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课文颐和园的读后感

课文颐和园的读后感

时间:2013-10-31 15:07

颐和园的读后感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颐和园美丽的建筑及自然风光。

读后感400字 作文 是读颐和园的毁灭

是圆明园吧!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人们为申奥成功欢欢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一个百年的恶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就在前几天,我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在过去所受到的屈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但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那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用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而且,他们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段屈辱的历史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

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我非常地愤怒。

闭上双眼,我仿佛看到了:一八六零年十月十九日上空的最后一缕虚无缥缈的清烟,在向上天质问:“圆明园有何过错

可恶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它烧毁

”是啊,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这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园林洗劫烧毁

清政府为什么不去抵抗外来入侵、让别人在我们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太多的为什么,让我心中的那一潭静水,像被小孩丢进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平静。

哎,圆明园,你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方能得到那无与伦比的辉煌,却在几天之内毁于一旦,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与繁华,失去了以往的耀眼与夺目。

我只得仰天长叹,叹息清政府之腐败,叹息英法联军之野心,叹息你那美好的过去。

今天,我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可以尽情在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游戏;我们可以在家中享受一切美好的待遇。

但无论生活怎样好,我们还是应该刻苦读书,掌握科学知识,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让历史不在重演

请同学们永远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年级读颐和园有感作文300字

颐和园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

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

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颐和园作为名扬海内外著名的文化、历史、风景旅游区,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真是游人如织呀。

但现在经常来这里的当地北京人据说是不多了,都是外地和外国人。

因为人太多,太闹。

当地北京人要么呆在家里享受难得的休息,要么就到周围的农家乐。

说起八九十年代,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没有旅游意识和条件,同时也没有假日经常和旅游经常一说。

那时节假日人也很多,但还没有到爆满的程度,平常休息日去游玩,还是比较轻松和惬意的。

可能现在大家节日旅游都有一个感觉,到哪都是人,跟逛闹市似的,完全没有了赏风景,品文化、读历史的心境。

颐和园观后感

颐和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是我国造园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的象征。

读了课文我心中有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国的古代文化多么灿烂,能工巧匠们多么智慧。

我们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坛、长城等古迹同样疼感悟到这些。

若有机会,我一定去一些知名的地方去参观旅游。

我真为这个犹如人间仙境,巧夺天工,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园林而感到惋惜啊

为了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继“神州五号”之后,为研制并发射更多的火箭做后备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游颐和园有感 600字

颐和园真无愧于世界上的“物质与文化双遗产”美名

抚今追昔,至今仍能留在我心中的。

今天的天气格外的好,天时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阳光将所有的光芒,一丝不落的透过大气层,撒在金秋的古都-北京.在阳光的照射下,刚刚修复一新的颐和园佛香阁显得更加金壁辉黄,庄严肃穆

站在昆明湖的东岸向西望去,俨然就是西湖的苏堤,六桥影影绰绰的出没在随风舞动的柳枝之中.后面是玉泉山的宝塔和香山,一片青黛之色.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浓,有的淡,似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浓重而不失淡雅,远远望去叫人心旷神怡,几致物我两忘.妄想着超凡脱俗云顶升仙

进入新建宫门的第一眼,就是卧在岸边的铜牛.关于铜牛,有人说从上古大禹治水之时,凡治水患成功的地方,都要立铁牛以记之.从牛背上的"金牛铭"中,也可看到乾隆帝的记述.而且古代但凡有津渡之处,必有牛为镇物.例如山西陕西交界处的蒲口渡,旧曾在河的两岸分别出土过两对唐代铁牛.但此说不通之处在于:大禹时期连青铜还上未大量开采冶炼,如何就有了铁牛了呢

可见此为杜撰了

但更可笑的是我们的乾隆帝竟也被蒙骗了,其附庸风雅的程度也可见一斑啦

但铜牛可预知水患的用途确是不假.通过昆明湖而进入城中的水大都在北京城的西北方,而北京的地形就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昆明湖的水,一旦达到铜牛的高度,北京的防汛工作就要进入警戒状态了

一九OO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英国军队得知颐和园有头金牛,于是派人到园中来取,谁知用刺刀一砍才知道是铜做的,于是败兴而回.其实在中国,金与铜在古代都被称为金.几个英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再加上汉奸又是个二百五,所以,铜牛才能保存至今,设想如果英国兵不用刺刀砍而是直接运走,那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原物了

铜牛以北,是现金保存最大的观景亭-廓如亭也叫八方亭.它除了大以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内部上方四周有八块匾额,上面是汉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段落,现在除了用望远镜,大概是无法看清上面的东西了

这也许就是皇家园林的气魄吧

十七孔桥是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的一条玉带.是仿照芦沟桥而建造的,但又与之不同.人都说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但十七孔桥的狮子却是可以数清的.我没数过,但数过的人告诉我有五百多只.(其实是544只,来之前我做过功课的) 没上南湖岛,就沿着东岸向北走去.一路上,秋风怒号之声令人惊心动魄,想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

所以没有时间欣赏经过的文昌阁(里面贡的是文昌帝君)和知春亭,因为丝毫感觉不到春的温暖,只有风卷着浪拍打在岸边的石壁上,然后再裂开变成无数个小浪花飞溅出去,不禁使人想起苏轼的名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路被风吹的七零八落这才到达一处可以避风观景的地方“玉澜堂”。

说起“玉澜堂”我一开始以为是慈禧太后的园居之所,因为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慈禧的小名就叫玉兰呐

没想到是光绪皇帝这个倒霉蛋住的地方。

院内除了正房还有的看之外,两侧的厢房里,都用砖墙砌着,到后院的墙也是清代灭亡后,为了大众参观方便,才被拆掉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除了中南海的瀛台,就是这里软禁过光绪皇帝了。

“宜芸馆”是皇后居住的地方,隆裕太后和珍妃,谨妃都在此居住过。

一进门,两边的墙上均有石刻,都是乾隆帝的御笔亲题。

我也好书法,看过一些乾隆的字,他的笔法应该是学王羲之,赵孟艴的,端庄清秀,匀称适中,但拍卖市场的价位并不高。

因为他太爱写字了,以至于传世的书做很多,一多了自然就不值什么了。

他的祖父康熙帝的字虽不及他,但是少,少自然就值钱了

穿过“宜芸馆”,往左手边一拐,就直接到达“乐寿堂”了,这里曾是慈禧太后园居的地方。

院中有一块颐和园有名的“青芝岫”又叫“败家石”。

据说是乾隆从半路上捡回来的,明代一位叫米万钟的大臣遗弃的石头。

听说当时此石进入院中,由于个头太大,将本已建好的“水木自亲”门又拆了,这才进来。

弄的乾隆的母亲-钮钴碌氏很不高兴,让乾隆给扔了。

但是费了那么大劲运进来的东西再扔了,太为难乾隆了。

于是他向身边的刘庸递了个眼色,刘庸会意,便说此石酷似灵芝,明代的米万钟因不配拥有此石,致使败家。

如今此石已到园中,说明它确实是为太后而来。

乾隆也在一旁随声附和,亲自为它起名“青芝岫”,并写了几首御制诗来为它正名,现在还留在上面。

“乐寿堂”前,两边各排列着铜制的“梅花鹿”,“仙鹤”和“玉壶春瓶”。

听一旁的导游讲,这叫“六合太平”,鹿的谐音是六,鹤的谐音是合,瓶子自然是太平了。

还有什么“玉堂富贵”;“探海灯杆”和电话所什么的。

出了“乐寿堂”是一间过院,正对着的是“邀月门”,进了“邀月门”就到了举世闻名的“长廊”。

在来游览之前做准备的时候了解到:“长廊”有七百多米,二百余间。

其上有四座亭子分布其间,它们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

沿着“长廊”一路走来,左边是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的昆明湖,右边是树木掩映,神秘莫测的万寿山。

这时才体会到什么是“仁者乐山,智着乐水,乐山者静,乐水者动”的含义了

四个亭子的中间,是个小广场。

广场的南边有一个三间四柱的牌坊,两面都有匾额。

北面是“云辉玉宇”,南面是“星拱瑶枢”。

广场的北面是一座门厅,上面有“排云门”三个大字,从这里进去,就可到达“排云殿”和“佛香阁”景区了。

我没有进去,而是沿“长廊”继续往前走。

当我走到尽头时,一座白色的大石船,赫然出现在我眼前

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清晏舫”,是一个融汇中西的特色的石舫。

整个船体是中式的,而顶部的装饰和船桨叶的模式是来源于西方。

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了唐代,魏征引用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里的“夫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之句,来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要以民为本。

而今的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概也是由此而来吧

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向前发展。

而乾隆却将其形而下的建成一座石舫,好象大清的江山坚如磐石,无覆舟之忧,岂不愚蠢可笑。

看来也是“盛名之下,难符其实”呀

到了石舫,也就意味着“长廊”的终结,如同大清的江山一般,虽曾盛极一时,但经过两百余年的专制统治,终归是要走到尽头的。

一过石舫,就要开始攀登万寿山了。

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只要到达“画中游”,你就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身心也为之一振。

南胡岛,十七孔桥和西堤杨柳,都仿佛在被秋日的阳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粘贴着,只有穿梭的游人,如同一个个小黑点,在上面不停的游移。

再望得远些,就能看见中央电视塔,中关村的楼群和香山的“香炉峰”等地标建筑。

此时不需要任何讲解,只须用心体会这美丽的风景,大概就能明白,什么才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观吧

太阳已渐渐西垂,正在把它最灿烂的一面展现出来。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触发了我的灵感。

其实,夕阳的美丽不也正是在此时才能令人感慨吗

李商隐只不过是太悲观了,如果他能乐观的面对人生,就像“五柳先生”一样,那一定是“山气日佳夕,飞鸟相与还”才对呀

拾级而上,到达万寿山的最顶峰“智慧海”。

智慧海语出佛教的《无量寿经》中的“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一句。

其实,最大的智慧都来自与最朴素的生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

而今,太需要一位古圣先贤出世来治理一下我们现在的浮华社会了

子曰:“五百年待有才人出”,现在多少个五百年都过去啦

唉,斯人已去,来者之可追哉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山路也渐渐地昏黑了。

沿着山路走下来,就到了有颐和园的“园中园”之称的“谐趣园”。

“一亭一迳,足谐其趣”就是这儿的来历。

其实是仿照苏州无锡的“寄畅园”而建造的。

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知鱼桥”,由于建园的需要,而建造的一座小石桥,也被乾隆附庸了一把。

战国时,庄子和惠施关于鱼的论战,也被搬到了这里,而且还真养了鱼

其实,那只不过是一个哲学命题,是形而上的一种精神领域的答辩

只有像乾隆这样的人才会真的建一座桥来昭示他的功绩,这从他的儿子嘉庆为他立的“十全老人碑”就能看出

据说他一生作的诗有一万多首,是《全唐诗》所有诗人所作诗篇的总合,但是没有一首诗像《全唐诗》那样广为流传这也就不难弄清:六下江南;扩建圆明园和编纂《四库全书》了

出“谐趣园”时天已经快要黑了,我沿着路标的指引来到了东宫门。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

几个打着旗子的导游正在“仁寿殿”前铜龙凤那儿,讲着什么“龙在下,凤在上”之类的话。

但是最能引我关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摆放在院子中央的;一只大大的;青铜制成的麒麟

它是原“长春园”二宫门前一对青铜麒麟中的一只,另一只在火烧圆明园时,被英法联军掠走,不知去向,于是就将这一只移放到这里。

在颐和园东宫门的庭院里,有许多是圆明园里的遗物,因园子被毁而迁到这里。

所以我认为,颐和园的东宫门也相当于圆明园的翻版。

毕竟,这座园林也是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大肆劫夺和破坏过的呀

走出园门时,看着门前的一对青铜狮子,威严中带有几分无奈。

再看看正门上的“颐和园”三字匾额,又回想了一下今天的游园过程,记起了溥杰的一首诗: 一园竹树绕泉石,四季冬春夏复秋。

防棹只疑天上坐,凭栏真个“画中游”。

岚光迭翠微云塔,湖影回廊漾梵楼。

合壁大圆横玉带,斜阳无语卧“铜牛”。

“颐和园”三个字,是不是光绪的手笔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历史上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今天的游览,只不过是颐和园的一小部分,而“她”还有更多的故事想对我们诉说

“她”无愧于“世界的遗产”;“人类的遗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