地说明内战的结 局远非必然。
每当我阅读新的历史研究,我都问相同的问题:该研究是否使我重新认识 重大问题,重新审视我的假设
高华的著作令我驻足反思。
高华的治史态度令人高山仰止。
他产生了影响--相当重大的影响。
人们将深深地怀念学者高华,更重要的是,人们将深深地怀念这位卓然高洁的人。
——毕克伟(加州大学)我想,熟悉美国历史\\\/政治学界的人,知道上述这些人物的分量,我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