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课文岩石书读后感

课文岩石书读后感

时间:2020-07-12 16:09

查询石头书这篇文章读后感

我很喜欢这本书,由于外面有许多关于鲨鱼的东西,我最喜欢的鲨鱼有三种.第一种是摩达鲨,他只要雪茄那么长,可是威力可以咬掉潜艇盖,第二种鲨鱼是毯鲨,它就像一块长满藻类的岩石,非常风趣,第三那种鲨鱼是鲸鲨由于它相当温柔.我其次喜欢的鲨鱼有一种,那就是格陵兰鲨,由于它可以给住在外地的人们许多的协助,所以我喜欢它.我还有许多的喜欢的鲨鱼没说出来,假如你们想知道还有什么鲨鱼的话,就马上看这本书吧!

父亲的菜园子读后感500字左右

在这世上,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暖;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题记  今天我阅读了《父亲的菜园子》。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作者的父亲是个农民,他会干粗活,细活却一塌糊涂,但为了孩子能有健康的菜吃,去帮工,又怕孩子担心,于是撒谎骗孩子自己有个大菜园,自己什么都会种,而当被妻子揭穿后又像个孩子一般,因疼惜孩子还要自己建造一个大菜园。

  文章在内容上没有直接抒发父爱子、子爱父的感情,却用一句孩子的话结束文章:到时你给我送点青菜,芫荽,还有豌豆叶,我喜欢吃。

简单的一句陈述,却扣人心弦。

因为作者这时已经知道了父亲只会种青菜、芫荽、豌豆,而其他的菜则是从邻居那里买来的。

本是什么都不会种的父亲却因疼爱孩子而学会种菜;本是挑剔的孩子却因父亲的关爱而不嫌弃又小又不新鲜的菜,这实际上也是在告诉读者,父亲对孩子的宠爱之深和孩子对父亲的关爱之深。

作者真正地做到了点而不破。

  文中有一个很大的转折,那就是母亲揭开了父亲的谎言,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多么优美华丽的转折,多么引人入胜的情节,就在作者母亲的一语之间,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多么疼爱孩子的一位父亲,多么可爱的一位父亲,一位爱孩子的普通农民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件普通的小事,却能展现出父爱这一种伟大的感情。

是啊,父爱本就没有必要轰轰烈烈地展现出来,哪怕只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不也可以给他乡的游子带来一丝温暖吗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想有时候仔细想想,父爱其实也像水,时而如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时而如那海洋之水,表面风平浪静而在深处却汹涌澎湃;时而又如那清泉之水,清冽甘甜……父爱如此伟大,我们不能辜负了它,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物质上不能帮助父亲,不代表精神上不能,我们首先要做好的,是要好好学习,在学校里好好表现,争取取得好成绩,正直做人,用一个出色而健康的自己来报答父亲对我们所付出的父爱

  读了《父亲的菜园》,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亲切,让我明白了许多,我受益匪浅。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全部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

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

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

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

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

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

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

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

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

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脸的

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

”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看见了。

” 亨特说。

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

“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

父亲鼓励他:“很好。

”“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

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

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

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儿子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具体操作是:先找一个亨特能够到的落脚点,然后指导他移动一小步,接下来再找一个能够到的落脚点,又移动一小步。

落脚点要稳,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从而到达目的地。

二 。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

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

接着,他讲了课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这座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种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一位65岁的老人,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更多的体会。

在这里,可以看出一次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说明困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了解到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困难的态度,还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人面对同样问题采取的不同的态度方法……。

然后我说,我们也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小悬崖走向大人生 。

附上原汁原味的原文: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这个人就是莫顿莫顿·亨特 ;亨特,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

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

接着,他讲了课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这座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种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一位65岁的老人,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更多的体会。

在这里,可以看出一次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说明困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了解到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困难的态度,还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人面对同样问题采取的不同的态度方法……。

然后我说,我们也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小悬崖走向大人生 。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而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第一部分(开头—“不能动弹”):写作者冒险登上悬崖面临的困境。

第二部分(“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写作者在父亲的鼓励下勇敢实践,脱离困境的经过。

第三部分(结尾一段):写作者的感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这篇课文在写法的主要特点:(1)选材典型,以小见大;(2)记叙周密,巧设伏笔;(3)善于运用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4)运用对比,深化主题。

从课文内容上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4、《走一步、再走一步》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是一篇学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写的。

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

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

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

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

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

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

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

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

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

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

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

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

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

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

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

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

“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既练朗读,又练说话。

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

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

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

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求美观。

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辑。

教学建议 一、抓住重点进行探究。

探究的重点,主要放在篇末所说的“经验”上面,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课文。

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之后,可以再从父亲教子的角度,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摔死?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

到时说“时间到”。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

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

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

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掌 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 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 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

三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

在困难面前 ,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 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 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

(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 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 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

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练 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

当 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

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 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

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 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

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 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 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

可见 ,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

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

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 “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 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 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 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信心大增……我 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 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 、“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

(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 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

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 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请用文中 语句回答。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 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 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 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 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 “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 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 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举例说明 。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本五、七、八、九。

给分吧找得累死了

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详细预习资料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

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

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

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

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

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单元的读书笔记(完整;好),八年级上册数学1-2章的笔记 八年级上册英语读书笔记

我只有语文的,你看行不 二十一课 与朱元思书 吴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文章,本文是骈体文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闲适恬静,飘逸的心情,旷达的胸怀)。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中心句)。

(总领全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分写异水,水之清澈,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表现了他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的赞颂)。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积极的影响,从侧面突出了富春江奇山异水险峰幽谷的魅力,说明了作者鄙弃过于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追求避世隐居的高洁志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分写奇山,山势高峻)本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奇山异水语言:1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夸张,拟人)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2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致,轻重有度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突出了奇山异水 4随地点的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先俯看碧水,在仰观高山注解:1选自《艺文类聚》,吴均(469-520),字叔庠(xia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文学家。

见其他注释第二十二课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过于清贫,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注解:1选自《陶渊明集》 见其他注释 第二十三课 马 说 韩愈(昌黎先生)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基本观点)。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中心句)。

作者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径的嘲讽和抨击。

注解1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见其他注释。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第二十四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 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艰难——受人照顾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注解: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好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见其他注解 第二十五课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七律注释:选自《刘禹锡集·外集》 刘禹锡作品《秋词》表现了作者遭贬谪,被弃置的无限辛酸的愤懑不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贬谪地之僻,被贬时间之长)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典故,人事全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暗示政治上的新旧交替)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七绝注释:选自《樊川诗集》杜牧作品《过华清宫》《山行》《秋夕》《泊秦淮》借赤壁之战的史实,抒发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心中的抑郁之气)过零丁洋 注释: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表现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前两句写作者读书,如仕途,起兵抗元,经历四年战争)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国家风雨飘摇,危在旦夕,比喻身世一生坎坷,孤苦伶仃)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前者指地方,后者指作者的心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死明志的决心)水调歌头 注释:选自《东坡乐府笺》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表达词人由抑郁忧伤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阙:忧郁不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阙:超然豁达山坡羊·潼关怀古 选自《全元散曲》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二十六课 小石潭记 柳宗元游踪:发现小石潭: 移步换景 近观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特写镜头 抒发了在贬谪独居的境况 远望小潭溪源:溪身岸势 贴切比喻 下孤寂凄凉的感情 感受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本文抒发的是在寂寞处境中孤独凄苦的感情文人的书名1以地名籍贯位名2以人名、字、号、官名、谥号为名3以皇帝的年号为名注解1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下了“永州八记”见课后注释 第二十七课 岳阳楼记 范仲淹一、事情缘起二、岳阳楼大观及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心情三、览物而悲者四、览物而喜者五、点明主旨不描述岳阳楼的原因:1前人之述备矣2目的在于借景抒情,引发作者的观点 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解1选自《范文正公集》 第二十八课 醉翁亭记 欧阳修“乐”是本文文眼第一段:山水乐 亭的环境 亭的由来第二段:四时乐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乐亦无穷第三段:游宴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第四段:太守乐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本文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及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结构之美:金线串珠;曲径通幽;前后呼应虚词之美:也(陈述\\\/肯定\\\/感叹)而(递进\\\/并列\\\/承接\\\/转折)句子之美:骈散结合;长句为主意境之美: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换四时交替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注解:1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二十九课 满井游记 袁宏道段落大意:1作者想出门而不能的苦恼 2作者郊游的所见所感 3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作者心情变化:无奈,郁闷,烦躁——轻松喜悦——赞美感叹——寓情山水的兴致注解:1选自《袁中朗集笺校》袁宏道,字中郎,好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译文《与朱元思书》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马说》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赤壁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过零丁洋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水调歌头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山坡羊·潼关怀古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

(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