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名言
1、苏轼认为“书无常法”,但不是没法可寻,而是不死守前人章法。
他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书法才有进益,否则会徒劳无功。
他有句名言:“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而无学识见解,专门摹仿,即使下的功夫再大,也不过徒有形式;只有读书万卷,心胸开阔,下笔才有神韵。
2、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州,道州人。
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书法家。
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
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
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有什么关于书法的名言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 张沅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清.刘熙载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张彦远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东汉.蔡邕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明.项穆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
)——唐.孙过庭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东汉.赵壹《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
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
——宋.朱文长《续书断》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明.项穆《书法雅言》 ▲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
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
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
融而通焉,书其几矣。
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
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
--明.项穆《书法雅言》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赛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唐.孙过庭《书谱》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元遗山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
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
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
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清.冯武《书法正转》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
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谳《平书贴》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清.梁章钜《学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
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
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
久之,自然有悟入处。
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清.郑板桥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明.沈灏〈画尘〉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
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
清.王淑〈论书滕语〉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北宋.苏轼〈论书〉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
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继采诸美,变动弗拘。
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清.梁谳《学书论》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
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清.王淑〈论书滕语〉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
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
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
《翰林粹言》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清.梁谳《学书论》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
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
学者不可不知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清.梁谳《学书论》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
北宋黄庭坚《论书》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清.郑板桥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
李北海云: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
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南宋.姜夔《续书谱》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
清.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
明.李流芳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
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清.冯班〈 钝吟书要〉 ▲可与谈斯道矣
东晋.卫铄《笔阵图》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黄庭坚《论书》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
六要俱备,方能成家。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
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
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
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
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
清.冯班《 钝吟书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
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清.梁谳《学书论》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
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
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明.丰坊《学书法》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晋.卫铄《笔阵图》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
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清.梁谳《学书论》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
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北宋.苏轼《论书》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
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
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唐.蔡希综《法书论》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
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
晋.王羲之《笔势论》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
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
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
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
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
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冯武《笔髓》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东汉.蔡邕《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灌《书断》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翰林粹语》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
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清.华琳《南宗诀秘》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清.丁皋《写真秘诀》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刘熙载《艺概》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南宋.姜夔《续书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唐.李世民《笔法诀》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
《翰林粹语》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
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
李渔《闲情偶记》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
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清.刘熙栽《艺概》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张怀灌《书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
清.张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写真密诀》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清.刘熙栽《艺概》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
宋苏轼《东坡题跋》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刘熙栽《艺概》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
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唐.张怀灌《书艺》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
清.蒋骥《传神秘要》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刘熙载《艺概》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
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明.丰坊《书诀》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
清.吴历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唐.张怀灌《文字论》 ▲书法惟风韵难及......。
清.左因生《书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唐.张怀灌《书议》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最宝贵的遗产。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
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
”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
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 著作便应运而生。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
崔氏在文中认 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
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
尤其是大书家蔡 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
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
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 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
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 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
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
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 书家的评论。
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庾肩吾的《书品》等。
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
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
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 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 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 ,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
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 的《书谱》、张怀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 《论用笔十法》,窦臮、窦蒙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
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 、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
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
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
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
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
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书史》、《 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
《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
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
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杓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
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
陶宗仪的《书史会要》 、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
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
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 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
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 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
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
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 、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
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如前所述,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
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 ,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
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 也不一样。
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 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 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
只要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你就会看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
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
比如对书法发展 史的研究,自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批著作。
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
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 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
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 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
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 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
”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
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
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 活动交织的情状。
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 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
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
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 ——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
此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李斯·用笔法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赵壹·非草书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
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
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
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
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畔,妖不自作,诚可谓信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
若夫褒杜、崔,沮罗、赵,忻忻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于矜伎,贱彼贵我哉
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
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
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
故其赞曰:“临事从宜。
”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
其*扶拄挃,诘屈龙乙,不可失也。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之际,每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
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
书之好丑,可为强哉
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
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
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馀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
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
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
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
乡邑不已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
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
夫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
俯而扪虱,不暇见天。
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于虮虱,乃不暇焉。
第以此篇研思锐精,岂若用之于彼圣经,稽历协律,推步期程,探赜钩深,幽赞神明,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
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依正道于邪说,侪雅乐于郑声,兴至德之和睦,宏大伦之玄清。
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以兹命世,永鉴后生,不亦渊乎
崔瑗·草书势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剿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后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几微要妙,临时从宜。
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许慎·说文解字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 篆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法家王羲之的那个阅读里怎么样写那个名言
他曾经临摹过好些书法家的字帖,并对他们的书法特点进行仔细研究。
他还专门学习过汉朝书法家张芝的草书,很有心得体会。
\ 王羲之不但善于学习历代书法的长处,而且经过刻苦研究,还独创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
他苦心琢磨字体的间隔、结构、笔画和气势,一有空就在自己的衣服上鞋子。
天长日久,把衣服都划破了。
后来,他到永嘉去做官,总在池边苦心练字。
每次练字后,就在池里一池水全变成了黑色,人们称之为“墨池”。
就这样,他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从王羲之成功的事例中,你想起了哪句名言\ 我不知道是哪句名言。
。
大家告诉下啊
我国古代五位书法家,加上朝代
秦汉李斯 张芝 篆书 汉隶 草书 楷书 行书 皇象 蔡邕 石门颂 乙瑛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鲜于璜碑 秦诏量铭文 莱子侯刻石 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魏晋南北朝王羲之 王献之 钟繇 索靖 王珣 陆机 泰山经石峪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 敦煌书法 元怀墓志 元晖墓志隋唐五代张旭 颜真卿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孙过庭 李阳冰 贺知章 怀素 李邕 智永 徐浩 柳公权 杨凝式 董美人墓志宋辽金苏 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赵佶 蔡京 朱熹 欧阳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绍彭 张即之 吴琚 白玉蟾元代赵孟頫 鲜于枢 康里巎巎 欧阳玄 危素 虞集 赵期颐 倪瓒 饶介 张雨 杨维桢 邓文原明代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陈 淳 王宠 王铎 倪元璐 黄道周 徐渭 张瑞图 宋克 陈洪绶 沈粲 陈献章 姚绶 陈继儒 张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万钟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缙 释担当 莫是龙 孙慎行邓石如书法清代傅山 金农 吴昌硕 邓石如 蒲华 黄慎 郑簠 石涛 赵之谦 吴熙载 姚鼐 何绍基 宋曹 查士标 杨守敬 万经 巴慰祖 翁同龢 沈曾植 吴大徵 汪士慎 李鱓 梁巘 莫友芝 刘墉 黄易 钱沣 徐三庚 翁方纲 伊秉绶 俞樾 张裕钊 郑燮 周亮工 高凤翰 包世臣 张照 铁保 王文治 陈鸿寿 龚贤 丁敬 曾国藩 梁启超 康有为
中国古代有哪些书法家
中国古代有著名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颜真卿、柳公权、最为出色。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欧阳询是唐代人,受晋代王羲之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书法家的长处,形成了险劲而平稳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也是唐代人,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伟,富于创新。
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风格清瘦、秀丽。
苏轼是宋代大文学家,学问渊博,书法苍劲、豪放。
他不固守于前代书法家的章法,主张书无常法,同时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进 张旭 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称他为“草圣”。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