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的流浪者读后感急
<音乐><纳哈万德><伊斯法罕><萨巴><莱斯德> .... [先知][船的到来][论爱][论婚姻][论孩子][论施舍][论饮食][论劳作] .... [论悲欢][论房舍][论衣服][论买卖][论罪与罚][论论法][论自由] .... [论理智与热情][论痛苦][论自知][论传授][论友谊][论说话][论时间] .... [泪与笑][泪与笑——小引][爱的生命][一个传说][在死人城] .... [诗人的死是生][美人鱼][笑与泪][梦][美][火书][废墟之间][梦幻] .... [昔与今][灵魂啊,求你怜悯][寡母与孤儿][世代与民族][美神宝座前] .... [睿智来访][一位朋友的轶事][现实与幻想之间][致我的穷朋友] .... [田野上的哭声][茅屋与宫殿][两个婴儿][在日光之下][幻想女王] .... [致非难者][爱情秘语][罪犯][情侣][幸福之家][过去的城][相会] .... [胸中的隐秘][盲目力量][两种死][我的朋友][情话][哑畜生][我的生日] .... [灵魂谈心][风啊][情郎归来][永别][组歌][诗人之声][结束语][暴风集] .... [掘墓人][奴隶主义][被囚禁的君王][庙门上][神女] .... [珍趣集][先行者][疯子][流浪][集外集]写了这么多,有追加的分
呵呵、
纪伯伦是哪个国家的啊
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的所有作品
1905年《音乐短章》,1906《草原新娘》,1907《叛逆的灵魂》,1911《折断的翅膀》,1913《泪与笑》,1919《行列》,1920《暴风集》,1923《珍趣集》,1918《疯人》,1920《先驱者》,1923《先知》,1926《沙与沫》,1928《人子耶稣》,1931《大地之神》,1932《流浪者》,1933《先知园》。
参考自《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网上不一定有这么全,建议买本书来读读,就都明白了。
纪伯伦是谁
纪·哈·纪伯伦 阿文名: 英文名:Kahlil Gibran (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生平: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
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
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
《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
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
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
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
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
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著作: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 》《叛逆的灵魂 》 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 》 散文《音乐短章》《花之咏》《我的心灵告诫我 》 散文诗集《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泪与笑 》《暴风雨》《先驱者》 《沙与沫 》《人之子耶稣 》《先知园 》《流浪者》《组歌》(包括《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 诗集《行列歌》 《珍闻与趣谈 》《与灵魂私语》 散文集《疯人》 诗剧《大地诸神 》《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记得采纳啊
纪伯伦的生平,写作风格
【个人生平】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惹怒当局,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
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
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其《组歌》:《浪之歌》《雨之歌》进入人教八年级下册第十课。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著名的“圣谷”附近的贝什里村。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12岁时,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14岁的妹妹死于肺病。
妹妹临死之前,哭喊着“希望见到哥哥,希望见到爸爸”,但是她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纪伯伦非常喜爱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没来得及悼念哥哥的时候,母亲因为接连失去2个孩子,也病倒了,1903年6月,母亲也离他而去。
纪伯伦曾经用一幅画描绘了母亲临终前的瞬间,题为《走向永恒》,画中母亲的面容没有一丝的痛苦,显得十分从容和平静。
纪伯伦日后回忆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时强调“我的母亲,过去,现在仍是在灵魂上属于我。
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关怀,对我的影响和帮助。
这种感觉比母亲在世的时候还要强烈,强烈的难以测度。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戴伊先生的画廊中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
画展是成功的 ,画展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
纪伯伦认识了阿拉伯《侨民报》的创办人,他答应《侨民报》每周发表《泪与笑》中的2篇文章。
1903--1908年纪伯伦在《侨民报》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
【写作风格】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
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
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散文《音乐短章》《花之咏》《我的心灵告诫我》散文诗集《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泪与笑》《暴风雨ا》《先驱者》 《沙与沫》《人之子耶稣 》《先知园》《流浪者》《组歌》(包括《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诗集《行列歌》《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散文集《疯人》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纪伯伦的事
生平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 ——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
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
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
《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
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
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
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
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
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经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美丽的山乡卜舍里的一个农民家庭。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抨击时弊,揭露封建礼教和陈规陋习。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被开除教籍。
他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纪伯伦学成返美,先在波士顿定居,旋即迁往北美阿拉伯侨民文学家汇聚的中心纽约,潜心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到1931年4月10日去世。
纪伯伦从18岁起就开始自己的创作。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小说为主,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后期则转向散文和散文诗的写作,大都用英文写作。
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反映那个时代阿拉伯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命运,深刻地揭露宗教势力和封建习俗的凶残冷酷。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续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是纪伯伦用全部心血浇灌出的一株奇葩。
作者以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婚姻、孩子、饮食、工作、欢乐与悲伤、理性与热情、法律、自由、友谊、美、死、宗教等26个一系列人生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是一个饱经沧桑、历尽人间坎坷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纪伯伦并自绘了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是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以散文和散文诗为主流的阿拉伯文学流派就形成了,这就是“叙美派”文学。
他和艾敏·雷哈尼、米哈伊尔·努埃曼一起组织和领导了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竺会”,他们已经成为“叙美派”的代表人物,为创立阿拉伯语的新文体——散文和小说,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纪伯伦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学,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