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名言
爱国名人名言集锦●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岳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 戚继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婴●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爱国如饥渴。
——班固●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李希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位卑不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孙中山●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 华罗庚●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谢觉哉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
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鲁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关于体育的名人名言
1、努力发展体育,把我们的国民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朱德2、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
——皮埃尔·顾拜旦3、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泰戈尔4、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居里夫人5、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6、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歌德7、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
——马雅可夫斯基8、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
——歌德9、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
——亚里士多德10、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蒂素11、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
——朱德12、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亚里士多德13、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苏格拉底14、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卢梭15、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蒂素
历代名人对《史记》成就的评论有那些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 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杨雄(前58~公元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
他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
”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
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韩愈(768~824),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学家。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
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
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郑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学家。
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一个思想敏锐而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
他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
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
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
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
“《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
”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可见《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苏常熟人。
曾任礼部尚书,诗文甚负盛名。
他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
是继唐代刘知几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他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
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改良主义者、学者。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
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
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五、现代、当代 建国前《史记》研究收获颇丰,名人迭出。
鲁迅、郭沫若等大家的评论惊世骇俗;建国后《史记》研究高潮迭起,人才济济,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一生酷爱《史记》,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
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园人,近代史学家。
他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
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
”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
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
郑振锋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
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杜鹏程(1924~1991),陕西省韩城市苏村人。
当代著名作家,原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文史之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一向文化较为发达。
……历朝各代,名人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其宏伟巨著《史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 师哲(1905~1998),陕西省韩城市井溢村人。
著名翻译家,原任俄文翻译、顾问,中央编译局局长。
他说:“1940年3月,我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周恩来领我去见毛主席,他同我亲切握手之后,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韩城人。
司马迁是同乡。
”对此我十分惊诧,我想,毛主席说:“喔,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你和司马迁是同乡。
”对此我惊诧,我想,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昼夜操劳,日理万机,还不忘读《史记》,而且还能准确记住它的作者的籍贯,真了不起。
”“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
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像他这样对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人,历史文化名人,全国有几人
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
关于体育的名人名言
兵民是胜利之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转自铁血社区 ]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如果派我领导,我将不以年轻为借口而拒绝。
我认为我正年轻力壮,足以抵抗危险不受伤害。
——色诺芬为将者的首要条件是“勇气”。
没有勇气,其他条件都没有多大价值,因为没有勇气,其他条件都无法发挥作用。
第二是“智慧”,要聪明过人和随机应变。
第三是“健康”。
——萨克斯[ 转自铁血社区 ]身为总司令的人,是倚他们自己的经验或天才行事的。
工兵和炮兵军官的战术与科学,或许可以从书本中学到,但是将才的养成,却只有通过经验和对历代名将作战的钻研才能做到。
——拿破仑列宁和他们比较起来,不单是一个领导者,而且是一个最高典型的领导者,是一只山鹰,他在斗争中不知恐惧为何物,大胆地引导我们沿着前人未曾走过的俄国革命运动的道路前进。
——斯大林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
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
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
——巴顿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将自己成千上万最优秀儿子的鲜血献给了对反革命的最后的致命打击。
革命的激情胜过了自然条件、技术装备和殊死炮火这一切力量的总和。
——伏龙芝司令官与他的部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无价之宝。
——蒙哥马利我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如果不是让它完成圆满的功业,就会让它遭受惩戒性的灾难。
——戴高乐[ 转自铁血社区 ]我品尝了胜利的幸福,体验了伴随胜利而来的爱和负疚的感情。
然而,我们也为曾经降临我们身上的个人悲剧而感到巨大的痛苦。
——阿里尔·沙龙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美国和他的盟国的人民挑起的,他们并不是愚蠢的战争狂。
那些在战争中报效国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他们浴血沙场是为了免遭敌人的蹂躏。
为了这个目的,无数英雄豪杰为国捐躯,他们在我们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艾森豪威尔必须熟悉历史,不仅仅是那些描写名人和重大事件的琐碎的近代史,而且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懂得什么行动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什么破坏了文明。
——马歇尔在我们那页灿烂的历史中,将添上更加光荣的一页,而且奴隶们最后将会用自己身上的镣铐锻冶成锋利的宝剑,把宝剑亮给他们自由的兄弟们看。
——加里波第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必须有,也应该有某种人生信仰——它偶尔用一句话、一场梦、一种表情或一个事件向我们传递一种令人振奋的消息。
——蒙哥马利[ 转自铁血社区 ]我现在才懂得,年青人总是偏好推崇历史上出类拔萃的英雄,而忽视平民百姓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多少世纪以来,人民的作用被遗忘了,他们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被歪曲了。
——艾森豪威尔著名的人们是把整个地球当作他们的纪念物的;他们的纪念物不仅是在自己的祖国内,而且也在外国;他们的英名是生根在人们的心灵中,而不是凿刻在有形的石碑上。
——伯里克利我早就相信:退却对军队和统帅都是危险的。
不仅光荣的牺牲胜过含羞的苟活,生存和光荣是分不开的。
——阿吉利可拉我们的钢铁胸膛无所畏惧,无论是严酷的天气,还是凶残的敌人,都吓不倒它;它是祖国的钢铁长城,它将使一切来犯之敌撞得粉身碎骨。
——库图佐夫我们将不惜一切牺牲保卫我国本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头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丘吉尔[ 转自铁血社区 ]我们可以死,但是永远不会变节
我们可以死,但是要自由和尊严地去死
我们可以死,并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生命,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我国人民进行的创造性事业,看不到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权得到的光荣的未来,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同这种思想,这种前途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卡斯特罗再没有别的任何艺术或科学,比战争艺术或战争科学更困难的了。
——劳埃德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克劳塞维茨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
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
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象我们处在战争中表现的那样。
——罗斯福侵入一个国家或许容易,但要想撤离这个国家却很困难。
——马汉是的,美国人是强大的,他们的武器装备是强大的,但是无济于事。
越南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战争,因此,军事力量和军事战略既不足以赢得这场战争,也不足以说明这场战争。
——武元甲[ 转自铁血社区 ]
有关于邯郸历史成语典故名人名言散文诗歌吗
谢谢
【 丛台位于邯郸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是古城邯郸的象征。
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29年)时期,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的地方。
丛台之名,是因为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连聚非一,故名丛台”。
现存的古丛台,重修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6米的三层青砖高台。
台上建有据胜亭、回澜亭、如意轩、武灵馆,存有许多碑刻。
在第一层上还有郭沫若先生留下的七律和乾隆皇帝亲题的诗碑。
古丛台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历时2000年,几经修缮和改建,虽原貌已失,但仍保持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
台前翠柏夹道,有阶石可登,台周碧水环绕,绿树成荫,为中原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
邯郸成语典故之乡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
不到邯郸作成语典故旅游,可以说是爱好旅游者的一种缺憾。
只有到了邯郸,才能身临其境,体会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 赵武灵王地形图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 主要有: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将相和、刎颈之交、围魏救赵、梅开二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不射之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铜雀春深、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绝妙好词、黄粱美梦、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奇货可居、南辕北辙、河伯娶妻、挟天子以令诸侯、下笔成章、路不拾遗、诗文判状、窃符救赵、步履蹒跚.、三寸之舌、惊弓之鸟、旷日持久、不遗余力、舍本逐末、罗敷采桑、智者千虑等。
【 曹魏建安文化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 曹魏邺城遗址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在东汉末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间,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
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词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
铜雀三台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 北齐石窟文化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
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
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
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
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 磁州窑文化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
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
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
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
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
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
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广府太极文化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
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 广府太极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
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
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导引术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
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
如今,以杨露蝉和武禹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
影视剧《广府太极传奇》在广府实地拍摄。
【 鸡泽毛遂文化河北鸡泽是战国时期赵国名人毛遂的故里,“毛遂自荐”“一言九鼎”“脱颖而出”等成语典故和毛遂精神是毛遂留给家乡的宝贵遗产。
2008年,经专家考证,鸡泽毛官营村是“毛遂自荐”中毛遂的故乡,同样也是毛姓氏族的祖籍地,直至毛遂部分后人迁徙至河南、浙江、江西、云南等地,后辗转至韶山——诞生了一代伟人,鸡泽县决定加强对毛遂文化的研究,挖掘整合毛遂文化资源,弘扬毛遂精神。
为此,作为毛遂故里,祖籍地的鸡泽成立毛遂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毛遂文化资源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
近一年来,研究会探讨毛姓起源,考证毛遂及其家族名人毛享、毛苌、毛藻生平事迹,并积极与国内外毛氏后裔联系,为大力弘扬毛遂精神,其一鸡泽将新一中更名为毛遂中学,其二还将建设毛遂大街彰显毛遂文化,弘扬征集汇编毛氏宗谱,下力量搜集有关毛遂文化的历史文物。
一部反映战国时期名人毛遂事迹的《毛遂自荐》画册,日前在河北省鸡泽县发行。
鸡泽县组织人员撰写的《毛遂传》及电影故事片《毛遂传奇》创作,均已撰写完毕。
据了解,这只是毛遂故里挖掘和弘扬“毛遂文化”内容的一部分。
此外,一部诚义燕赵人文精神的数字电影《毛遂自荐》译名《毛遂传奇》日前已在全国各电视台首播,并将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向海外发行;本剧是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鸡泽县委宣传部联合摄制。
这也是鸡泽县弘扬和挖掘毛遂精神的又一力作。
【 边区革命文化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邯郸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
刘伯承、及其领导的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现出边区人民的浩然正气和民族之魂。
刘、邓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这里指挥大小战役3100多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形成了光彪史册的革命军事文化。
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的300余位将帅,成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
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人山报》影响深远,边区革命文艺活动和创作演艺队伍在这里培养、成长、壮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
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陈列馆”名列了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
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
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
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
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
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
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
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
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
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
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
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
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
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
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
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
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
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
其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算不得成语,充其量只能是个典故。
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相传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邯郸市区的丛台公园中的武灵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是使用的。
如今从台已经成为邯郸市的地标建筑,许多商品都以丛台命名,当地人还送过我一瓶“丛台”酒呢。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丛台,除了检阅练兵之外,还是王侯休息娱乐的地方,颇负盛名,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在的主体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留下来的。
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处文化古迹。
如今,这里建成了丛台公园,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娱乐的场所。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
这里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典故之乡”。
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学步桥: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而归,引起大笑”。
唐代诗人李白借此典故曾书“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至今,邯郸尚有学步桥一景存在。
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横跨沁河之上,为三孔石拱桥,大孔券两侧有四个小拱券,桥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
桥拱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
桥面两侧有石栏杆,各有石柱多根,柱上雕刻石狮、石猴等兽形,形态各异,制作精巧,造形美观,具有民族传统风格,为一处重要的古代建筑。
邯郸一梦———黄粱梦:中国成语中,有邯郸一梦、黄粱一梦、黄粱美梦、一枕黄粱、梦熟黄粱、梦觉黄粱等,都是一个意思。
此典出自唐人传奇《枕中记》。
大概情节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经邯郸,在一小客栈住下。
当时,店主正在煮黄米饭,卢生劳累之中便昏沉睡去,做了一个美梦,梦中享尽一生富贵荣华。
等他一觉醒来,一切没有变化,他还是个穷书生,连店主做的那锅黄米饭还没煮熟。
当年卢生做美梦时的客栈,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大集镇,就叫“黄粱梦”,位于邯郸市北15公里处,占地20亩,是一组规模宏伟、保存较好的明清时代道观古建筑群。
祠内主要建筑有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等,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卢生殿内有卢生睡像与睡榻相连。
中央院落松竹交荫,鸟语花香。
祠内还建有莲池、假山、回廊、碑碣、钟鼓楼、八卦亭,间有古松翠柏点缀,环境优美清静,确有古观幽雅之遗风。
这便是黄粱美梦典故的故乡了。
胡服骑射———插箭岭:胡服骑射,见于《史记·赵世家》:“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长处,勇于改革。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现此处已开辟为一处融古代文化与现代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林———赵苑。
赵苑占地2100亩,为群雀式建筑,雄伟壮观,玲珑剔透。
苑内景观分四部分。
东部为古名胜遗址区,内有插箭岭、梳妆楼、照眉池、铸箭炉等古遗址,有新修建的赵王殿、诸子百家殿、古代兵器陈列馆。
南部为苑囿区,内有鸳鸯园、家家乐游艺园。
西部为现代游乐区,内有九宫城、水上世界、胡服骑射场、垂钓园等。
北部为度假区,有仿古宾舍、高档泳池、台球房和小型放映厅等,是疗养度假的好地方。
近期又在北大门东侧建起了“邯郸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总体规划以具有北方特色为主的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58个成语典故为内容,以战国时期的建筑特色为风格,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像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
整个园林以门、沼、台、山四大主体为中轴线,形成了9个各具特色的艺术景区。
炼石补天———娲皇宫:娲皇宫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
位于邯郸市涉县凤凰山上,距邯郸市120公里。
相传是因“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而得名。
始建于北齐(550—557年),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建筑,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76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娲皇阁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北靠绝壁,高四层23米。
在建筑选址、地势利用上独具匠心,整体建筑用8根铁索拴在悬崖上的8个拴马鼻上。
娲皇阁的两旁建有钟鼓楼,阁外山崖上保存有距今1400多年艺术价值极高的北齐摩崖石刻。
织绚邯郸———邯郸故城:东周时期,卫献公的弟弟姬专,为避灾难逃到晋国的邯郸,他在这里专心致志营造邯郸,一生不再谈论卫国,这便是“织绚邯郸”的典故,意思是忘掉过去向前看。
人们常用“织绚邯郸”这一成语来形容为新生活而奋斗的人们。
邯郸故城,在今邯郸市区的西南部,由东城、西城、北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品”字形,城内总面积为505万平方米。
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围墙内地面有布局严整的十几处夯土台,城下有面积宽广的十几处夯土基址。
这座历史悠久的宫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自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至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所占,历经八代共159年,一直为赵国的王宫所在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徒其民河内,夷其城廓”,自此赵王城变为废墟。
赵都邯郸故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受到天灾与人为的损毁,但地面的遗存仍很雄伟壮观,地下的遗址也颇丰富。
其平面布局基本符合我国古代前者为城,后者为廓,五里之城,七里之廓的都城建筑定制。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赵威后问齐使、触龙说赵太后———丛台:赵国曾是一个多难的国家。
他在历史上曾经被侵犯和被欺侮。
但是,国难识忠臣,国难出人杰,赵国出现了一批不畏强权,善于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暴的英雄人物,出了一批有远见、明大义的君臣,如赵武灵王、赵威后(即赵太后)、蔺相如、平原君、毛遂等人,终于使赵国自立于强国之林。
至今,邯郸尚存留有许多赵国遗迹,显示着赵国的霸业和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