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自己的弱者思维
1、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最根本的是在能力上成为强者,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弱者任思维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维。
什么意思
弱者肯定没有强者好。
因为他是弱者,他不能像强者一样跟随潮流,一同买iphone。
因为他是强者,他不能像弱者一样深思熟虑,因为他知道他有这能力。
弱者,难道你家穷的要死,还会和别的同学一样爽快的买课外读物
你肯定会考虑考虑。
强者,难道你家的钱都花不完,还会像穷人一样精打细算
用逆向思维写《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是写女人是弱者,还是女人不是弱者
要知道活着为什么,首先要知道或着干什么。
人生在世,无论是吃饭、睡觉、工作还是谈情说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在生活所面对的,活着也无非做一件事而已,那就是学会面对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的发生不是由我们觉定的,但是如何面对却永远取决于我们自己,哪怕是被强迫也好,是屈服还是抗争,也是由自己决定的,幸福的前提不是你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有一个什么样的配偶,也不是做了什么轰动的大事流芳百世,而是直面生活的勇气和智慧,这也是强者与弱者最本质的区别。
至于为什么要活着,我告诉你,活着本身并没有为什么,你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就有不同的“活着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不是生活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活着为什么”是我们个人因素与所处环境相互矛盾发展的结果,它没有唯一的答案,而且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在相同的环境里,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活着为什么。
简单的例子:如果是在抗日时期,你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那么你活着可能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如果你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你活着可能就是为了苟且偷生。
2.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有不同的活着为什么。
如果你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连温饱都是问题的时候,你活着可以就是为了生存,这没什么错,但是当你发家致富,温饱和安全都不再有后顾之忧的时候,你活着就可以是为了别的事了,但是如果你活着的目的还是为了生存的话,这样的生其实跟死没有什么区别,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此生是如此的无聊,甚至有时候你会感到生不如死,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上海黄浦江每年都有那么几百号人跳江自杀,其中大多都是富翁之类,但是在遥远的西北农村,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下的农民,却几乎没有自杀的现象,按他们的说法:活着都来不及,干嘛要死啊
活着为什么虽然是由我们自己给的,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生活意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自己,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事就是了解自己,一个没有经历过千难万苦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同样他也不可能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因为除此之外谁也无法告诉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强者行为控制其思维,弱者思维控制其行为!什么意思
《鲁滨逊漂》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述了主人滨逊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暴风雨的袭击,除他外,其他人全部遇害。
他被漂到了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助及孤独,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个孤岛上生活下去,但是他却又不断地安慰自己,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把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并且找到了许多生活的乐趣,在他渐渐淡忘要回到文明社会中去的时候,他却得到了获救的机会……在故事中,坚强不屈的鲁滨逊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废船上找到的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种起了麦谷,还饲养了动物,完成了生活基本所需。
他在这个过程中也遭到了困难和挫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例如,他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的;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谷的时候,由于播种的时候,这些宝贵的存货就浪费了一半;为了挖几个地窖以备贮存淡水,鲁滨逊又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为了做一个能煮汤的锅,他绞尽脑汁,尝试了多种办法,也失败了无数次,才研究出制作方法;但是,这一切的困难都被鲁滨逊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征服了。
这个孤岛上的每一样鲁滨逊亲手制成的东西,都凝聚着他所有的心血,他也会因为每一个小小的成功而高兴的无法形容。
每当我看到这些片段,我内心中的感觉简直不能只用一个“佩服”所来形容,我真真正正地被鲁滨逊征服得五体投地。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大开了一次眼界,也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只要我们像鲁滨逊一样,在困境面前毫不退缩,有他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在绝境中有求生的信念,有什么事情我们不会成功呢
又有什么事情能比鲁滨逊的遭遇更糟呢
现在的我们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人生真正的挫折,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成就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的道理。
像山那样思考 读后感
[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初次听说《遥远的救世主》,是一年前在一个国学群里,当时并没在意,不久前的因缘际会,让我不得不读此书,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
于是上个星期用了三天的闲暇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触颇多,不吐不快。
这是一部融合了释道两家文化且有一定深度的小说,不同的人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出入,本文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
纵观整部小说,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就是文化属性了。
文化属性是什么
引用主人公丁元英的话,“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文化属性是作者贯通全书的主题,很多的桥段都在印证着作者关于文化属性的定义。
先说说小说的主要人物。
男主人公丁元英,是“道”的化身。
道家尚自然,循规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于“道”的定义。
丁元英的一切行为都在诠释着他的“道”,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芮小丹最后的那个电话。
电话中芮小丹告诉丁元英自己准备去搏命,但是他听了后什么也没说,因为他知道,当一个人看破生死的时候,一切的言语都是多余的,这就是自然规律。
所谓道法自然,这就是丁元英的“道”,或许也是作者心目中的“道”。
女主人公芮小丹,是“释”的化身。
释家,就是禅宗,其本身就是大乘佛教传入中土后吸收了本土老庄思想甚至是易经的部分思想发展而成的,最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佛教分支。
释家求觉悟,证涅磐,认为世间一切皆为泡影,看破方可得正果。
芮小丹从初遇丁元英到最后的自杀,就是一个“觉”的过程。
当她最后看破人间泡影的时候,就有了顺理成章的涅磐而去。
男女主人公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人,至少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的人。
书中的主要配角们,才代表了当今社会下的众生百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刘冰。
他是弱势文化的代表,他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作者所定义的弱势文化。
世上本没有救世主,自救者得救。
他的自杀起到了点题作用,从文学角度来讲,他和芮小丹都是不得不死的。
说完了人物,说说小说中给我印象很深三段话。
首先是丁元英通过芮小丹之口说给王明阳的话,“神是什么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抛开最后的如来二字,我曾经说过一模一样的话,看到这句话,不禁大生知己之感。
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包含了太多太多,读了十年道德经,年年感悟各不相同。
此中乾坤,真可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二段是丁元英对智玄大师说的话,“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
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
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
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读后感《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
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这段话让我第二次大生知己之感。
长久以来我都对佛教和佛法分的很开,我崇尚脱离脱离了宗教信仰的佛法,而对宗教信仰很浓重的佛教一直不感冒,对待道家和道教也是这个态度。
绝大多数信佛信道的人,信的是教还是法
那些进庙就烧香看似无比虔诚的人,只是尊重习俗,还是弱者祈求强者的庇护
所以前面在说丁元英和芮小丹的时候我用的是道家和释家,而不是道教和释教。
之所以用释而不用佛,是因为佛教分支繁多,差别很大,而禅宗是吸收了本土文化的分支,是整个东亚地区的绝对主流。
第三段是丁元英告诉韩楚风为什么会讨论“得救之道”的对话,韩楚风笑了笑,说:“一招杀富济贫引出得救之道的讨论,骂的是你,疼的却是传统观念。
一年多不见你怎么有了这么高的境界
”丁元英摆摆手说:“哪里是境界,我还没冲动到为了让舆论溅几滴水花就去招惹那种骂名。
当‘得救之道’的讨论浮出水面,那就是我要送给小丹的礼物。
”韩楚风顿然目瞪口呆,脱口一声:“啊
我的天
你知道这件事得折腾多少人
得惹多大动静
原来就是……就是给一个女人的礼物
”丁元英说:“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
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这两个极致我都没敢冒犯,不可以吗
”看到这段话,我只有一个想法,丁元英真乃吾辈楷模
说了观点相同的,再说说相悖的。
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有很大的问题,作者所说的传统文化只能代表满清以来百姓所普遍存在的世俗文化,虽和所谓的奴性文化不同,却颇有相似之处,有人说如今中国处于后清时代,还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何谓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真应该被舍弃
在当代,国外的企业通过研究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来融入到到现代企业管理,松下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如何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尽其所长,值得国人深思。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所长。
何为文化属性
仅仅以所谓的强势弱势来给文化定性,显然太偏颇了。
在“文化快餐”泛滥的时代,这样能够引人深思的好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真希望在韩寒郭敬明之流充斥着文化市场的今天,能多几个豆豆这样的作家,可惜在网上搜不到关于豆豆的具体资料,真想和作者好好的聊聊。
这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如果你是一个在精神上有所追求的人,不妨好好读读这部小说,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