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刀子扎人更可怕》读后感怎样写
因为语言暴力隐蔽性强,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是否遭受语言暴力怀有足够的警惕性,让孩子远离语言暴力的伤害,用爱心、耐心和宽容心为孩子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才能让孩子的心灵在阳光明媚中快乐地飞翔!
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建议
一个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心素质的高低是与班级的管理紧密关联的。
我认为好班级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班级管理要有“活力” 对于班级管理,似乎存在着一种认识,就是管得越死越好,常听有人说,某某班管得“鱼不动,水不跳”,不错不错。
我认为这种观点要不得,它常常会导致我们对一个班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其表象上,而这种外在的东西常常是一种假象,一个只知道让学生读死书的班级管理最终会导致学生厌学、反应迟钝,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憨”;它的弊端还是隐性的,如果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很多人也习惯将这种责任推给学生。
殊不知,学生的聪明劲很大程度上是被陈旧的管理意识这把软刀子刮蚀了。
它的弊端和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如出一辙,题海战术造就的是一大批熟练的做题工,就像流水线上的作业员,而不是发明家、设计大师。
我认为:班级管理要“活”不要“死”。
在初一、初二,我都有意识、有步骤地开展一切可能开展的活动,如经常性的有一分钟演讲,辩论会,还有春秋游、晚会、球赛等文体活动。
在课堂上更不搞一言堂,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因所谓教学进度而把知识、观点灌输给学生。
很多在我们班带过课的老师都曾称赞学生思维活跃,跟着老师转,甚至推着老师讲,课堂气氛热烈,在我们班上课是一种享受。
可以这样说,“活是班级精神的灵魂,“管”只是一种手段: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处理好“管”与“活”的辩证关系是班级管理成败的关键。
二、下放权力,充分发挥班委作用 万事包办,不论巨细,事必躬亲往往被认为最负责任、最优秀的,但我认为“管得死”可谓一脉相承,坚持这观点的人常常认为“苦劳第一”,加上我们现在的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效果也常常不错。
但我认为这种管理是一种“粗放型”管理方式,不能代表现代管理的理念主流。
华南师范大学麦志强教授有一篇文章叫《跨世纪班主任形象设计》,其中谈到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构成,包括“常规事务性工作、协调性工作、决策性工作”。
三种工作的核心是决策性工作,而不是常规事务性工作。
是决策性工作,而不是常规事务性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屠大华老师著作《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中将这种班主任称为“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的保姆型班主任,其不怕辛苦的精神可谓令人敬佩。
但我们的班主任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躯,怎样处理好,准确地说是摆脱这种“包办式”的管理模式呢?叶圣陶先生有关教学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那么我不妨仿造—句——“管是为了不管”。
我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施行自我管理。
因此,我施行了一套民主治班的方案,它的内容是一种以班长为龙头、班干部为核心、全体同学为主体的全员参与、自查自评自纠的管理方法。
班主任只是做决策性、指导性的工作,效果确实不错。
三、以身作责、以德服人是一种最高的管理境界 班主任的个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
有威严的班主任管理常常雷厉风行,是非分明,学生常常也是敬畏有加。
这虽然也是一种很高境界的管理,但我认为,最高的管理境界还是以身作责、以德服人。
因为班主任太威严容易伤害学生,尤其是部分后进学生。
他们学习没兴趣,经常违反纪律,常与老师作对以我的个性,硬是一下子便震住了他们;可时间一长,我知道,他们只是口服,心未必服:大事不犯,小情不断;更糟糕的是,很多人校内不犯,校外犯,根本厌恶学习。
这迫使我改变管理方法,深入他们内心,以柔克刚,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锋芒,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去展现,我常给学生说:“你们才是最棒的。
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你们的功劳。
我因为你们而感到骄傲。
”我平时绝不压抑学生的个性,绝不轻易指斥学生,更不在公开的场合批评学生,决不为维护自己的所谓权威而不尊重学生。
“尊重”与“公平”加上有时候的“难得糊涂”,效果好而且长久。
当然,这些必须建立在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教学水平的基础之上。
四、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班级管理应走简洁制度的路子。
沉冗繁杂、朝令朝夕改的班纪班规都不利于学生自觉的形成、习惯的形成,更不利于班级整体精神的建设。
在班级走上正轨前,班主任手把手地教,勤勉地督查,且责任到人,实行班干部分工管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协助管理,不出一个月,学生就慢慢地形成了习惯。
制度不变,重点突出,狠抓学生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
如自习、就寝纪律、迟到现象、清洁卫生等,然后要做的就是确立良好的斑风,创建班级精神等决策性的工作了。
五、做学生思想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 有一种理解是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越多,就愈了解学生,班级管理就愈来愈好。
我认为不尽然,再甜的糖,吃多了也腻;再好的药,吃得多了,虫子也会产生抗药性。
谈话“适时、适地、适情、适景、适人”我认为效果才最好。
在适当的时候如某学生平常考绩总是很一般偶有一次考得不错,班主任的一句亲切的鼓励,恐怕可以算得上“—句顶一万句”。
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层面,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和学生促膝谈心;在学生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予特别的关心;在学生需要激励时,给予充分的激励;在学生需要指出毛病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使之猛醒:这种效果的取得,对班主任谈话的盲目性提出挑战,它要求班主任善于捕捉谈话契机,谈出具有“时代性、深层性、关已性、前瞻性”的谈话内容来。
谈话内容要有时代感。
我在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总是结合我们所处的变革时代、经济时代的特点,举出鲜活的反映时代特征的例子来,学生非常感兴趣。
如有一次我班举行“做跨世纪人才”主题班会,我结合我国经济方面指导思想的转变——如伺由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效益,由单纯追求产值转向追求注重提高竞争力,特别是注重提高国际竞争力——谈到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时,我从亚洲金融风暴中泰国、韩国的泡沫经济谈到中国沿海经济腾飞及后来英明果断的治理整顿;从国际跨国公司的兼并风潮,如奔驰、戴姆勒公司的合并,大众、宝马争购劳斯莱斯,波音兼并麦道谈到中国的国企改革,个体私营和国企的兼并与联合;从微观的利率调整谈到金融在经济宏观调整中的作用;从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打击走私谈到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能力、勇气和决心等等。
并且告诫同学们,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接受高等教育是融入这一时代大潮的最佳河床,否则,我们将被关在时代大门之外。
这种谈话常常令学生群情激奋,讲完后学生便热烈鼓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心理对话对谈话的深层性提出的较高的要求。
谈话要深入学生灵魂,我采用“班主任信箱”的形式来和学生进行心理对话。
因为,写信这种形式往往比学生面对面地和老师交谈来得更坦城、更真实。
而我,则更有时间去思考,去找资料,去斟词酌句,效果也更好。
我们的中学生在这种竞争激烈、生活单调的环境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它要求我们去发现、去解决。
我们班有一个叫王涛的同学,在初三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而弄得精神有些毛病,他曾休学专门下武汉找心理专家治疗,未见成效。
后来,我让他每天将自己的那些古怪想法写成“发泄式”的日记,然后交给我,我读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如此一年的时间,王涛终于走出了痛苦的深渊。
学会倾听,是我做思想工作的另一种手段,我总觉得我们的班主任总是自己讲得多,而让学生讲得少。
其实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学生,他有不如意的时候,更多是想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倾诉出来,未必真正期望在老师这里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良方;而我们,当然也不是全知全能。
与其给学生讲一些大话、套话,甚至干脆指责、批评,还不如让学生自己谈,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提问;在谈话出现“真空”的时候,善于寻找话题,这种技巧,这种能力即所谓“要善于发现问题”,事实上,发现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难。
再者,无论是集体谈话还是个别谈话,都应该使谈话内容具有前瞻性、指导性。
描绘前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比较。
再一点就是要关心到学生个体,涉及到具体的每一个人,即所谓“关已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
六、查寝室要讲艺术 一般的时候,我较少下寝室。
寝室是学生的自由天地,一般的时候,学生也不欢迎班主任下寝室,即使是最让学生感到可亲的班主任;而且,我们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下寝室也不可能是为了和学生交流,因为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时间;而更多的是为了清洁量化评估的一、二分,或者是做一个“警察”,去监督学生。
这会让学生反感,感到老师不信任他们,同时,又会产生“被迫性依赖”:学生有老师督查就会做得好,没有老师下寝室督查就有问题;导致良好习惯难以形成。
那么,效果和初衷就相背离了。
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自我管理。
我引进竞争机制,寝室的室长为龙头,全体室员共同参与管理,共同遵守,互相监督地按寝室的公约来做,出了问题,全寝室室员都要负责,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刚开始,学生不能接受;时间长了,他们感到大家确实是一个除班级之外的小集体,谁也不能给寝室抹黑。
互相帮助互相提醒,寝室管理也就上来了。
当然,这对整个班级的班风要求一定要是正气为上,这是基础。
特殊的时间下寝室。
星期六下午、晚上我常来学校,这个时候是学生最放松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时候学生才有时间。
我到寝室后和学生们坐在一起,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聊开来。
当然,这也要以班主任平常就和学生打成一片为基础,我以前很少打球,现在打,而且常常是上体育课和学生一道打,这也是我寻求和学生心贴心的一种小方法。
当然星期六下寝室还可以顺便查查学生除学习、打球、散步、看电视、听音乐、洗衣服……之外,有没有外出看录相、玩游戏、看其它不健康书籍等不良行为。
七、引导男女生正常交往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出现异性互相吸引的现象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
是“堵”还是“导”?我选择“导”。
我公开倡导我班男女生正常交往。
男女生交往正常,可以刺激学生活力,振奋班级精神,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只要舆论正确,指导得法,就不可怕。
那种“谈虎色变”的心态只会增强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而且,时下的中学生逆反的心理都较强,你愈禁,他便偏要那样做,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当然,除了舆论正确外,如果发现有“早恋”苗头,一定要做彻底的、耐心的、有技巧性的思想工作,及时处理,非常坦诚地与之交流,使之步入正常轨道。
我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我班的男女生关系最开放,也十分正常。
我们班的男女生基本上可以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也曾经有一个同学有“早恋”的苗头,不是因为“接触”,而是因为他自身的“封闭”。
他本身对某女同学有好感,而他又不敢主动地和女同学接触,看到别的男同学和该女生关系融洽,便妒火中烧,于是,越发陷入了一种不可自拔的境地。
他主动地以书面形式将心里的话告诉我,我真诚地与之交流并,鼓励他与该女生正常交往,甚至还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座位调到一起,该同学后来给我说:“真奇怪原先的那种酸溜溜的感觉一下子便荡然无有了:”他果然很快就摆脱了“早恋”的漩涡,成绩也直线上升,后来也敢主动和其它女同学正常来往了。
总之,打破传统观点,增强现代管理意识,我认为是我们班主任面临一个重大课题。
班级管理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探索、研究、总结。
班主任应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以求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永仁县莲池中学 吴永祥
两面刀什么意思
两面:阳阴面;阳面就是笑面虎,阴面就是阴险脸,也就是的笑里藏刀。
三刀:软刀、硬刀、;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硬刀子杀人不留情,险刀子杀人没法防;软硬兼施,加上阴险,善良的人不好对付。
比喻居心不良,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两面三刀的人的表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是人话,办的是鬼事。
言语比刀子更伤人。
《家》写于1931年,原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连载,后改为《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小说写的是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梅鸣凤、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
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他能如实地描写他的祖父和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
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
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新”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
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
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
本文试从觉新性格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剧意义,浅析高觉新人物形象。
一、高觉新是巴金写的《激流三部曲》中性格最为鲜明的人物。
作者认为“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使他“那样的人看见自己已经走到深渊的边缘,身上的疮开始溃烂。
”在觉新身上,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积累和体验,细腻的表达出他现实主义识力。
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一形象的探讨十分欠缺,多数人对起性格否定性一面批判不够,倾注了过多的同情,这就掩盖了他的处世哲学的反动性,而难以作出公正的评价。
高觉新的性格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剧意义。
二、作品通过觉慧等人的态度,对觉新遭遇产生怜悯甚至同情,这是事实;然而,作品不时地展开对其性格的批判,这也是事实。
我认为,正是通过这些谅解和同情,使读者产生与我们同类的情感体验。
当其软弱被当做软刀子杀人时,我们不就能很自然得引起深刻和强烈的反思吗
这样对其性格的否定,以及产生这些这些性格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认识,就会有更进一层的体会。
文学艺术的魅力正是通过这样的真实性得以实现。
从生活出发,塑造人物,这是巴金一贯的艺术追求。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类,就不能进行简单的定性和分类。
当我们把觉新的性格放在形成这些弱点的具体环境中,把人类基本性格加以考察,就会发现那些相互矛盾的性格特点,实际上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内在的必然性。
艺术的概括化,就是提示事物的特征之所以为起特征的必然性。
觉新的性格主要特征是:善良忠厚、懦弱顺从、逆来顺受、得过且过。
它的产生,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主义的社会根源。
觉新的性格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1)、孔子仁学思想为主体构成的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把整套“礼”的血缘实质性地规定为“孝悌”消溶满足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使仁学的观念,情感和意识与世俗的伦理和日常心理综合统一,而没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导向外在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
通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传播,渗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行为和思维中,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重要痕迹。
其缺点和弱点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儒家的“安知天命”,“守道安贫”的观点同庄子对世俗的“超越”和自足等结合,经常克制和压排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形成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得过且过的奴隶性格起到十分恶劣的作用。
觉新的性格即集中体现这种特点。
(2)、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
这种影响和制约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结合个人需要的积极活动得以实现。
高觉新主要活动是“家”。
作为初级社会群体,“家”对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初步的作用,对人的行为的形成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正是通过这样的环境作用于觉新性格。
“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长成”,当父亲用抓阄的婚姻使他失去自己的恋人时,他“没有反抗的思想”,为了双亲的遗命,便把扶助弟妹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高家非要我来撑门面”。
温情脉脉的孝道亲子之爱的“新政”,就使觉新自觉地套上封建礼教的枷锁,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而且以此律人,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
(3)、同时,他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行为规范的特点。
高家四房,他是长子长孙,没落阶段的现象通过他的性格得以反映,大家庭内部重重矛盾纠葛必然集中体现于他这个矛盾旋涡中心。
他的性格的矛盾是必然的。
大家庭特殊的人际关系,使他感到“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
”他的敷衍处世乃出于无奈。
“一个人的本性,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性因素。
”统治阶级的社会控制,通过群体成员的指导和约束,也通过社会成员的相互影响。
高觉新的“情感、仪表、行动”,一切都能证实他的教养和生活环境。
这对他的影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能深刻的提示觉新性格存在着发展的社会本质,这完全得力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他把人物放在整个历史背景上,从更深一层的生活本质加以反映。
作者是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上,在创作上敏感地感受到这一人物的普遍性和性格深厚的社会基础。
三、高觉新的悲剧具有典型意义。
觉新性格内在逻辑以及矛盾冲突的历史必然性,便展示在社会历史特点中。
黑格尔说过“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性的东西。
”觉新的性格的复杂性层次,表现在他作为艺术个性的悲剧矛盾冲突之中。
基于阶级和思想局限,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不可动摇,这就是他悲剧性格的思想基础。
软弱的性格,在听命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担时,表现为顺从;梅表姐特别是瑞钰的惨死,使他明白“真正夺去他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迷信、整个礼孝、整个制度”。
然而,他只选择了苟且:“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
”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殉道精神,不仅使自己丢失了梅表姐、瑞钰,更是软弱的把她们送上旧礼教的绞刑架,置身于理想与现实、思想和行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纠葛之中无法自拔,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悲剧的冲突是觉新性格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对旧社会有切肤之恨的作家,巴金对觉新的性格进行批判的同时,深刻体察了那个造成其“自杀式”生活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根源——看出了这个空报善良愿望,有理事才能的大好人,如何在旧制度没落过程中,不敢斗争,惮于矛盾。
而一步步被逼得几乎精神崩溃的边缘。
苟且于令人窒息的灰色生活中,从而显示出性格的悲剧意义。
因为他的遭遇,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故对其言行感到可恨之时,亦会对其与时代相悖而被撕破的善的禀性产生怜悯。
确切地讲,巴金对觉新是“爱而知其恶”。
这重的同情和怜悯,不仅因为觉新的原型是他的哥哥,在当时作家的思想中,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因素使然,使得作家的某些怜悯,不能被我们所接受。
然而,艺术家忠实以人一生的命运长河作为总体来衡量,以其社会、历史根源来观察,其目的是让读者从其创作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全部丰满,多彩的现象中,从“自己看着自己死亡”这样强烈的体验中,去看出它复杂,深邃的社会历史的内容,使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这就启到了通过教训,就同时产生净化的作用,达到了改造人类这个艺术最高的目的。
觉新性格的悲剧意义就在于,透过其悲剧性格的偶然性,深刻地提示了其所以为悲剧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觉新性格不同于被封建规范压制到了习惯成自然的阿Q精神胜利法,明知所作所为害人害己,却不敢也不想改变这灰色的命运。
同时,无奈中制造他人的悲剧,所以也就觉得特别可悲、可叹、可怜、可恨,使读者于强烈的震撼之后开始反省。
阿Q为自己奴隶的地位辩护和粉饰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国民劣根性。
高觉新做奴隶而不得的性格悲剧,则深刻地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缺陷的沉重历史痕迹,同样警示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进行更高的要求,文学形象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的描写和对生活评价的深刻性的统一。
高觉新形象的价值是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攻击。
四、杰出的艺术家的审美意象,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于客观现实的某些内容和必然规律。
巴金不同于鲁迅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角度提出问题,阐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是更多从受传统思想影响这一侧面的揭露,意识到正因为象觉新那样的人太多,高老爷才能够横行无碍。
通过觉新性格批判旧制度,洞悉民族文化的心理底蕴,体察是深切的,封建传统的道德沉淀与民族文化心理中中有相当强固的承受力量。
在今天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清除结构中的陈垢,塑造健全的民族性格,觉新以自己的哀号,告戒着人们,这仍不失其认识价值。
参考书目: (1)、巴金《关于〈激流〉》见《家》P8-9 (2)、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孔子再评价》、《庄玄禅宗漫述》、《浅谈中国的智慧》等。
(3)、见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 (4)、见《列宁全集 》第十六卷P396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P62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P64
为什么语言比暴力更能伤害人呢
暴力伤人体,而语言伤的是人的心灵。
肉体上的伤合的很快,而心灵上伤却也许是一辈子也无法复原的。
老话常说,出口也能伤人,话语也能变成软刀子。
口头语言有声无形,但当它变成刺激心灵的匕首,当它演化为伤害人的利器,比起行为暴力,这样的暴力就更让人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