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名著)中..哪些片段表现出诸葛亮的聪明睿智
分别又是如何表现出的
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
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
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论辩艺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先守后攻 面对诸儒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是为守,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
东吴第一谋士张昭诘问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最终却使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即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
”张昭此问着实厉害,李贽评此句曰:“下得好毒手”。
诸葛亮笑着回答:“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
”以大鹏自况,志在万里;将群儒比作群鸟,胸无大志。
接下去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人染沉疴,当用和药糜粥。
而不可用猛药厚味,说明刘备取胜尚需时日.又进一步用事实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忄享、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用兵,未必过此。
”此段诸葛亮以充分的事实为论据,对“自比管仲乐毅”之说予以论证,在凿凿事实面前张昭的非难不攻自破。
诸葛亮将刘备的暂时之败旧于三个原因:一是刘备仁义,不忍夺同宗基业,不忍舍弃赴义之民,甘与同败;二是刘琮孱弱,听信妄言,暗自投降;三是刘备向日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之后引用汉高祖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作类比论证说明刘备失利是暂时的,而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必然的。
进而归纳出汉高祖的最终胜利靠的是韩信之良谋,突出自己在刘备兴复汉室大业中的重要作用。
此段答张昭刘备得先生反不如初之问,水来土掩,滴水不漏。
以上皆为防守之举。
接着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东吴群儒:“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诚为天下笑耳
”李贽评诸葛亮的反驳之论为“说尽今日秀才病痛”。
诸葛亮此举攻势凌厉,使对方“并无一言回答”。
此乃先守后攻、攻守有度之辩论策略。
对虞翻的“刘备大败犹言不惧曹实为大言欺人”之语,诸葛亮只以刘备寡不敌众,退守夏口,以待天时相应,是为防守,随即便有“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之语来反攻,使虞翻不能对。
后对步骘、薛综等人的发难,孔明莫不用此先攻后守之法对之,使东吴的儒者一个个败下阵来。
此法妙极。
因有群儒诘问在先,不容不答,故宜先守,且守得从容,既曲尽事理,又详陈事实,将对手的诘问一一化解;又因群儒来者不善,多有恶意,便于守住阵地后发起反攻,使论辩进退有致,引人入胜。
设若只守不攻,则必陷被动境地;若只攻不守,失去了据理陈词的部分,使论辩仅仅停留在口舌之争,则缺乏以理服人的成分。
二、语带双机 诸葛亮以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使整个论辩过程精彩纷呈,于有限的语句中蕴含极深的意味,嚼之余香满口。
在谈到刘备新败之因时,诸葛亮说刘琮“暗自投降”,意在嘲讽东吴主降之士,“非等闲可知也”,示张昭等皆等闲无能之辈;又云“社稷安危,是有主谋”,寓昭等无定国安邦之策,反以妖言惑主,实祸国殃民之人。
步骘指出诸葛亮欲效张仪、苏秦的游说之举,诸葛亮却淡化张仪苏秦二人的辩士身份,而突出其豪杰的本色,强调二人“皆有匡扶人国之谋”,点出儒者们无勇无谋,只知巧言论辩,实则贪生怕死的本质。
诸葛亮避开某些辩士为一已之利益而游说的特点,在突出其“匡扶人国”大志的同时,也为自己张目,我为匡扶人国而来,你们却为葬送人国而辩,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陆绩以曹操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无可稽考相诘,“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诸葛亮先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轻蔑地一笑,“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
”诸葛亮此处提及此事,表面看来似属闲笔,实则颇有深意。
怀桔之事本为尽心事孝之典范,然而毕竟是小儿所为,怀桔小儿之论必是小儿之见,自然“不足与高士共语”。
诸葛亮答程德枢之语可分为两层内容。
一是论君子之儒的风采,“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表面上为君子之儒正名,实为夫子自道也;二是画小人之儒的嘴脸,“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对大敌当前而群儒一筹莫展予以辛辣的讽刺,且以扬雄屈身事莽下场可悲昭示东吴小人之儒不顾气节屈膝投降必将留下千古骂名。
语带双机之辩术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论辩技巧,一石二鸟,弦外有音,以极精炼的语句表达极丰富的内容,颇具战斗力。
似不经意中显出智慧,信手拈来时愈见功力。
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三、各个击破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击败对方,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又一大特色。
对张昭,由于他是东吴重臣,第一谋士,诸葛亮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来,严密防守之后大举进攻,使张昭无一言可对。
对张昭的反驳洋洋洒洒,周密细致,丝丝入扣,而对以下诸儒则多以简洁明快的对答迅速结束战斗,不与多做纠缠。
在整个过程中,诸葛亮的论辨艺术发挥得酣畅淋漓,他面对群儒潮水般涌来的诘难,沉着应战,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论题,或厉声责问,或反唇相讥,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如以韩信之谋,杨雄之死来作为论据帮助申明观点;对步骘的“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之论弃之不理,而从苏、张二人豪杰本色入手,转守为攻;对薛综则厉声责问:“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
”诸葛亮抓住儒者鼓吹忠孝为本的特点,以“君父”两个正大堂皇的字眼喝倒薛综,实在是击到了对手的致命之处,薛综自然“满面羞惭”;对陆绩,诸葛亮以不温不火的语调反唇相讥,指出其以出身论英雄的荒诞不经,使陆绩语塞。
而对严峻的“治何经典”之法,诸葛亮只以三句话回应,首先认为“寻章摘句”者为“世之腐儒”,并不能“兴邦立事”;既而举例,伊尹、姜子牙、张良、陈平、邓 、“皆有匡扶宇宙之才”,而并未死钻书本;最后总括为“舞文弄墨”只是书生所为。
短短数语,有理有据,在一连串的古圣今贤的列举中反衬出书生的无用,从而使以治经典为荣的严 低头丧气。
详略的不同、论辩方法的不同显示出诸葛亮的机动灵活,详答老辣者,略对浅薄者,挥挥洒洒,左右逢源,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着实令人叹服。
四、语势磅礴 整个论辩过程中,诸葛亮语势磅礴,使对方慑服于他的语言威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
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的反问语气的运用上。
如反诘张昭:“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
”“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
”“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
”反击步骘:“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对陆绩:“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
”对严 :“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一连串的反问句,语势强烈,咄咄逼人,我们可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只所以耐人寻味百读不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论辩过程语势的力量。
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诸葛亮更以其语言的气势压倒了对手。
就语句而言,也突出显示了诸葛亮语言的气势。
善用短句、排比对偶句该是其突出的特点。
短句的使用简洁明快,适于论辩;排比句对偶句更有“壮气势广文义”的修辞特征,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极言刘备当时所处的劣势地位;讽小人之儒,则有“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可谓数尽小人儒者之弊。
非语言大家无此上乘之作。
语势磅礴源于理直气壮,“理直”是因,“气壮”是果。
在诸葛亮的意识中,此番东吴之行乃为正义而来,故而正气浩然,处变不惊。
潇洒的风度、广博的学识,使对手在气势上先输了三分,加之诸葛亮一阵穷追猛打,遂有破竹之势。
综观舌战群儒的整个过程,诸葛亮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做对,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终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 “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 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
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总之,诸葛亮舌战群儒风头出尽,其娴熟的论辩技巧令人折服,堪称经典,值得当今习此道者深味
《三国演义》的体会 20字 急
激将法、(诸葛亮利用激将法联吴抗曹)草船借箭、(借东风之技)疑兵之计、(诸葛亮与街亭之役)各个击破、(诸葛亮各个击破五路退敌兵)十面埋伏、(空城计之时,弹奏之际,给敌方危机四伏的感觉)空城计围魏救赵(曹操遂率领大军30万人,去进攻东吴,孙权惊慌失措,向刘备求救,此时刚回荆州的诸葛亮献上“围魏救赵”一计“主公不必出兵东吴,也不必停止攻打西川,只修书一封,劝说马超直捣曹操)以逸待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暗渡陈仓无中生有调虎离山欲擒姑纵 抛砖引玉混水摸鱼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什么有点
楼上人家问的是三国演义。
您搬三国志。
。
。
。
睿智,机敏,谦卑,忠诚,廉洁,谨慎,保守。
帅哥。
呃,很难概括。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主要内容和读后感共五百字以上,谢谢惹
《孔明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是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四回,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诸葛亮刚刚被刘备请出茅庐不久,刘备就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东跑西逃,实在走投无路请求孙权联盟共同抵抗曹操。
诸葛亮明晓天下大势,知道孙权也担心刘备遭擒于己不利,于是就与刘备结盟,为之后精彩的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熟读四大名著是对于我们很有好处的,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我们的文学思维。
读完《孔明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以后,我的收获与启发很大:第一,我欣赏诸葛亮的睿智与能耐。
他受命于危难之机,决胜于毫厘之间,凭借他一副三寸不烂之舌,把道理与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跟人争辩不计较一句一言的得失,而是要把道理站住,叫人无可争辩。
从一开始,诸葛亮就胸有成竹,因为他非常知晓孙权的脾气秉性,因为他的哥哥正是在为孙权效力,也在江东颇有人脉。
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诸葛亮能够步步为营、巧妙应对,最终出色得完成了任务,实现了共赢价值。
第二,要好好学习,善于观察,分析与总结问题。
我想诸葛亮能够成为如此杰出的人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努力学习、努力进取的结果。
他接近三十岁才从卧龙岗这个穷乡僻廊出来,如果算十八岁成年,也是当了十二年的宅男。
可以想象这十二年来他是承受着怎么样的熬练,他拥有着雄才大略,却无人问津。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就是这么能耐,尽管刘备二顾茅庐,他也深知刘备成不了大气候,于是再三推辞,直到被刘备真情感动,舍身取义。
当下我们同学在校读书,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当今时代科技发达、资讯便利,我们有着比诸葛亮更好的学习条件,如果我们还不能够好好学习,真是太愧对自己的家长,也愧对校长和老师啊。
第三,一定需要勇敢面对挫折,在艰难时候也不放弃希望。
很多同学一遇到挫折往往就气馁,开始自暴自弃,殊不知人一旦气馁就要迎来死亡,若有艰苦卓绝的努力就可能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故事当中,刘备走投无路恰恰是快被曹操剿灭了,刘备一旦玩完,诸葛亮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诸葛亮恰恰是在危难关头,不惧危难,毅然决然得提出孙刘联盟的大胆构想,实现了一次惊人的局势逆转。
总之一句话,倘若努力了,人生就会有精彩。
<< 三国演义>> 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
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
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
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的人物特征:1、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
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
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
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
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
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
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本书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与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本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