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农民工读后感

农民工读后感

时间:2017-08-04 08:01

民工日记 读后感

写读后感,就是要在你读了文章以后所产生的感想。

而你只在这里要求别人为你写读后感,别人却没有看到民工的真实日记是怎么写的。

所以只有你自己好好的把民工日记再好好的看一看以后,写出你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才对,你说是吗

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对吗

为什么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读后感想

on the road, the mood is goo

《民工父亲的幸福》的读后感怎么写

民工父亲的幸福是让人感动和同情的。

民工阶层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游走,他们没有很高的文化,他们没有很高的素质,但是他们却有着我们所没有的朴实。

他们为了和谐的社会,为城市建设了广厦千万间,不应该看看他们的最终产品吗

民工的儿子看完之后激励要发奋读书,也要有这样一所单元楼房,他能够走出这个让人永远歧视的农村吗

社会应该公平,城乡差别应该缩小,人的人格都应该是同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文章很感人 不过我实在写不出来 给你找了一片关于民工的小议论文 你可以借鉴一下 中国富强起来以后,职业的岗位也多了起来。

不少远在天边的民工呀,或是农村出来打工的呀,都来到了我们美丽的浙江,漂亮的杭州。

千里迢迢来到这来,就是为了老老实实地赚点钱养家糊口啊,可是,有一些人偏偏看中了他们的老实,坑害这些弱势群体。

在我们进入正题之前,先看一看那些弱势群体的呻吟。

1我是一名从内地来的民工,为什么我们干最苦最累的活,工资也不是很高,劳动条件比较差,最气的是经常还拿不到工资

城里的大楼是一座一座起来了,城市繁荣了,而我们的生存谁来关心

2现在粮食、水电、燃料、商品价格是只会涨而不会跌,政府是否有出台政策来保障我们离退休、下岗、生病、工伤职工弱势群体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因为价格的上涨而下降。

3我们省有那么多农民,他们有小病就在家忍着,大病实在没法才去一次,劳动保障部有没有什么措施让他们有病的时候能够走进医院。

4对于海口的外来打工者,在平时的找工作中,遇到许多的难题,一些单位往往不签订合同,社会福利得不到保障,由于一些打工者为了能找到一分工作,对与单位的不平等待遇也是忍气吞声,不知劳动部门对此有什么规定

在今年为这些打工者提哪些方面的保障

5我是一名下岗职工,直到现在我们厂还没有给我们这些职工任何补偿。

我们要求买断,我们厂里要求我们先写辞职信,否则不给我们买断工龄。

从去年9月份停产至今,厂里既没有给费,也不给我们办理买断手续。

我们很多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叫我们该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那可怕的调查表的数字: 至2000年底止,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有690万人,2001年6月底登记失业人数619万人,二者共有1309万人;此外2000年底退休人员被拖欠退休金的约有388万人,被拖欠职工工资的职工有1393万人,共计1780万人,其中约有三分之一致贫为587万人,总计为1896万人。

10%的低收入户人均月收入为221元,其中5%的贫困户的人均月收入194元,低于贫困线的收入水平 月收入就221元,也许那些大老板一顿饭就超出这个数额了。

要知道,那可是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这221元要用来吃饭,要用来给他们的子女交学费,也许还要给他们的老父母治病。

可那些老板,包工头还故意拖欠工资。

也许他们想一想那些弱势群体的处境,就不会拖欠工资了。

但从调查表上看,这种情况还是如此之多,为什么

最后还是三个字“太贪了” 希望以后那些坑害弱势群体的老板,包工头们多想想那些弱势群体的感受,也希望社会上多一颗关爱弱势群体的心。

农民工嫌鞋脏脱鞋进银行取钱读后感作文

读《农民的政治》有感 《农民的政治》的作者赵树凯先生曾在中央书记处农村 政策研究室办公室工作,作为农村改革的亲历者和观察者, 曾到“弱”村禁牧、在“穷”村修桥、于“乱”村修路,有 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读了这本书,大有裨益,收获颇 多。

作者在本书中集中呈现了他自80年代以来的经历与思 考,其中不乏鲜活的案例以及基于此展开的深入分析。

在书 中,作者首先通过上访信件及实地接访,勾勒出了30年代以 来农民诉求的变迁概貌。

改革初期,农村纷争多为“民与民 争”,往往由历史遗留问题或土地承包不合理引起。

从80年 代末起,农民负担急剧增长,农民与基层政府间的摩擦日增。

到本世纪初,征地问题又远超税费负担,成为社会冲突的主 因。

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从那一年起,国家逐渐废除收容 遣送制度,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并出台 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得上访事件明显减少,对抗程度减 弱,形成了许多农民和基层干部心目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但作者在2007年敏锐的意识到体制深处的巨大隐忧,这隐忧 表现为农民对中央的信任显著提高,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反而 降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因征地引发的矛盾迅速 蔓延。

不过,探讨民生疾苦只是这本书的由头,作者在书中重 点探讨的是农民在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以相当多得篇幅来 破除关于中国公民“该管”的误解,世界范围内的农民形象 却离不开守旧涣散的影子,农民政策的设计者也往往强调农 民虽有“自发”意识,但很难形成自觉的利益判断必须通过 政策和制度安排加以引导,但就实际而言,农民在过去30年 里恰是最具进取精神的群体,乡镇干部眼里农民难管的现 状,也从反面说明农民的组织和博弈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 高。

作者认为,30年来的历史证明,不论多么聪明的学者, 多么有能力的政治家,都没有能力去规划设计农村发展的方 向和道路,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观察和追随农民的脚步,因 为农民的考虑要远比设计者们更加的理性。

这一论断看似平 和,却可能是解决当下困局的唯一出路。

目下农村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与80年代已大不相同, 80年代的第一轮政策是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改革,以“包产 到户”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与已“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新型生 产主体,之前因“解放生产力”而受肯定,之后因粮食总产 徘徊不前而受质疑,褒贬之间的衡量指标始终是经济增长, 显示了某种框架性的局限。

而眼下所面临的困局,较80年代 更为复杂,因其不仅设计经济因素,更需直面极为敏感的体 制身份的革新。

作者提出,中国农民的政治属性之所以值得重视,根本 原因在于。

此农民不是彼农民。

当下,农民工、农民企业家 等群体的存在,表明“农民”早已不再单纯指向一种职业, 更多成为一种身份制度的群体划分,他们的权利要求有相当 部分与职业活动无关,甚至于与土地,与农业生产无关,而 是将矛头指向因体制身份而带来的医疗、教育等问题,而在 关键性的产权分配方面,诸多土地冲突也超出了经济的范 畴。

作者用这样一段话来述这一困局: 当谈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得不合作甚至对抗的时候,一 些地方官员常常说,给农民的补偿已经相当高,甚至农民生 活水平比原来高出很多,政府的安臵也很好,可是农民还在 闹,这是不应该的。

但是上访农民的理由也很充足,那是他 们的土地,不论卖多少钱,这是他们的事情,政府强行卖他 们的地已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而通过他们的土地来赚大钱 更加不合情理。

而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我所面临的农民身上,乡政府从 过去的“向农民索取”到现在的“给予”,但在“给予”的 过程中却越来越多的遭到农民的质疑,他们并不太关心“给 予”的多少,而更多地会追问“给予”的对象是如何确定的, 比如低保、救灾救济等。

在我看来,乡村干部在执行政策中 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农民群众表述权利的程序,或者说利用体 制上的漏洞以少数人行使了大多数应该行使的权利,而这恰 恰与农民在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高冲破压抑了几千年的受剥 削桎梏后而越来越出现的政治参与需求产生了矛盾。

农民政 治参与需求渐次增高能从村级换届选举中越来越多的参与 人数可以看出。

作者赵树凯先生显然已经深刻地洞悉了新形势下农民 与政府双方分歧的根本所在,并且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独到 的观点,农村改革已经到了关键之处。

废除农业税带来的制 度利好还未消失,以征地为焦点的农村冲突也未到不可调和 得地步,新一轮的改革可谓恰逢其时、呼之欲出。

作者认为: 应视农民成为改革棋局中强有力的博弈力量,通过弘扬农民 的权利来推进政策执行和改善乡村治理。

“现代的中国农民, 最需要的是政治上的尊重,或许,唯有追随农民的脚步,才 能让我们准确把握政治上的方向”。

现代中国农民身上的政治能量已经快速积累,并且正在 寻找释放渠道,把握不好这种能量的释放渠道,或者不能引 导这种能量的良性释放,将导致社会灾难。

作者的观点能否成为农村新一轮改革的推动剂,而最终 变成可执行的政策来让我们执行,我不能断言,但是作为一 名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的基层政府领导,首先,作者在书中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透视问题的途径,或许,我们 今后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揭下农民“得寸进尺、 刁玩难缠”的面纱,抱着给农民以政治上尊重的态度重新打 量和对待农民。

软件天才与技术民工--薛涌《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读后感金旭亮

[软件天才与技术民工--薛涌《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读后感金旭亮]软件天才与技术民工--薛涌《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读后感金旭亮长期以来,软件业一直被视为智力密集型的朝阳产业,大多数从业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其平均素质居于社会各行业的前列,这个产业的顶尖人物被公众视为知识英雄,比如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雄据世界首富之位多年,更是为人津津乐道,软件天才与技术民工--薛涌《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读后感金旭亮。

16年前我下决心开始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时候,对这个行业也充满了自豪感。

然而世事难料,在2009年高考刚刚结束之际,中国权威出版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9年6月10日发布首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其中计算机专业荣登就业最困难的十大专业光荣榜。

大约从2003年开始,我在北京理工大学这所211、985重点大学开设.NET课程,这件事后来给某些人炮轰--说我要将重点大学学生培养成IT民工,也曾有技术牛人谆谆教诲年青学生--想学软件,离金某人远些…程序员何时变成了IT民工?仅仅十多年,程序员就从精英沦落为民工,这也未免太戏剧性了吧

程序员真的是IT民工?在中国,不少程序员都是CRUD程序员,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中国多数项目都是CRUD的。

所以,CRUD似乎成为了IT民工身上的标签,问题是CRUD这活真的象在建筑工地上倒水泥一样,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和较多的训练?下面分析一下需要从事这个CRUD的工作的程序员,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

我大致地思索了一下,画了以下这个图,展示出一名.NET程序员民工要顺利参与一个CRUD的数据库应用项目开发所大致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图1说句实话,这个图虽然挂一漏万,但列出来的知识点与需要掌握的技能之多已经很恐怖了,对于一个需要掌握这么多知识与技术才能胜任与干好的工作,非要认为它是一个低级的民工就可以干的活,想必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定知识丰富如汪洋大海,属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一族。

需要掌握这么多的知识,才有资格当一名合格的CRUD程序员,IT民工的门槛其实挺高的,不是吗?事实也如此,软件开发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学历我估计至少是大专,很可能是本科,其中固然有一些只有高中甚至更低学历的奇才,但这仅是少数,而且这些人,虽然学历低,但绝不会是一个低智商的人。

这说明软件开发行业从业者的平均智商应该是挺高的。

我在旅美学者薛涌写的《天才是训练出来的》一书中找到了美国的一些统计数据:美国大学本科生的中等智商为118,学士学位获得者的中等智商为123,优秀毕业生的中等智商为133,物理学博士的平均智商为140。

而在一般的人口中,中等智商为100。

也就是说,你的智商如低于100分,你就属于偏笨的人,高于此线,就属于偏聪明的了。

老外依据数据得出结论:要把书读懂读好,智商还真的得达到一定的水准。

所以,能上大学并且顺利拿到学位的人,基本上是属于比较聪明的那一批人。

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经常可以听到某家长叹息其小孩子成绩不好:我家的那个小祖宗,看来根本就不是读书的那块料

套用老外的观点,就是说这个小孩可能智商达不到上大学的基本要求。

老外什么都喜欢数字化,所以动不动就来个什么智商测试,而中国虽然不讲智商这一套,但其实高考就可以看成是一次智商测试。

在80、90年代,那时的大学生,经常都是百里挑一、几十里挑一,记得89年我参加高考,那年我们省的录取率还是十几取一。

所以那个时代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娇子,并非空穴来风。

重大的变化发生于1999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大学开始扩招,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更是扩招的重点,其规模迅速膨胀,录取率大大地提高,其结果是,用一句打趣的话说,阿猫阿狗都去读大学了,中国大学没有做智商测试的制度,不然,我想应该会看到21世纪在校大学生的平均智商比上世纪80、90年代的在校大学生的平均智商要低。

但扩招对一些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重点大学的影响就没那么大,因为不管你怎么扩招,能进名校(比如北大清华)的学生,智商是不会低的,因为其入学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各方面差一点的根本就没这个机会。

老外还给出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智商:牛顿190,伽利略195,开普勒175,达尔文165,哥白尼160。

我对这些数据抱有怀疑:牛顿和伽利略等的那个时代有智商测试吗?这些数据是从哪计算出来的?但这些著名科学的智商高于普通人,我想不会有人怀疑。

现在回到软件开发这个行业,其从业者平均学历为大专以上,应该说明这个行业需要的是整个人群中比较聪明的那一批。

这个观点与我的实际感受是一致的。

我在IT业混了十多年,深感这个行业牛人辈出,别说这个行业的顶尖级别人物,就是在许多普通的IT企业、科研院所中,也有不少的让人佩服的牛人。

我在北理工教了8年书,笨的学生实在没见着,而不少学生的聪明程度和学习能力等,都比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要强得多,还有一些学生,真的很聪明,悟性好,能举一反三,在技术上没多久就可以跑到我前面去了。

所以,软件开发应该是一个需要有较高智商的行业,我觉得不会有太大疑义。

为什么智商重要?我在薛涌写的《天才是训练出来的》找到了以下描述:在美国的白人中,生于占人口5%的最低层的穷孩子,日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可能比那些生于占人口5%的最富裕阶层的孩子要高8倍。

但是,那些智商属于最低的5%的孩子,则比那些智商属于最高的5%的孩子日后生活于贫困线以下的可能性高15倍。

也就是说,你的脑子是否好使,比你的家庭是否富裕对你的未来重要得多。

中国人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些状元的出身并不重要,但他们应该接近100%的都有高的智商。

智商这个东西非常奇特,老外研究了这么多年,也没研究明白很多关键问题,比如智商是不是纯天生的?后天不能提高?如果能,那能提高多少?如何解释一些高智商的人一辈子成就平平?如何解释某些天才在某个领域内出类拔萃,在其他领域却连普通人都比不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普通人付出艰苦的努力,能成为天才吗?我不是心理学家,下面我仅就想针对软件开发来聊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能成为软件天才吗?在整个计算机领域,有一些老外的名字如雷贯耳:冯诺依曼,图灵,比尔盖茨、Anders Hejlsberg,在中国,诸如求伯君、柳传志、李开复等名人的故事也是众人皆知,虽然我们拿不到其智商测试的分数,但相信他们个个都是聪明人。

高智商其实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

相应的另一个结论就是:普通人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天才。

这话看上去令人泄气,但这是客观事实。

天才在各自领域内所达到的高度,大多数普通人是永远达不到的,比如如果有某人告诉我:你只要努力,就可以比Anders Hejlsberg还牛,读后感《软件天才与技术民工--薛涌《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读后感金旭亮》。

我一定会认为他在开一个让我很生气的玩笑。

回想起当年的高考,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分才刚够重点大学的最低分数线,后来的考研,我要考3次才侥幸过关,我也曾参过北大的博士生入学考试,结果惨败而回,以后知趣地不再尝试…,我就这智商,普通人一个,所以您就别忽悠我了,我才不信天天坚持跑步,日后就可以参加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呢

个体间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成为不了天才不能成为躺倒不干的理由。

因为这里有一个引发了巨大争论的问题…智商重要还是努力重要?国外心理学的统计数据明确无误地说明了智商的重要性,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算是具有天才浅质的人在总人员的比例很少,但人类有数十亿之多,天才应该不少啊?怎么数千年来,公认天才的就是牛顿等那几个?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言、人工智能研究的开拓者Herbert Simon和William Chase在研究国际象棋大师的成长规律时发现:再大的天才,也需要10年修炼成器。

音乐天才莫扎特似乎打破了这个十年定律。

5岁做曲,10岁登台演出,一生创作了数百部传世之作。

尽管如此,西方学者们还是发现,莫扎特6岁时就已经和父亲一起训练了3500个小时,他第一部达到大师水平的作品,创作年纪是21岁,实际上已经经历了18年的严格训练。

聪明的脑瓜是必要的,但仅有它也是不够的。

我引用了这么多的资料,其实只为了说明一个结果:不经十年寒窗,天才不可能出来。

本身具有高智商的人是这样,在平均智商上下的人更应该努力。

现在很好解释当下的一些现象了:(1)程序员为何是IT民工?因为这些所谓的程序员本身就没有具备从事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加上人数众多,可替换性强,怎么会不成为IT民工?(2)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何就业难?很简单,一个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四年下来至少应该有4~6万行的代码量,但就我观察,达到这个要求的不到10%。

尽管软件开发行业需要较高的智商,但在平均学历为本科的软件开发行业,从业者已经过高考的筛选,智商并不是问题关键,之所以IT民工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问题是懒和训练不得法。

下图是我总结的一个靠技术吃饭的程序员知识与能力增长路线图:图2这个图不是针对天才设计的,而是针对一个普通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可能的主要人生经历绘制的,虽然经过了大量的简化,但主线还是很清楚的。

我成不了天才,那成为人材,可以吗?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和薛涌先生在《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这本书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完全可以。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努力的问题。

薛涌先生在书中介绍了一种名为处心积虑的训练(deliberation practice)的天才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是由天才研究的权威人士Ericsson教授提出的,简称为深练(deep practice),其意思是一般人练得浅,水平自然平庸,天才则练得深,所以能超出凡人之上。

普通人如果能科学地深练,虽然不能成为天才,但成为半个天才是完全可能的。

有关深练的介绍,朋友们可以自行去看《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这本书。

就我多年自学软件技术和8年的教学经验,我并不觉得深练有何奇特之处,我将深练总结为以下几句话:(1)织网:分解软件技术的大块知识为多个小的知识点,各个击破,将新知识与老知识联系起来,构造一张完整的可动态扩充的知识之网(2)训练:将开发技能给拆分为多个小的步骤或子技能,针对每个步骤或子技能反复地严格地训练,然后再这些步骤或子技能组合起来,以达到职业的水准。

(3)探究性的学习与实践:要将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的探索,要通过开发实践把一切给激活。

我写了不少文章表达过自己针对软件技术学习的看法,在个人所写的几本书的前言中也比较系统地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些文章在我的个人博客上都可以找到。

而我也将在日后的开发与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原则,探索更有效的学习与训练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个很困扰人的问题:我是知道我成不了天才,但为何我也没成人材?我可从没偷懒过啊

这个问题太有中国特色了

这里面关键有几点:(1)你错过了学习天窗。

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都有学习与培养它的最佳时间段,我们将它称为学习天窗,比如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两三种语言,而且不会有口音,而一个成人就够呛了,以英语为例,我们都受够了难听无比的日本英语和印度英语,中国英语也好不到哪去。

拿软件技术而言,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大学的这几年,18岁~25岁左右,精力、体力、智力,无不处于高峰,你这时不学,拿这个时间去玩游戏,看大片,QQ海聊,上网乱逛…,等到30岁以后再学,会发现你花3个小时才能记住的东西,10年以前可能1.5个小时(甚至更少的时间)就能记住了。

后悔也晚了。

这也只能怪你自己。

(2)命运:幸运的是,你生在中国

你没生在阿富汗和非洲,那里天天子弹飞,饿肚子,闹瘟疫,这种环境下你还能学计算机,编程序?倒霉的是,你也生在中国

如果你生在美国,你就可以摆脱那因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喘不过气来的中小学应试体制,上了大学,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专业引导和教育,避开那因为行政化而弊端从生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

中国这个大环境你个人是改不了的。

最倒霉的是,你不仅生在中国,而且你爸不是李刚,你家在很远的地方,那地方很穷,家里买不起电脑,更别说上网了,你可能要到大学才第一次接触到电脑…,让你雪上加霜的是:你竞争不过那些学习条件好的同学,虽然你不笨,也很努力,但在起点就落后了,结果你没上到好大学,没碰到好老师,一步晚,步步晚…这不是你的责任,真的,不是你的责任

再追问下去,就要去宗教中寻找归宿了。

路在何方?你手上抓的牌不太好,这没办法,这是命运问题,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别想那么多了,不抱怨不等待,积极努力,想办法把手头抓的这副坏牌打好,这是最现实最正确的选择。

只要个人努力了,其他的丢给命运吧

你还能怎的?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软件天才与技术民工--薛涌《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读后感金旭亮〕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