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农具的生命的读后感200

农具的生命的读后感200

时间:2014-04-01 13:44

余华写的《活着》具体内容是什么啊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

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

嘉庆十六年赐进士。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

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

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

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

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

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

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

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

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

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

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

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

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

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

十九年(1814)授编修。

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

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

于是,他“文学而潜修”。

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

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

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

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

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

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

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

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

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

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

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

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

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

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

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

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

“—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

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

”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

”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

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

”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

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

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

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

”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

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

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

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

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

“要正人,先正已”。

“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

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

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

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

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

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

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

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

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

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

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

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

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

”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

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

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

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

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

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

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

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

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

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

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

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

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

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

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

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

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九日(31日1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

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等著作。

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余华,男,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198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余华作品集》(三卷)、《许三观卖血记》等。

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

——韩国《东亚日报》1997年7月3日。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

——意大利《共和国报》1997年7月21日。

这本书不仅写得十分成功和感人,而且是一部伟大的书。

——德国《柏林日报》1998年1月31日。

以上便是作家余华的简介,以及国外媒体对其小说《活着》的评价,除了这些,《活着》还曾荣获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

我在这里想谈的,也正是余华的这本《活着》。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出身,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每次从丈人的米行经过,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敬礼:‘近来无恙

',然后便嘻嘻笑着过去了,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

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

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

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

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

可是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辗转两年,最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他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

这时,他的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

母亲死前还一遍一遍对他的妻子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

......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

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

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福贵,一个人平静地生活下去。

他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

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的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

看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禁感到了一种震撼,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也感到了主人公与命运抗争时不屈中透着的一种伟大的平凡——福贵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得革命的大道理,但是他对生活的挚着、对亲人朋友的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而他自始至终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芸芸众生之一,但作为一个人,他是伟大的。

作者在这本书的韩文版自序中对他的这篇作品作了很好的诠释。

他写道: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

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回忆自述的角度,让主人公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

另外,虽然小说中没有散文、诗歌中华丽的辞藻——而这也是有主人公福贵并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背景决定的,所以也正恰恰符合其身份——但在描人状物、情节安排等方面同样可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底。

泪水似乎成了全篇的线索,有悲伤的泪,有绝望的泪,有喜极而泣的泪......由于泪水几乎是均匀地分布于整部小说,与欢喜交加,使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福贵总是每每过了几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就会有厄运到来一次。

总之,我认为《活着》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作者将内心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渗透于人人熟悉的社会生活之中,使读者在读书的同时,便仿佛自己成了福贵,与他同甘苦、共患难,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一生,也同时感受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深厚的情感。

故事的年代背景虽然从解放前夕一直到文革之后——算来大概应到20世纪80年代,跨度较大,不过并未使人感到历史前进、社会变迁的浩浩荡荡,而只是借福贵的一生将这段时期作了个缩影——因为这毕竟不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想传递的也并非是社会历史方面的信息,所以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那便是曲解了作者的意图了——不过我们也不必担心,作者的笔实际上并未误导读者的目光。

这部《活着》是值得一读的。

《红楼梦》11--20的梗概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九月菊花盛开。

贾敬寿辰,贾母“不赏脸”未来,为之解释。

  和宝玉瞧秦氏,秦氏说“疼我”。

宝玉想起在此睡觉梦游事。

凤姐劝解秦氏,说了许多衷肠语。

贾瑞给凤姐请安。

  平儿说三百两银子的利银旺儿媳妇送来了;平儿骂贾瑞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账东西。

  作者:赤莲儿 2007-4-15 18:03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分享】——  ●第十二回  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贾瑞来找凤姐。

按约定晚上钻入穿堂。

腊月天寒,白冻一晚而归。

代儒惩罚贾瑞跪在院内读文章,打了三四十大板,不许吃饭。

第二次又在凤姐房后小过道里那座空房子,被贾蓉、贾蔷捉弄。

  贾瑞不听跛道人之言,正照,一命鸣呼。

  作者:赤莲儿 2007-4-15 18:04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分享】——  ●第十三回  死封龙禁尉 协理宁国府  秦氏给凤姐托梦。

凤姐听秦氏死吓了一身冷汗;宝玉心中似戳了一刀。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奢华办丧事,秦氏丫环瑞珠触柱而亡。

小丫环宝珠甘为义女。

  尤氏犯旧疾不出。

宝玉向贾珍荐凤姐理家。

贾珍拄个拐请凤姐理家。

  凤姐抓住宁府五件风俗,要治一治。

  作者:赤莲儿 2007-4-15 18:04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分享】——  ●第十四回  捐馆扬州城 路谒  宁国府中都总管来,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贷,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凤姐威重令行,十分得意。

  宝玉秦钟去凤姐处坐。

随贾琏送黛玉的昭儿从苏州回来,言九月初三日已殁,凤姐说宝玉“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宁府送殡,北静王水溶会见宝玉。

  作者:赤莲儿 2007-4-15 18:04 回复此发言  --------------------------------------------------------------------------------  15 回复:【分享】《红楼梦》——故事梗概  ●第十五回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兴+月+鸟令+鸟香念珠一串。

  凤姐、宝玉、秦钟盱中途在农人家打尖。

宝玉观二丫头纺绩。

  来至换槛寺,凤姐到馒头庵(水月庵)要两间房作下处。

宝玉,秦钟与智能玩笑;凤姐弄权图银害命。

自称“从来不信阴司地府报应,凭是什么事,我说行就行”。

问老尼要三千两银子。

  智能向秦钟提出“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的要求。

凤姐为落人情,图三千银,又住一宿。

  作者:赤莲儿 2007-4-15 18:07 回复此发言  --------------------------------------------------------------------------------  16 回复:【分享】《红楼梦》——故事梗概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贾政生辰,元妃入宫。

  贾蔷要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贾琏有犹豫之意,贾蓉示意凤姐为之说好话,贾琏方允。

凤姐趁机叫赵嬷嬷两个儿子一起去。

  贾府忙着盖造省亲别墅。

  宝玉看望将死之秦钟,秦钟劝他“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并自悔“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

  作者:赤莲儿 2007-4-15 18:07 回复此发言  --------------------------------------------------------------------------------  17 回复:【分享】《红楼梦》——故事梗概  ●第十七至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宝玉痛悼秦钟。

  贾政自谦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于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因闻塾师赞宝玉有对对联的歪才情,便带他进园拟匾。

  妙玉带发修行,不愿来贾府,王夫人让下个帖子请他。

  正月十五上元之日元春归省。

在轿内见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元春自幼为祖母教养;与弟宝玉情同母子,元妃命换“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

  见贾母“满眼垂泪”,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人有话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元妃让众姊妹题诗,元妃极赞薛、林之作。

  作者:赤莲儿 2007-4-15 18:07 回复此发言  --------------------------------------------------------------------------------  18 回复:【分享】《红楼梦》——故事梗概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宝玉将元妃所赐之糖蒸酪留给喜吃此物之袭人。

李嬷嬷赌气吃酥酪。

袭人推说爱吃栗子,使宝玉把酥酪丢开,宝玉给袭人剥栗子。

袭人以赎身之说试探宝玉,流露出对此“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的地方的留恋。

  宝玉脸上带着胭脂膏子去看黛玉。

黛玉说自己有俗香,无罗汉真人给的香。

又说奇香、暖香、冷香的话。

宝玉胡诌耗子精盗香芋的故事给黛玉听,使其不致睡出病来。

宝钗来了,讥笑宝玉忘了芭蕉诗,急的满头汗。

  作者:赤莲儿 2007-4-15 18:07 回复此发言  --------------------------------------------------------------------------------  19 回复:【分享】《红楼梦》——故事梗概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宝钗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

  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妆狐媚”“配小子”,袭人气哭。

宝玉守袭人,劝袭人,给袭人喂药。

宝玉给麝月篦头,睛雯讽刺,宝玉说她“磨牙”。

  湘云至,黛玉因宝玉恋着宝钗而使气回房。

宝玉对黛玉讲“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