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评朱自清,读后感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
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
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欧游杂记读后感300字
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
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
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景》。
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
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贫病中死去。
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
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记者柏生写的文章《永远怀念朱自清老师》。
文章说:记得1946年,朱自清先生从昆明西南联大回北平清华大学继续任教,那两年,正好我也在清华大学读书。
在文学系里,我选了朱先生的课,大约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代诗选》等课吧
先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批青年学生。
当时朱先生因8年抗战中长时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胃病时而发作,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
但每次上课,他仍然认真备课写讲义,课堂上板书一笔一画从不潦草。
朱先生不仅在课堂认真讲学,课下,还同我们青年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他总是那么谦虚,对我们既循循善诱,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
甚至先生自己写了文章,也常常要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学生写了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朱先生总是认真仔细地加以批改指导,甚至一句话,一个标点,他都从不放过。
至今,我还保留着朱先生用铅笔为我修改过的一篇学术论文。
1947年10月中国文学系举行迎新大会,1948年元旦中国文学系在余冠英教授家里举行新年同乐晚会,朱先生都参加了,而且和同学们一起扭秧歌。
朱先生对当时从解放区带进清华园里的秧歌,十分感兴趣,他非常有兴致地挤在我们男女同学的队伍里,进三步退一步地舞起来,而且学习得最认真。
当时朱先生虽然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但他那种向青年人、向新时代学习的认真严肃态度,令我们十分感动和敬佩。
我记忆最深的是,1948年元旦晚上,在余冠英先生家里开同乐晚会的那感人的场景。
那晚,朱先生带病,但是还兴致勃勃地和同学们挤在一个行列里热情认真地扭秧歌,同学们以民众喜爱的风俗,亲昵地给他化了装,穿上了一件红红绿绿的衣服,头上戴了一朵大红花。
朱先生呢,对这来自解放区人民大众化的演出形式和内容,表示十分支持。
他这种精神使在场的许多师生深受感动。
但我至今内疚的,是那晚不应让朱先生吃元宵,虽然他只尝了一个,但第二天胃病又发作,幸好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朱先生在清华这段时间,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极为亲密融洽的,他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慈父。
在学生身上,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啊
虽然朱先生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仍强忍着病痛,为我们上课,阅改论文报告,而且对我们学生运动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支持了。
我们学生举办的各种文艺、诗歌晚会,朱先生总是高兴地来参加,而且会上还发表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的讲话。
在办学方针上,朱先生也很有自己的见解。
在朱先生的主持下,中国文学系制定了用新的观点研究旧时代文学、开创新时代文学的办系方向。
朱先生自己不论在古典文学、新文学以及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948年夏天,大学毕业考试结束后,党组织决定调我去解放区学习。
离开清华园的前一天,我怀着依恋的心情,来到北院十六号朱先生家里,向他告别。
我只说有事要离开北平一段时间,回来后一定再来清华园看望他。
多思的朱先生,大概猜到了我是去解放区吧
他凝神地望着我,轻声地说:为什么这样匆匆地走了呢
我无言对答,这是组织的决定啊
我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明白地告诉朱先生我是去解放区呢
谁料到这一别竟是我们师生最后的一次会见。
记得,那天朱先生说了许多勉励我的话,分别时,朱先生不仅把我送到家门外,还缓缓地送了好几步路,然后伫立在院里望着我。
我一面摇着手,一面回过头,望着朱先生,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影子时,我才若有所失地发觉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
朱先生1948年8月12日病逝的时候,我正在冀中解放区泊镇学习。
大约是隔了一两天,我才得知他因胃病复发,送到北大附属医院,手术后几天便凄凉地病逝在医院的病床上。
在解放区突然听到这个噩耗,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
我独自坐在一间农民的小屋里啜泣着,窗外天阴沉沉的,落着细雨,仿佛和我一样在悲泣哀伤。
朱先生那清癯温和的面容,穿着一身淡黄色半旧西装,一手拿着书,一手携杖,慢步走在清华园林荫路上的身影,以及课堂上朱先生一板一眼、认真讲课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不令我深情地怀念啊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入中学学习。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
他的诗,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
朱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篇什。
这一类散文在艺术上呈现出多样而又统一的风格。
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抒写静夜里独自漫步池边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名篇。
这些满贮着诗意的散文,于新异独得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之中,寄寓着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
《背影》则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强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别远行的儿子这一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
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
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
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叶圣陶曾指出:讲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初名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
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迫之中。
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
朱自清在抗战胜利后写的杂文收入《标准与尺度》(1948)和《论雅俗共赏》(1948)等集中。
这些文章主要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抨击,显示出他思想的演变和视野的开阔。
这一时期,他还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的文章,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经典常谈》 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辩》、《诗言志辨》、《新诗杂话》、《语文零拾》等。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小传,我想先生是为了勉励自己————“春华秋实”吧。
朱自清荷兰主要内容
原文:一个在欧洲没住过夏天的中国人,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去,他简直觉得是新秋的样子。
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
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动也不动的,像向天揸开的铁手。
在瑞士走,有时也是这样一劲儿的静;可是这儿的肃静,瑞士却没有。
瑞士大半是山道,窄狭的,弯曲的,这儿是一片广原,气象自然不同。
火车渐渐走近城市,一溜房子看见了。
红的黄的颜色,在那灰灰的背景上,越显得鲜明照眼。
那尖屋顶原是三角形的底子,但左右两边近底处各折了一折,便多出两个角来;机伶里透着老实,像个小胖子,又像个小老头儿。
荷兰人有名地会盖房子。
近代谈建筑,数一数二是荷兰人。
快到罗特丹(rotterdam)的时候,有一家工厂,房屋是新样子。
房子分两截,近处一截是一道内曲线,两大排玻璃窗子反射着强弱不同的光。
接连着的一截是比较平正些的八层楼,窗子也是横排的。
“楼梯间”满用玻璃,外面既好看,上楼又明亮好走,比旧式阴森森的楼梯间,只在墙上开着小窗户的自然好多了。
整排不断的横窗户也是现代建筑的特色;靠着钢骨水泥,才能这样办。
这家工厂的横窗户有两个式样,窗宽墙窄是一式,墙宽窗窄又是一式。
有人说这种墙和窗子像面包夹火腿;但哪是面包哪是火腿却弄不明白。
又有人说这种房子仿佛满支在玻璃上,老教人疑心要倒塌似的。
可是我只觉得一条条连接不断的横线都有大气力,足以支撑这座大屋子而有余,而且一眼看下去,痛快极了。
海牙和平宫左近,也有不少新式房子,以铺面为多,与工厂又不同。
颜色要鲜明些,装饰风也要重些,大致是清秀玲珑的调子。
最精致的要数那一座“大厦”,是分租给人家住的。
是不规则的几何形。
约莫居中是高耸的通明的楼梯间,界划着黑钢的小方格子。
一边是长条子,像伸着的一只胳膊;一边是方方的。
每层楼都有栏干,长的那边用蓝色,方的那边用白色,衬着淡黄的窗子。
人家说荷兰的新房子就像一只轮船,真不错。
这些栏干正是轮船上的玩意儿。
那梯子间就是烟囱了。
大厦前还有一个狭长的池子,浅浅的,尽头处一座雕像。
池旁种了些花草,散放着一两张椅子。
屋子后面没有栏干,可是水泥墙上简单的几何形的界划,看了也非常爽目。
那一带地方很宽阔,又清静,过午时大厦满在太阳光里,左近一些碧绿的树掩映着,教人舍不得走。
亚姆斯特丹(amsterdam)的新式房子更多。
皇宫附近的电报局,样子打得巧,斜对面那家电气公司却一味地简朴;两两相形起来,倒有点意思。
别的似乎都赶不上这两所好看。
但“新开区”还有整大片的新式建筑,没有得去看,不知如何。
荷兰人又有名地会画画。
十七世纪的时候,荷兰脱离了西班牙的羁绊,渐渐地兴盛,小康的人家多起来了。
他们衣食既足,自然想着些风雅的玩意儿。
那些大幅的神话画宗教画,本来专供装饰宫殿小教堂之用。
他们是新国,用不着这些。
他们只要小幅头画着本地风光的。
人像也好,风俗也好,景物也好,只要“荷兰的”就行。
在这些画里,他们亲亲切切地看见自己。
要求既多,供给当然跟着。
那时画是上市的,和皮鞋与蔬菜一样,价钱也差不多。
就中风俗画(genre picture)最流行。
直到现在,一提起荷兰画家,人总容易想起这种画。
这种画的取材是极平凡的日常生活;而且限于室内,采的光往往是灰暗的。
这种材料的生命在亲切有味或滑稽可喜。
一个卖野味的铺子可以成功一幅画,一顿饭也可能成功一幅画。
有些滑稽太过,便近乎低级趣味。
譬如海牙毛利丘司(mauritshuis)画院所藏的莫兰那(molenaer)画的《五觉图》。
《嗅觉》一幅,画一妇人捧着小孩,他正在拉矢。
《触觉》一幅更奇,画一妇人坐着,一男人探手入她的衣底;妇人便举起一只鞋,要向他的头上打下去。
这画院里的名画却真多。
陀(dou)的《年轻的管家妇》,琐琐屑屑地画出来,没有一些地方不熨贴。
鲍特(potter)的《牛》工极了,身上一个蝇子都没有放过,但是活极了,那牛简直要从墙上缓缓地走下来;布局也单纯得好。
卫米尔(vermeer)画他本乡代夫脱(delft)的风景一幅,充分表现那静肃的味道。
他是小风景画家,以善分光影和精于布局著名。
风景画取材杂,要安排得停当是不容易的。
荷兰画像,哈司(hals)是大师。
但他的好东西都在他故乡哈来姆(haorlem),别处见不着。
亚姆斯特丹的力克士博物院(ryks museum)中有他一幅《俳优》,是一个弹着琵琶的人,神气颇足。
这些都是十七世纪的画家。
但是十七世纪荷兰最大的画家是冉伯让(rembrandt)。
他与一般人不同,创造了个性的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这个人放进他画里去。
他画画不再伺候人,即使画人像,画宗教题目,也还分明地见出自己。
十九世纪艺术的浪漫运动只承认表现艺术家的个性的作品有价值,便是他的影响。
他领略到精神生活里神秘的地方,又有深厚的情感。
最爱用一片黑做背景;但那黑是活的不是死的。
黑里渐渐透出黄黄的光,像压着的火焰一般;在这种光里安排着他的人物。
像这样的光影的对照是他的绝技;他的神秘与深厚也便从这里见出。
这不仅是浮泛的幻想,也是贴切的观察;在他作品里梦和现实混在一块儿。
有人说他从北国的烟云里悟出了画理,那也许是真的。
他会看到氤氲的底里去。
他的画像最能表现人的心理,也便是这个缘故。
毛利丘司里有他的名作《解剖班》《西面在圣殿中》。
前一幅写出那站着在说话的大夫从容不迫的样子。
一群学生围着解剖台,有些坐着,有些站着;毛着腰的,侧着身子的,直挺挺站着的,应有尽有。
他们的头,或俯或仰,或偏或正,没有两个人相同。
他们的眼看着尸体,看着说话的大夫,或无所属,但都在凝神听话。
写那种专心致志的光景,惟妙惟肖。
后一幅写殿宇的庄严,和参加的人的圣洁与和蔼,一种虔敬的空气弥漫在画面上,教人看了会沉静下去。
他的另一杰作《夜巡》在力克士博物院里。
这里一大群武士,都拿了兵器在守望着敌人。
一位爵爷站在前排正中间,向着旁边的弁兵有所吩咐;别的人有的在眺望,有的在指点,有的在低低地谈论,右端一个打鼓的,人和鼓都只露了一半;他似乎焦急着,只想将槌子敲下去。
左端一个人也在忙忙地伸着右手整理他的枪口。
他的左胳膊底下钻出一个孩子,露着惊惶的脸。
人物的安排,交互地用疏密与明暗;乍看不匀称,细看再匀称没有。
这幅画里光的运用最巧妙;那些浓淡浑析的地方,便是全画的精神所在。
冉伯让是雷登(leyden)人,晚年住在亚姆斯特丹。
他的房子还在,里面陈列着他的腐刻画与钢笔毛笔画。
腐刻画是用药水在铜上刻出画来,他是大匠手;钢笔画毛笔画他也擅长。
这里还有他的一座铜像,在用他的名字的广场上。
海牙是荷兰的京城,地方不大,可是清静。
走在街上,在淡淡的太阳光里,觉得什么都可以忘记了的样子。
城北尤其如此。
新的和平宫就在这儿,这所屋是一个人捐了做国际法庭用的。
屋不多,里面装饰得很好看。
引导人如数家珍地指点着,告诉游客这些装饰品都是世界各国捐赠的。
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他们称为日本厅;因为三面墙上都挂着日本的大幅的缂丝,而这几幅东西是日本用了多少多少人在不多的日子里特地赶做出来给这所和平宫用的。
这几幅都是花鸟,颜色鲜明,织得也细致;那日本特有的清丽的画风整个儿表现着。
中国送的两对景泰蓝的大壶(古礼器的壶)也安放在这间厅里。
厅中间是会议席,每一张椅子背上有一个缎套子,绣着一国的国旗;那国的代表开会时便坐在这里。
屋左屋后是花园;亭子,喷水,雕像,花木等等,错综地点缀着,明丽深曲兼而有之。
也不十二分大,却老像走不尽的样子。
从和平宫向北去,电车在稀疏的树林子里走。
满车中绿阴阴的,斑驳的太阳光在车上在地下跳跃着过去。
不多一会儿就到海边了。
海边热闹得很,玩儿的人来往不绝。
长长的一带沙滩上,满放着些藤篓子——实在是些轿式的藤椅子,预备洗完澡坐着晒太阳的。
这种藤篓子的顶像一个瓢,又圆又胖,那拙劲儿真好。
更衣的小木屋也多。
大约天气还冷,沙滩上只看见零零落落的几个人。
那北海的海水白白的展开去,没有一点风涛,像个顶听话的孩子。
亚姆斯特丹在海牙东北,是荷兰第一个大城。
自然不及海牙清静。
可是河道多,差不多有一道街就有一道河,是北国的水乡;所以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桥也有三百四十五座,和威尼斯简直差不多。
河道宽阔干净,却比威尼斯好;站在桥上顺着河望过去,往往水木明瑟,引着你一直想见最远最远的地方。
亚姆斯特丹东北有一个小岛,叫马铿(marken)岛,是个小村子。
那边的风俗服装古里古怪的,你一脚踏上岸就会觉得回到中世纪去了。
乘电车去,一路经过两三个村子。
那是个阴天。
漠漠的风烟,红黄相间的板屋,正在旋转着让船过去的轿,都教人耳目一新。
到了一处,在街当中下了车,由人指点着找着了小汽轮。
海上坦荡荡的,远处一架大风车在慢慢地转着。
船在斜风细雨里走,渐渐从朦胧里看见马铿岛。
这个岛真正“不满眼”,一道堤低低的环绕着。
据说岛只高出海面几尺,就仗着这一点儿堤挡住了那茫茫的海水。
岛上不过二三十份人家,都是尖顶的板屋;下面一律搭着架子,因为隔水太近了。
板屋是红黄黑三色相间着,每所都如此。
岛上男人未多见,也许打渔去了;女人穿着红黄白蓝黑各色相间的衣裳,和他们的屋子相配。
总而言之,一到了岛上,虽在黯淡的北海上,眼前却亮起来了。
岛上各家都预备着许多纪念品,争着将游客让进去;也有装了一大柳条筐,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挽着筐子在路上兜售的。
自然做这些事的都是些女人。
纪念品里有些玩意儿不坏:如小木鞋,像我们的毛窝的样子;如长的竹烟袋儿,烟袋锅的脖子上挂着一双顶小的木鞋,的里瓜拉的;如手绢儿,一角上绒绣着岛上的女人,一架大风车在她们头上。
回来另是一条路,电车经过另一个小村子叫伊丹(edam)。
这儿的干酪四远驰名,但那一座挨着一座跨在一条小河上的高架吊桥更有味。
望过去足有二三十座,架子像城门圈一般;走上去便微微摇晃着。
河直而窄,两岸不多几层房屋,路上也少有人,所以仿佛只有那一串儿的桥轻轻地在风里摆着。
这时候真有些觉得是回到中世纪去了。
朱自清三篇散文《看花》《白马湖》《瑞士》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看花》写到扬州人家是如何种花、买花、赏花的——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
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
朱自清《背影》感悟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急需朱自清散文摘抄十篇(100字左右)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载自这时我们都有了不足之感,而我的更其浓厚。
我们却只不愿回去,于是只能由懊悔而怅惘了。
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
直到利涉桥下,微微嘈杂的人声,才使我豁然一惊;那光景却又不同。
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
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
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
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
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
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载自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载自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载自湖在华严庵里。
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
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
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
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
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儿女无颜色。
”气概很不错。
所谓胜棋楼,相传是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
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
左手临湖的小阁却敞亮得多,也敞亮得好。
有曾国藩画像,忘记是谁横题着“江天小阁坐人豪”一句。
我喜欢这个题句,“江天”与“坐人豪”,景象阔大,使得这屋子更加开朗起来。
--载自《南京》还有很多篇幅有限,请到看看。
里面有他全部的散文,一定对你有用
《月是故乡明》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
《月是故乡明》教案 教学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
(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
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
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
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
所以又称 “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投影)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七、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
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
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开篇点题。
)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
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
(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
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八、重点探讨: (布置课前预习) 1。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
就很难肯定了。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使人联想起故乡。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
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 九、总结文本: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
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 十、写作实践:(可安排在课前完成)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