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孔子的读后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其先祖是殷商后裔宋国公族,其五世祖因宋国内乱而避居鲁国。
孔子生在素有“礼乐之邦”之称的鲁国。
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晋大夫韩宣子观书于鲁,赞叹“周礼尽在鲁矣
”生长在有着悠久礼乐文明传统的鲁地,对孔子形成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思想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他自己也致力于政治活动,在鲁国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孔子迫于形势,不得已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行程,对各国君主进行政治游说。
十四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陷于危险的境地,有几次还险些丧命。
被围于匡,被吓于宋,奔逃于郑,“累累若丧家之犬”,“厄于陈蔡之间”, 绝粮七日。
历经千辛万苦,经历重重磨难,治国理想始终未得到实现。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授道传业的教育工作。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最成功的。
孔子兴办私学,“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自孔子起,受教育不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之教育宗旨主于“成人”,但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
因此,他的学生得以发展自己的优长。
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言语”著称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著称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学”著称的有子游、子夏。
在《论语》中有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即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
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
”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除因材施教外,孔子还主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
”孔子教育弟子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孔子还主张学无常师,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孔子作为教育家之成功,成就了他作为思想家之伟大。
孔子之后,思孟学派将其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
至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学为一尊。
若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评价孔子的一生,孔子无疑是一位神奇而不朽的人物。
孔子的立德,不仅止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世人树立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规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走卒的立身行事与道德修为。
孔子的立功也有别于驰骋杀场、开疆辟土的赫赫武功以及运畴帷幄、治国理民的文功。
孔子的功绩在于他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用,用以维护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轶序。
他的学说被其后学发扬广大成为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
中国历代的志士贤人无不受其思想的浸泽,在他那里寻找安身立命之本与安顿心灵家园之所。
他功绩在于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的不朽之功。
孔子倡导“述而不作”,未有独立之著作,却对保存和整理古代的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论语》是孔子门人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保留了孔子的重要言论与思想。
孔子的某些精辟言论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
孔子是做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而被后人尊崇的。
他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封建统治者用来维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维持封建社会的轶序。
他授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以其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被尊为显学,汉代被定为一尊,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之根,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
在汉代,孔子被经今文学家奉为有德无位的素王。
公元元年,孔子始有封号,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其后,在封建王朝中孔子又屡次被尊封。
孔子先后被尊封为“文圣尼公”、“至圣文宣王”、“大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
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派专员祭祀孔子,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
至于“大成”,是赞扬孔子及古圣贤之大成,“至圣”则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
由历代王朝给孔子的封号可见他们对孔子的最高赞誉及对孔子思想学说的尊崇。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的地位也在这些尊封中确立下来。
人物传记孔子读后感1000字
人物传记孔子读后感《孔子》这本书是属于世界伟人传记丛书一类的,它主要介绍了一些世界名人的一些事,《孔子》就是其中一本。
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而受古今中外人士所景仰的伟人孔夫子毕生的事迹,就可以从这本书中统统知道。
孔子从 这本书从孔子不平凡的的诞生写起,以至周游列国、问礼从政,最后献身教育、流芳万世……原原本本,细述无遗,能使我们对孔子的一生可有概括的了解。
孔子教导弟子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地表现出他的尊严伟大;对于礼、义、廉、耻的推崇,更为备至。
论语就是将他当时对弟子们所讲的话汇编而成的。
尽管世界日新月异,科学突飞猛进,我们对于“至圣先师”的一言一行,仍当奉为圭臬,才不致失去“文明国家国民”的美誉。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一起去了解伟大的先辈,一起去向他们学习吧!
《走近孔子》 读后感5篇,每篇500字
坐在窗前,桌子上放着一杯热茶,手中捧着一本书,这个有些诗意画面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是一个书虫,深信着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认为一本好书就像是你的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他开拓你的视野,增长你的智慧,洗涤你的心灵。
我也喜欢把我所读的好书跟所有同样爱书的人分享
最近读了一本自认为很好的书—《于丹《论语》心得》,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就很喜欢于丹。
看到她才知道原来讲《论语》的不一定是老头子,喜欢听她讲的《论语》,因为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没有文邹邹的死板语言,有的只是生动的趣语。
还记得于丹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我心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多么精彩的一句话,还不成熟的我不太理解这句话,可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孔子是灰色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普通的,贴近人心的。
我们不需要仰望他,只需平视。
之所以买这本书,一是因为于丹,二是因为孔子。
孔子是家喻户晓的,自上学前我就对他有一定的了解,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自己,就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另一方面从“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可以看出他不求富贵,只求道义,他认为行义是最重要的;同时孔子生性正直,老子曾这样评价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他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作为一名学者,他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历代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的人们不再关注于古典,他们更关注时尚的、新潮的语言,这难道不是人类一种变相的落后吗
正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才使现在的人们少了一些纯真,少了一些真诚我也许就是同学所说的落伍的人吧,但是不知怎的,我对那些时尚的东西总是没什么兴趣,我可能更中意于古典的东西吧
其实谁说少年不能读《论语》,论语是我道德品质的教材,论语所代表的思想其实也是儒家的主张,从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是历史的主流,最早是汉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近代则是,中国在各国所设立的孔子学院,论语是中国的一个标志,孔子是中国人的典范。
作为一名新中国的少年,我应该向孔子学习,学习他的精神—不求名利,乐于助人,勤奋好学,正直,力争成为第二个孔子
轻轻地合上书,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孔子的形象和语言,睁开眼时忽然发现窗外不知何时下起了细雨,论语何尝不是着春雨呢,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其先祖是殷商后裔宋国公族,其五世祖因宋国内乱而避居鲁国。
孔子生在素有“礼乐之邦”之称的鲁国。
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晋大夫韩宣子观书于鲁,赞叹“周礼尽在鲁矣
”生长在有着悠久礼乐文明传统的鲁地,对孔子形成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思想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他自己也致力于政治活动,在鲁国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孔子迫于形势,不得已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行程,对各国君主进行政治游说。
十四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陷于危险的境地,有几次还险些丧命。
被围于匡,被吓于宋,奔逃于郑,“累累若丧家之犬”,“厄于陈蔡之间”, 绝粮七日。
历经千辛万苦,经历重重磨难,治国理想始终未得到实现。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授道传业的教育工作。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最成功的。
孔子兴办私学,“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自孔子起,受教育不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之教育宗旨主于“成人”,但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
因此,他的学生得以发展自己的优长。
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言语”著称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著称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学”著称的有子游、子夏。
在《论语》中有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即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
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
”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除因材施教外,孔子还主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
”孔子教育弟子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孔子还主张学无常师,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孔子作为教育家之成功,成就了他作为思想家之伟大。
孔子之后,思孟学派将其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
至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学为一尊。
若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评价孔子的一生,孔子无疑是一位神奇而不朽的人物。
孔子的立德,不仅止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世人树立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规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走卒的立身行事与道德修为。
孔子的立功也有别于驰骋杀场、开疆辟土的赫赫武功以及运畴帷幄、治国理民的文功。
孔子的功绩在于他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用,用以维护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轶序。
他的学说被其后学发扬广大成为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
中国历代的志士贤人无不受其思想的浸泽,在他那里寻找安身立命之本与安顿心灵家园之所。
他功绩在于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的不朽之功。
孔子倡导“述而不作”,未有独立之著作,却对保存和整理古代的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论语》是孔子门人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保留了孔子的重要言论与思想。
孔子的某些精辟言论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
孔子是做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而被后人尊崇的。
他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封建统治者用来维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维持封建社会的轶序。
他授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以其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被尊为显学,汉代被定为一尊,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之根,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
在汉代,孔子被经今文学家奉为有德无位的素王。
公元元年,孔子始有封号,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其后,在封建王朝中孔子又屡次被尊封。
孔子先后被尊封为“文圣尼公”、“至圣文宣王”、“大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
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派专员祭祀孔子,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
至于“大成”,是赞扬孔子及古圣贤之大成,“至圣”则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
由历代王朝给孔子的封号可见他们对孔子的最高赞誉及对孔子思想学说的尊崇。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的地位也在这些尊封中确立下来。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他自己也致力于政治活动,在鲁国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孔子迫于形势,不得已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行程,对各国君主进行政治游说。
十四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陷于危险的境地,有几次还险些丧命。
被围于匡,被吓于宋,奔逃于郑,“累累若丧家之犬”,“厄于陈蔡之间”, 绝粮七日。
历经千辛万苦,经历重重磨难,治国理想始终未得到实现。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授道传业的教育工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之教育宗旨主于“成人”,但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
孔子教育弟子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孔子还主张学无常师,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除因材施教外,孔子还主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
”孔子作为教育家之成功,成就了他作为思想家之伟大。
至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学为一尊。
孔子的立德,不仅止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世人树立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规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走卒的立身行事与道德修为。
《论语》是孔子门人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保留了孔子的重要言论与思想。
孔子的某些精辟言论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
孔子是做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而被后人尊崇的。
他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封建统治者用来维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维持封建社会的轶序。
晚年孔子回到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授道传业的教育工作。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
我很崇拜他。
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
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
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
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
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
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
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150字左右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
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
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
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
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中国古代贤哲孔子畅游读后感怎么写
孔子,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思想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沐浴在人们的心上。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说过“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回望历史,自汉朝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其影响绵延数千年至今。
而现代,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之道,我们的一生也都在被孔子的智慧潜移默化着。
《孔子的智慧》一书,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他虽然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但始终有一种处乱不惊的心态,有一种纯粹理想的生活信念。
我想,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也是一个转型期,充满嘈杂纷乱,我们能否在社会大潮中保留自己的理想生活,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下面谈谈我从孔子的一些言论中获得的些许启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
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所获。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
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
每个有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人,每个不甘平庸和空虚的人,都会不断地求知,不断的思考。
求知与思考,可以疗俗、可以治愚、可以怡情、可以养气,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质的养料充实起来。
让博学和思考相结合,那么我们就会可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这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阿谀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介绍善于花言巧语的人,这是有害的。
”交朋友,建立友情,要有自己的选择,要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
与有操守,有才能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一种帮助和提高;与行为不良的人交朋友,不但不会帮你,反而会损你、害你。
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这是交友的三大原则。
择友,慎之又慎却是明智的保身之举。
然而,同样的在这之前,我们也该想一想,对于自己的朋友而言,我们又是否算得上是益友呢
子曰:“人不知己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人都有追求名利的权利,但超过一个度可能就麻烦了。
尤其是现在功利的社会,我们如何看待名利,这是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
我想,孔子的智慧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感悟,生活中有了朋友,有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就可以了。
即使别人不了解你,不理解你,我们都应该平淡看待。
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倒在名利场门口,有多少人千方百计要出名,千方百计要让自己变成权威,让别人听从自己的声音。
这种行为是孔子不认同的,自己的很多烦恼从此滋生不断。
也许这有些道家不求上进的思想,但孔子前一句学而时习之已经回答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了宽恕之心,才可以宽以待人、尊重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不强加于人,因为别人也不会喜欢的。
人要努力克服那种不尊重人们人格尊严的霸气和专横作风,这也是修身之道。
几千年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成为人们的处事原则。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把自己想像成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
同样,一个给予别人方便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活中,能多为别人着想,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
如果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多想想,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只考虑到自己,只为自己着想,那么这个人一辈子也交不到朋友。
但只要这个人开始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对别人付出爱心,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就能吸引周围的人与其结交成朋友,原来的相斥就变成了相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暴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屁马杀出天下,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之路更平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团结需要奉献精神,需要团队的整体意识。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力量,托起航船,杨帆破浪;一个人只有加入团队,才能体现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一个集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力量,我们的意志才不会轻易被摧毁。
这些简单的语言蕴涵着人们对团结的理解与认识。
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能成就事业吗
一个活动,如果没有团队精神,能够目标一致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吗
一个学校,没有团结的氛围,那么这个学校能很好的发展吗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惟有将团结的力量形成有理想、有目标的团队精神,才能在波澜壮阔的事业中成就未来。
最后,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人的智慧,哲学的智慧,历史的智慧。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做人和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这正是孔子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而我们一再的阅读孔子,学习孔子,就是为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所吸引。
品味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我们的心灵也会与一代大师一起提升,感悟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