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出自哪首诗里
可以忏悔的。
佛教讲究心,心的忏悔是最重要的,自然业消智朗。
佛教是最慈悲圆融的信仰,佛门宽大,不会拒绝每一个愿意信仰的人,何况佛菩萨是最慈悲的,佛教讲究“心”,你已经心中有佛了。
小妹妹不是故意的,放心。
欢迎回归佛法的大海,皈依佛教,做佛陀真正的弟子。
阿弥陀佛
生活与信仰每一种宗教都劝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
古人说:就有道而正焉。
良禽也知道择木而栖,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况信仰,也要选择好的对象。
那么,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
这个问题不能不去探讨。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
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
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迹,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
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人物,凭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
换句话说,我们佛教徒所信仰的对象,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因此,我们要信仰什么
我们要信仰实实在在存有的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洁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
」又说:「水往下流,人往上爬。
」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
我们必须了解,我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
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
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
如果他具备了,那么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
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
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于童呆;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
《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
」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
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一般民众,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
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能力。
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们才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
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
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伟大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
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
」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
」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
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
」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著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
」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
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
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
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
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
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
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
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
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为我们的指南。
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
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满的「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
」平常我们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误以为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的;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尽智能为生命的。
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
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能为寿命,智能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能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
更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正信的生活与正信的信仰社会上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有某种信仰,其实,实际上却都是迷信的多,甚至于有的更是邪信。
那么什么才是正信呢
又如何获得正信的生活与信仰呢
(一)从伪装的信仰到真实的信仰 一般社会大众,由于没有获得真实的信仰而趋于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开,便胡里胡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来。
比如看风水、时辰、算命、占相、卜卦、烧锡箔金银纸时,都是迷信的行为,都为佛法所不容许。
佛光山有一个万寿花园公墓,常有人因亲友故世,想将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对他们说:「最好不要带地理先生来看风水。
」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找地理先生看风水,必须要管理公墓的人先送红包给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后,即使丧家主事者觉得满意,他也会借故说:「这块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于此,对子孙犯冲。
」听了这话,你一定认为那还得了,为了安葬父母,却冲犯了小儿小女,绝对不能要这块地。
又如盖一栋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块地,如果地理先生说:「房子的方向朝这边不好,因为朝这一个方向对你的父母不利。
」试想你能冒这个大忌吗
迷信,就是用一种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点,使得你不敢违抗他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的智能,就不能从迷信中解脱出来。
佛陀在《遗教经》中一再指示我们:「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
」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
只要我们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个时辰都吉祥。
真正的佛教徒绝不迷信,迷信的绝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种是邪信,譬如一贯道,究竟什么是一贯道
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可是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它呢
或许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违反,只得一直相信下去。
然而,信仰不应该这样轻率的,只因人情,或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
因此,我们要把伪装的邪教的迷信舍弃,而选择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从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都欢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归于天的安排。
饭食,是上天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得来的。
当然,这种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恶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的送给了神明,让神来作主宰,来统治我们,这种不知道自己有主权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实在是世间上最愚痴、最可怜愍的人。
一个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乐、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为何要让神明来支配、来施予呢
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主权。
让我们警觉到原来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变为光明;悲惨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铺成坦荡荡的人生大道。
信佛,说得透彻一点,就是信自己。
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有意义吗
(三)从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许多人的信仰,往往因为这个庙也去应酬,那个庙也去走动,到最后终于被众多人情包围,而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
其实,信仰应该是依法不依人。
佛陀说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要因人(说法的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庙、某一个僧众的信徒,而置整个佛法于不顾。
二、「依智不依识」:智是智能,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识是差别、分别。
学佛的人,不以分别的知识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学佛的人,应该运用智能去内证真理,才能获得解脱。
三、「依义不依语」:信佛的人,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的佛法,只是劝诱初信或根基浅薄的人的方便法门;信仰真理,应该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脱之道。
「四依止」是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并且要切实去施行。
(四)从寺庙的信仰到僧团的信仰 我们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个寺庙的信徒,应该要做整个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个人的弟子,应该要做全僧团的弟子。
做为一个佛教徒,对任何一个寺院,都应该要护持;凡僧团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应该尽心协助,应该爱护僧团如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
本省各地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信徒,走动于每一个寺庙之间,比较僧众待他的热忱程度,有些甚至于拨弄是非,使寺庙与寺庙之间感情不和,这种情形都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
信仰僧团,护持僧团,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五)从杂乱的信仰到纯正的信仰 现在的信仰太复杂了,也不管礼拜的对象是什么,他就这儿也烧香,那里也拜拜,其实杂乱信仰就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
所以,我们不要杂信,这个也信,那个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难时就得不到帮助。
倒不如把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应该要清化我们的信仰。
欢迎认识正信的佛教。
如果想学佛,请看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
通俗易懂。
怎么学习佛教经论
我也是学生。
觉得初学看《入菩萨行论》比较好。
要有讲解的。
很多佛学院第一年都是先学这本书。
网上有索达吉堪布的讲解录音和文本,内容广泛详实。
还有一本书,《佛教的见地和修道》讲得系统而通俗。
如果想深入,最好还是先找到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我想问一下佛教中有几个个修炼的法门
请详细讲解一下
众生8万4千种根基,佛为了普度众生,所以,就必8万4千法门如果佛只有唯一的修行方法,那么,也就只能度化一小部分众生,无法普度众生了。
为什么佛经有那么多呢,象耶稣那样只有唯一的圣经,是不是更好呢
为什么不同的佛经,所说互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呢
原因就是:众生的根基不同,当然就需要不同的方法。
如同,不同的病,需要吃不同的药。
慧能六祖所说自性是什么意思
元音老人(节选自《略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起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
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
现在我们只能择其精要者约略言之。
在未讨论明心见性的内容与如何明心见性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把心性的轮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著手分析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
那么心是什么
性又是何物呢
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
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
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
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
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
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
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
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
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
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
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
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
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
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
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
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缘境而生心
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缠绵不断
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
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
现在让我们分为五节,详细讨论一下。
(一)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我人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
如欲断其流者,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
那么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
释迦佛用两句简约的话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
只以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之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
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
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
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
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
此即《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
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
妄见既久,更抟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
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
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
亦《楞严经》所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
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
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
’种子起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因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说,我人的心是虚幻不实的。
它只是六尘落谢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又由无明妄结而幻现,本不可得。
佛经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那么,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
现代的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他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得全面。
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
’这就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
于本空处,非如木石无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
这奇伟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
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
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
’师于言下大悟。
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
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便化为乌有。
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著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
关于能量不灭,现代科学家都承认。
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
因性无形无相,至大至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
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脱生死,必须明心见性也。
(二)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
起用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
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
因为性体无形象,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
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发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
要见性,即须从这些作用上来见,离开作用,即无性可见。
犹如世间之理与事,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显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见理须从事上见,离事亦无理可见也。
如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如何是佛
’尊者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
’尊者曰:‘我见佛性。
’王曰:‘性在何处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见。
’尊者曰:‘昭昭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于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现出
’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
’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捏,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王闻即开悟。
又如《金刚经》,世尊于说法之前为什么先插一段著衣、持钵、入城、乞食,直至敷座而坐呢
盖欲启大众无形般若之机,不得不借用六波罗蜜有相之形也。
因无体不能成用,眼前一切相用,在在皆在反显般若无相之体。
奈我人不识,故佛特借用有相之事行,以密示无形之妙体,令我人证入般若波罗密也。
性固不无,但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领悟,可以神会。
故曰‘如是悟会,悟会如是’而已。
六波罗密之密行,乃世尊不开口之说法。
如是般若放光,独空生(须菩提)当下契会,应机缘起,出座请问,乃成就一部《金刚般若》妙经。
(三)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上面说过,心性有如事用与理体。
事用虽有形相,可以眼见,但似有实无,以缘起性空故;理体虽无相可见,但似无实有,以性空缘起故。
二者相辅相成,离体无相,离相无体,故曰: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
吾人非但于一切事相不可执著,倒于一边,尚须透过幻起之事相,明见本真的性体。
《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性体是真空,无有形相;无相之真空方是性体。
一切有相之色,俱是妄色。
妄色无体,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得,但妄想而已。
故《心经》说,一切皆无,既无世法之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声闻缘觉之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更无菩萨之智与得,于一切不可得处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即揭示吾人于明心本无处而彻见本有之性体也。
此在宗下谓之泯绝无寄宗,如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人
’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汝道
’心念泯绝,空有销殒,真空妙体自然显现。
又如近代之楚泉禅师,参见赤山法祖。
一日祖问曰:‘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祖师各有开示。
但皆是各位祖师自己的,非关子事。
今欲子从自己胸襟中道将来,如何开示悟入佛知见
’师无语。
祖叹曰:‘如是参禅,只是徒丧光阴,有何益处
’罚令跪参。
连参三枝香,听维那打开静板响,忽然省悟
祖考问曰:‘如何开佛知见
’答曰:‘开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体也)。
’进问曰:‘如何示
’答曰:‘示出本无(即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从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体也)。
’再问曰:‘如何悟
’答曰:‘悟无有无(消灭其迷悟痕迹也)。
’更问曰:‘如何入
’答曰:‘入出无碍(得大受用,语默动静自在无碍也)。
’(四)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真觉禅师云:心性虽似有体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实际,则非一非异。
以从事相说来,妙用随缘,应显万类,似有形象,而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故非一。
但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
从此不相离背说来,故非异。
经云:‘一切事相,皆性之显现。
’事相虽殊,分门别类,各有不同,但其性则一。
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明镜无不现影,无影不为明镜;现影皆从明镜,无镜不能现影。
心性亦复如是,性是真空妙体,心是有形相用。
故有性体必有相用,无相无从显体。
是则相即性,性即相;相外无性,性外无相。
非如顽空,冥顽不灵,死寂无知,落于断灭也。
众生迷头认影,执相造业,故招五浊秽土;诸佛见性遣相,清净无染,故感净土庄严。
其真、妄、净、秽虽殊,而现相之性体则一。
吾人只须将认影遣镜之误,转换为认镜遣影,则秽土当下即是净土,并不待死后始得往生也。
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净其土,先净其心。
’良有以也。
真空妙有者,拣非顽空,从体起用也。
以真空故,能随缘;以妙有故,能起用。
妙有真空者,拣非实有,摄用归体也。
以随缘起用,现诸幻相,故《弥陀经》说佛土庄严;以体性清净无染,不沾一法,故《金刚经》说一物不立。
一物不立,正是佛土庄严,佛土庄严,正是一物不立,故《金刚》即《弥陀》,《弥陀》即《金刚》,非有二般。
心性相体,看来有异,其实如一,如水之与波,水以湿为体,波以动为相。
水性波相,看来非一,但波即水,水即波,湿性非异。
故真见性者,非但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肉眼亦能彻见真性。
以性即相,相即性也。
古德云:‘万象丛中独露身
’又云:‘山河及大地,尽露法王身
’即指此世界万有皆我性体所显现也。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人果能彻究斯理,于日常生活中,即相而见性,任何尘缘境相,不作尘缘境相会,则当下超越诸有,逍遥于三界外矣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一非佛也。
此在宗下谓之直指心性。
如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
’祖曰:‘即心即佛
’大梅于言下大悟。
又如灵训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
’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
’训云:‘和尚诚言,某焉敢不信
’宗云:‘即汝便是
’训于言下有省。
请看,何等果断
何等便捷
何等庆快
(五)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心性本自空灵无住,方成妙用,一有所住便成窠臼;心性本来无有一物,说空说有,说迷说悟,说真说妄,俱是相对立说,均系戏论。
所谓但有言说,均无实义。
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迷妄既无,悟从何立
不立亦不立,了无一法可得。
故云:人我空非真空,须法我空,更复空空,方真到家稳坐。
亦即古人所谓无所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证方真成、真得、真证也。
如认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则正堕在圣位法执里。
小则生死不了,纵或了得分段生死,绝不能了变易生死,以法执即变易生死之障故;大则发狂成魔,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无修无得无证之说,即是彻悟到家人之了脱语,亦是最初理解如来密因人之因地法语。
以众生本来是佛,不因修成。
只因不觉,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沦为众生。
今如凛觉醒悟,如千年暗室,一灯能明。
便恢复本性,有何修证之可言
故云不假劬劳、肯綮修证也。
但如习染浓厚,妄执深重,虽明斯理而历境心生,则不无辛勤绵密扫荡之功
又如仅明众生本来是佛之理,并未亲见自性,只为将来成佛之因,则更须勤恳修习,以期亲证。
切不可开大口,说大话,自欺欺人,拨无修证,而致莽莽荡荡遭殃祸也。
彻悟心性,一法不立,无佛无众生,整日如痴如呆,任运随缘,皆是佛事。
所谓嬉笑怒骂、謦颏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饭、运水搬柴,无非神通妙用
其间无所取舍,无所倚重,故谓之归无所得也。
才有所重,便障自悟门,故宗下大德,皆善为人解粘去缚,即令学人放下重担,打开悟门也,如马祖见有人堕在前答‘即心即佛’处,故于有僧更问‘如何是佛’时,又答‘非心非佛
’临济祖师恐人落在‘赤肉团上无位真人’上,当有僧更问‘如何是赤肉团上无位真人’时,托开其僧云:‘无位真人值什么干屎橛
’又如第四节所述第二则公案,灵训于言下有省时进问云:‘如何保任
’归宗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坠
’这些例子都很好说明真性是无所住、一物不立的。
所以我们要彻底悟真心,既不能著佛求,更不能著神通玄妙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后人虽有嫌其尚有‘不喜在’之落处,但赵州之意在了法见,示人无一法可得、无所倚重,不在喜不喜也。
至于立言之弊,以但有言说不无痕迹
如灵龟摆尾,扫其行迹,行迹虽去,又落扫迹。
以故宗下大德说到末后,无法开口,即拂袖归方丈,以示末后也。
综上所述,明心见性,实为佛教之纲宗,学佛者之圭臬
我人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问修习何宗,均须向明心见性这一伟大目的奋斗、前进
决不可畏难而退
以一切宗派的门庭设施,修习方法,无一非息心止念之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见性为目的。
故明心见性为佛教各宗派之总纲,如不依此总纲修习,则非佛教徒矣
复次我人之有生死,因无明不觉,今如不觉破无明,挥发智光,如何能了生死
故明心见性为了生死之要关,证大道之枢纽,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视它、否定它、偏离它,而且要竭尽自己之智勇与精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目的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