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守信》读后感180字
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守信》里面讲的是宋庆龄小时侯的一段故事。
看后,我觉得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人,无论她爸爸,妈妈如何劝她去伯伯家玩,她都不去,坚持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等小珍来。
而小珍呢
却因为一点小事,就不去宋庆龄家了,不是一个守信用的人。
看完后,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使我不禁联想到就在前几天经视直播中看到的一件事情。
某公司买了辆价值60多万元的宝马车,买时,汽车销售商承诺如有重大问题包退换。
可等过几天,这个公司真的发现汽车的主要配件都是被更换过的,不能正常使用,觉得上了当。
就立刻找到汽车销售商要求换车。
可汽车销售商这时不同意换车,只答应修或换零件。
大家说这种行为不正是向小珍犯的错误那样不守信用吗
生活中这种不守信用的事情还真是比比皆是。
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行动起来。
学习宋庆龄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不要学习小珍,不守信用。
还社会一个好风气。
关于这篇课文的读后感
今天,在叶老师的推荐下, 我们读了《滴水穿石》这篇文章.故事主要讲:有一个石洞,里面的一块石头上面总是有水滴连续不断地从洞顶缝里往下滴.水滴不论白天黑夜,接二连三地往下滴,终于有一天石头被滴穿了.我读了以后感到非常吃惊:那么微不足道的水滴,竟然可以把坚固无比的石头穿个大洞,真是奇迹啊!我想,要是我们能像水滴那样,那世间还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呢?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的语文成绩差,都是作文拉了后腿,我暗下决心:不管发生什么,我每天晚上一定要读一篇文章.可是第二天晚上,我却不守信,跟朋友下棋了.今天读了《水滴石穿》后,真恨不得骂自己:“没用!没用!真没用!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到,以后怎么干大事呢!”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说的真是一点也不错.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做事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做成大事.
宽容的尼莫夫这篇课文的读后感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人格的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气质,一种勇气,一种智慧,一种文化底蕴和涵养.———— 题记 《宽容是金》是我所看过故事中的一个.涅莫夫,一位俄罗斯的体育名将,在2004年8月23日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中,他的一套高难度动作征服了全场观众,但在落地时,却因一小小失误只得了9.725分,观众们为此不服,持久而响亮的嘘声使得比赛被迫中断.涅莫夫起身向观众们挥手致意,可这更加深了观众的不满,一部分观众甚至做出拇指朝下的不文雅动作,面对压力,裁判改了分,可观众们似乎还不买帐.这时,涅莫夫重新回到赛场,深深鞠了一躬,并伸出右手食指做出噤声的手势,请求观众保持冷静.给下一个选手有一个安静的比赛环境.正是因为涅莫夫的宽容,使得比赛得以进行.而他在这次比赛中虽没拿到金牌,却仍以自己的宽容征服了观众.涅莫夫的宽容值得称道.他告诉我们宽容是金,只有宽容才能赢得更多人的赞扬此刻,在生活中,出现摩擦,不快和委屈是常有的事,我们不能以针尖对麦芒,面对怨恨.生活需要宽容.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当我们的面前遇到了竭尽全力仍难以逾越的屏障时,要记得:宽容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会带着我们跟随着他一起浩浩荡荡向前奔涌.学会宽容,世界将会一绚烂的微笑面对你
诺言这篇课文的读后感。
今天,我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书中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诺言》。
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为了自己许下的一个诺言,从白天一直等到天黑,直到一名妇女请来一位少校来命令他,他才肯回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大那个同伴们已经吃过晚饭睡觉了,小男孩却还为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而苦苦等候着,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啊!其实,有时人要遵守一个自己许下的诺言,甚至回避等一座山还难。
因为别人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忘记你许下的诺言,从而使你无法实现自己诺言。
读了这篇文章,比起文章中的小男孩,我惭愧极了。
因为我有过没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的事。
记得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跟同学约好一起出去玩,但因为那天正好下雨,所以我没有去,害得那个同学在雨中足足等了一个多钟头。
虽然事后我已经向她道过歉,她也原谅了我,但是我总过意不去。
我恨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给她打电话,更恨自己没有信守自己许下的诺言。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如果别人因某种原因而忘记了你许下的诺言,从而使你等了很长的时间,那你也不应该觉得损失什么,因为你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你应该为自己的举动而感到高兴!我们应该向小男孩学习,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怎么写一篇课文的读后感
学习上的事,除非是数学难题,作文怎么能抄别人的呢
我给你一些读后感的提示吧:1、引:开头说说读了什么,简单介绍;2、议:详细说说内容,然后以你的观点进行议论;3、联:联系你自己和文章主人公,进行对比,你和主人公差些什么;4、结:简单总结,谈谈今后怎么做。
这是我们小学老师教我们的,很简单。
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那个星期天》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因为妈妈答应带出去玩,结果等了一天,妈都没有兑现承诺的事情。
展现了小孩子从兴奋期待到疑惑不解,再到焦急不安,最后极度失望委屈的心情变化过程。
这样的心情我们都有过,所以容易感同身受。
文中的小孩还好,我小时候如果“整个上午就跟在母亲腿底下,估计都不用等到晚上,直接遭打了。
”那现在我不能这样想,我得站在一个作者的角度,如果是我,我会怎样来写呢
我也会像史铁生一样,不厌其烦地记述这个小男孩在等待过程中所做的那些用以消遣百无聊赖的等待时光的琐碎事情。
跳房子、跳方砖、拨弄蚁穴、坐在草丛里翻画报,每一件事都是做得那么心不在焉。
只等妈妈买完菜回来,这时间是那么难捱。
嗯,我也会时不时穿插周围景物的变化。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的。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一切景语皆心语。
毕竟史铁生是大作家,我虽然也会有景的描写,但是我对景的感知和表达就会逊色很多。
我尤其喜欢第二次景色的描写。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的。
”孩子是多么有耐心地在等待着妈妈兑现承诺呀
虽然是孩子,也还是有一种预感,有可能不会实现。
为什么院子那么大呢
如果他很兴奋的时候,还会感觉到院子大吗
正是因为那种预感才产生的一种莫名的孤独。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么多,可是这篇文章的在抒发情感的方式还有很多呢
长句和短句的使用。
“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慢慢地为读者呈现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清晰,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记得非常牢固。
如果,就是“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晚上”这就没有了过程,感觉是那么轻描淡写,怎么能记得住那么多细节呢
还有一处,我也特别喜欢。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那个星期天。
就在那天。
母亲发现男孩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光线和声音那么漫长,但是一天过得又是那么快,妈妈的衣服似乎永远也洗不完。
小孩子的那种失望委屈再一次被渲染,即将达到极致。
后面接着用两个短句,情感已经蓄积到极致了,到了非发不可的时候了,所以特别清晰地记得“那个星期天。
就在那天。
”文章变得有弹力,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但是我内心就是这么想的。
说到内心,史铁生使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一个可爱、稚气十足、又特别乖巧的孩子让人爱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