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写过《窃读记》的读后感550字的,我没有百度,没有电脑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小时候住的地方离一间小杂铺不远,每天就可以看到,大人们将一件东西给了老板之后,就能把自己所要的物品换回来,他觉得太有趣了,就跃跃欲试,有一天他将一块石头递给老板要糖,老板犹豫片刻才收下石头,把糖给了他。
教育家对这事一直念念不忘,他感慨道:“这老人非常善良,他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一生。
”后来他当上了校长,很重视学校的整洁和美化,花房里盛开这玫瑰花鲜艳夺目,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全校师生的观赏,有一次他在校园里巡视,发现一个大约4岁的小女孩,摘下一朵花,拿着它向外走,教育家没有训斥她,而是和颜悦色的问她为什么摘花,小女孩说是为了让她那生病的奶奶看,教育家听完很感动,摘下两朵花说:“孩子一朵花奖给你,因为你小小年纪就很有爱心,另一朵送给你妈妈,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
” 花园里的花是不可以随便摘得,可小女孩说了原因,她得到了两朵玫瑰的奖赏——因为“爱”而赠她玫瑰的人,也必是一个懂得“爱”的人。
有些事情不能总看表面,要问清理由,再做决定,不要急于求结果,光顾自己,要懂得去理解别人,去信任别人,这样你就会很受人欢迎。
这正是这位教育家与众不同的地方——理解别人、充满爱心、信任至上。
法则只是一个壳子,它在“爱”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什么
今天,我读了《闪光的礼物》这篇文章,文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想攒钱,就想天天送报纸,于是,他问当地的《先驱报》在芝加哥的代理人米瑟利先生能不能让他送报纸,米瑟利先生同意了,不过,米瑟利先生要小男孩有一辆单车,小男孩的爸爸给小男孩买了一辆旧单车,不过他爸爸因肺炎住院了,没办法教他骑单车,幸好米瑟利先生只看了一下单车,小男孩只好借用妈妈的手推车,不管什么天气,他都坚持送报纸,下雨或下雪时,小男孩会用爸爸的旧雨衣挡住报纸,每一份报纸都没有弄湿。
小男孩每送一份报挣一分钱,星期天每份挣5分,每星期四晚上收报钱,多数订户每次都要多给他5分或一角的。
小男孩用了8个月的时间,把他原来只有36个订户的线路增加到59户,这些新订户都是老订户介绍的。
有时候,人们在街上拦住小男孩,要他把他们也添到他的订户单上。
有一天,小男孩按了大多数订户的门铃,可是都没有人开门,走到最后时,他看见屋里有很多人,按完门铃后,他发现他的59位订户都到齐了,他们围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旁边还有两个装报纸的袋子,他们要把自行车送给小男孩,因为他们被小男孩勤奋劳动的精神感动了。
我觉得小男孩的诚实守信值得我们学习,他卖报纸都那么卖力,而且每次都很准时,而且报纸都是完好无损的,订户们都很信赖他,就因为他有尊严。
急
一篇《木笛》的读后感,要求: 1.大致内容 2.感想 3.联系实际 4.根据实际对比 好的我给他钱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它的名字是。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有一个人叫,他去参加一个音乐类的比赛,当时大师给他抽中的是一首欢快的曲子,但是怎么也不吹欢快的曲子,放弃了比赛: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他走到纪念碑前,吹响那悲伤而凄凉的曲子,最后大师走过来紧握他的手,告诉他被录取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热泪盈眶,我觉得:非常爱国,因为当天是国家悲哀的一天,他就算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比赛的名次,也绝不吹欢快的曲子。
他这是为国家着想,虽然他吹不吹曲子表面都和国家没有什么关系,就算他吹欢快的曲子,别人也管不着。
但是因为他心中充满了悲痛,所以他的态度是那么坚定、坚决。
我联想到一件事——这次的
我听说有一个乞丐老爷爷,他走到捐钱箱前,拿了一张一元钱的,放了进去。
没过多久,他又过来了,这次却拿了一张一百块钱的,放了进去。
当时人们都感到很奇怪,他是个乞丐,每天都在要饭,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呢
结果老爷爷告诉他们说他一开始都是1分,2分,5分,1角的零钱,他怕这样零的钱不方便,所以就去银行把那些钱换成了一张整的一百元钱,投进了捐款箱。
他尽了自己的所能,为国家付出,你知道吗
这一百块钱对他来说有多少
但他却为国家着想,哪怕自己没有任何东西了,也要尽自己的所能,让受灾的人们好过些,他觉得这样很幸福,他的这份心意让我们没齿难忘
无论是朱丹还是乞丐老爷爷,都放弃了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向国家献出了自己的所能,所以我也要向朱丹和老爷爷学习,学习他们为国家付出的精神。
我们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捐献,去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