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阮籍三哭读后感

阮籍三哭读后感

时间:2019-12-28 01:16

阮籍的两次痛哭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竹林七贤啊

那是一个时代的风骨。

史海浩瀚,人若繁星。

每当拿起史书阅读,在历史的银河里,仿若与星星呢喃或与心灵在对话 ,不禁感叹,华夏民族之伟大,风流人物之辈出。

读不完,说不完,更写不完。

当我们眼眸停留在历史长河的某一段,要么被其汹涌浪涛所澎湃,要么被之潋滟的波光所迷幻。

魏晋风,这股怪异的风,掀起的波浪连史学家、语言学家的记载都少不了用这“风”字:风流、风度、风神、风情、风姿……不可否认魏晋是个乱世,是个无序的黑暗时代,因此就出现了一批祈盼太平、祥和的历史人物,其中也涌现出不少文人骚客,但在这黑暗政治、曹氏司马氏争权夺利的狭缝中,文人生存确实不易,稍不慎就会被杀头。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被杀;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历史学家,被杀;……还可列出很长。

当文人从这血雨腥风中回过神来,不得不考虑生命的存在方式。

“竹林七贤”就是在这狭缝中苟且偷生(可嵇康没能幸免,被杀),因此他们虽崇尚老庄,崇尚自然,追求理想的美好境界,但还是不得已采取借酒消愁,纵酒佯狂,放荡不羁,任性而行来避开政治纷争漩涡。

“七贤”中表现明哲保身和与当政间采取不合作又不斗争态度,让自己完全将世事、烦恼放下的数阮籍为最。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其父“建安七子”阮瑀。

阮籍容貌俊美,文采飞扬,嗜酒豪饮,放荡不羁,其行为往往惊世骇俗。

作为一个文化人,即便崇尚老庄,也不至于放浪形骸,但是,他又能有何为呢

其实他对历史感和文化感是有苦楚的,他虽没说,但我们也能从其行为上揣测出。

他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行驶。

高低不平一路颠簸,酒坛摇晃人也摇晃,时不时饮上一口。

马停了,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

真地没路了

自问,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

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

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能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

有一次,信马游缰地闯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这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

山上还有古城遗迹,天风浩荡,落叶满山,他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竖子”是指谁

刘邦,也许是也许不是;司马氏也许是也许不是,此叹让后人一直评说 。

倒是史书记载此事,可以让人至少确证的是,他悲哀其生不逢时和对时局心存怨望。

阮籍一生比起嵇康来说政治遭遇并不险恶,得益于他的悟感。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是亲眼目睹了的,一幕幕的血腥惨剧仿若眼前,对生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贵让他谨小慎微。

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只得明哲保身。

正始之音之《咏怀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抱负,以借古讽今,以借游仙讽刺世俗,以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

其间司马昭、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政问题,或是真想听听文人的看法或是探查文人意识动态或是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总之,阮籍“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或以大醉而豁免,最终让司马昭不得不佩服“阮嗣宗至慎”,以致对他放心。

联系当今,文人多么需要宽松环境,难怪“文革”时文人噤若寒蝉……( 文章阅读网: )阮籍在少年时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就会弹琴长啸,其志向远大,以古代贤者为榜样,可偏偏遇到乱世,只得隐含收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想阮籍就更加知晓。

司马昭权力斗争获胜,为了笼络文人,也拉拢阮籍,想和他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使臣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 司马昭也希望阮籍出山为官,但每次都遭他拒绝。

真正严格来说,拒绝的也不彻底,他又能拒绝彻底

哈哈,有时他倒还心血来潮,也想做做官哩

有一次他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我曾经到山东的东平游玩过,很喜欢那儿的风土人情。

”司马昭一听,立马要他到东平去做官。

无奈,阮籍骑着毛驴到东平之后,察看了官衙的办公方式,东张西望了不多久便立即下令,把府舍衙门重重叠叠的墙壁拆掉,让原来关在各自屋子里单独办公的官员们一下子置于互相可以监督、内外可以勾通的敞亮环境之中,办公内容和办公效率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

除此之外,他还大刀阔斧地精简了法令,大家心悦诚服,完全照办,百姓爱之赞之。

可这也仅仅做了十天“东平相”他就不情愿干了,回了家。

后人评说,这是他正儿八经的有所作为的十天为官。

李白对阮籍做官的这种潇洒劲头钦佩万分,曾写诗道: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

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

倒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后人对其当年骑在毛驴上稍思的施政方略,竟然流传千古,还大书特书;更想不到时过近两千年还能与当今政策制定者的“公开透明、互相监督”政策高度吻合。

更有趣的是阮籍居然向司马昭要官,明确要担任北军的步兵校尉。

其唯一理由,他打听到兵营的厨师特别善于酿酒,而且还打听到有三百斛酒存在仓库里。

到任后,除了喝酒,一件事也没有管过。

在古代,官员贪杯的多得很,贪杯误事的也多得很,但像他这样堂而皇之纯粹是为仓库里的那几斛酒来做官的,实在绝无仅有。

试想如今跑官要官的哪个是为了窖藏的几斛酒

即便乡、村芝麻大官员也不会稀罕。

这可能就是魏晋之风 ,这可能就是“竹林七贤”的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吧

好好看看,。

看完了,想到什么, 写下来。

然后整理一下,大概就可以了。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什么意思

谈阮哭谢宗玉《晋书•阮籍传》是现存记录阮迹最早的专著,其述了阮籍的两次大哭,如下:其一: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其二: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兵家的女儿既有才华,又有美貌,但还没出嫁就死了。

阮籍不认识她的父兄,却莫名其妙前往哭丧。

《晋书》的作者房玄龄是这么评价的这件事的:“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可事实上,一个无论多坦荡真淳的人,也不会做出这种荒唐的举动来吧

那么阮籍这种狷狂的举动,除了千年之后贾宝玉似的痴情外,还有别的喻意吗

当然有。

阮籍为什么要为兵家之女而哭

一是此女有才貌,二是此女未嫁而亡。

可以说,这两条理由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如果兵家之女有才貌,但已作人妇;或者兵家未嫁而亡,而才貌平平,都不会吸引阮籍前去哭丧。

阮籍明地里是哭兵家女,暗地里哭的却是他自己。

兵家之女既有才又有貌,还没等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殁。

而阮氏自己同样才德兼备,却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

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

阮籍感同身受,自然会号淘大哭。

这哭一是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也可以用这个事例来加强世人对自己“不拘礼法”的印象。

阮籍“穷途之哭”的喻意更为明显,千古以来,失意文人每每吟咏此句,常惆怅满怀、清泪满面。

但阮籍人生的真正悲剧在于: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

到了司马昭假心假意,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请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看不惯这种伎俩,便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以为可以逃过这一关。

可是他错了,阮籍酒醒之时,见一批批使者站满了大厅,没有办法,他只好挥笔草就。

由于太有才华了,违心之话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劝进书》写得“辞甚清壮”,此文一出,便为司马昭谋取帝位扫清了舆论障碍,司马昭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

这篇《劝进书》可以说是阮籍人生中最大的污点,阮籍高洁的心灵容不下自己的这个污点,写完此文几个月后,便郁郁而死。

而他的意味深长的哭声却在历史的横梁上久久缭绕,千百年来都没断绝。

(节选自《阮籍三哭》,有删改)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阮籍为颇具才色、未嫁而亡的兵家之女失声痛哭,与千年之后贾宝玉对大观园女子的痴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B.在对阮籍为兵家女痛哭原因的分析上,本文作者和房玄龄的看法不尽相同,这反映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多面性,并无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

C.无可奈何之下连《劝进书》里的违心话都能说得文采斐然,让人敬服,这说明阮籍除了举世无双的才华,其心理也有潜在的两面性。

D.阮籍最后郁郁而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的完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向严酷现实妥协之后的愤懑和不甘。

16.阮籍的两次“哭”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6分)17.作者说阮籍意味深长的哭声“千百年来都没断绝”,为什么

请分条概括理由。

(6分)参考答案:15.C(“心里也有潜在的两面性”于文无据。

)16.(1)相同点:①都源自内心的感伤。

(1分)②表面看来都荒诞不经,其实都是借他人他物哭自己,别有深意(1分)。

(2)不同点:哭的对象和意义不同(1分):第一次“哭”既有对才貌双全的兵家女不幸早夭的多情伤感,又有对自己遭遇的感慨,有两重悲伤。

(2分)而第二次“哭”则是面对“山道之穷”联想到“仕途之穷”、“命途之穷”而恸哭。

(1分)17.(1)不拘礼法,内心高洁,深受灵魂高洁志士的推崇(3分)。

(2)才华横溢,容不得精神上有一点污点,影响了许多不堪忍受现实的险恶和污浊的文人志士。

(3分)

读阮籍传有感800字作文

我想所有练法的朋友都听说过字八法”,最经典的“永”,不是颜、柳、欧,也不是苏、黄、米、蔡,而是“永和九年”的“永”。

正如这个浮在空中一千六百多年的汉字,魏晋时的故事也是隽永的。

唐朝有一个叫王勃的青年人,误打误撞,酿成一篇美文——《滕王阁序》。

里面有一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是说阮籍这个人着实有趣,驾着小车四处闲游,遭遇一片荆棘无路可走时,竟涕泗横流号啕大哭起来,终等到无力之时,才收僵回马另寻道路。

这个人实在太可爱了

就这样,这辆小车又把他带到另一个天地——河南荥阳广武山。

这个地方曾是楚汉之争最激烈的地方。

东城屯过刘邦,西城驻过项羽,铁戟未销,衰草离披。

就在这百感交集之时,他远望汩汩的广武河,大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我想以我的深度,还不足以知道“竖子”是高祖还是霸王或是旁的什么人,只知道一些郁闷早已在他心中埋伏下了,眼前的景色撩人,于是乎这句话得以爆响。

人常道“阮籍猖狂”,是说阮籍做事大多不拘礼法,哪怕是做官。

一次阮籍不经意间对司马昭说:“东平这个地方蛮好,风土人情,我都挺喜欢的。

”司马昭便派他去东平做官。

骑驴赴任的他一到东平,立即有了仙人指路的效应。

漫不经心地浏览了公文后,他立即下一道令——拆墙。

官员之间办事的隔墙全部拆除,办公效率果真大幅提升,莫非他早已参透了现代管理学中的“透明化办公”了

除此之外他在东平还精简法令,让所有官员的政治才能都有了施展的空间。

声名鹊起的阮籍环视四周,觉得再也无事可做,想了想,回家吧,就这么双手一拍,走了。

仔细算来,阮籍正儿八经的当官,也就十来天。

唉呀,狂人阮籍,我着实喜欢。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

乱世总会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他们以自己的想法而生存,不在乎封建礼教的拘束,显得真实而不虚伪。

而在这批人当中,嵇康走在了最前面。

从来都是喜欢着嵇康的,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或许是惊异于他对生死的坦然,或许是羡慕于他能摆脱约束的心境,又或许是喜爱于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气质,不管如何,这就是嵇康。

嵇康的生命乐章比阮籍的更清晰,更明亮,因为他活的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

他的心中有一个家园,远离官场,回归自然,享受悠闲,这个家园便是竹林。

乱世的读书人,胸中积郁了多少苦闷

可是有七个人,个个有苦闷却都能在苦闷中抬起头来,于是便有了竹林七贤在这乱世中吟唱着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嵇康很珍惜彼此之间这份特殊的亲情,浓烈且淡泊。

可是,往往越是珍惜,能留住的也就越稀少。

山涛不懂他,吕巽也不懂他,钟会更不懂他,竹林诸贤,向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弹琴,沉默,打铁,啸声相和。

山涛进入官场,是否把竹林精神给忘了

是否把嵇康的人格给忘了

吕巽乱伦,是否也把嵇康“朋友”的定义给忘了

对于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

而这两件事,无疑给嵇康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的心里充满了悲愤与无奈,一封接着一封的绝交书,加之钟会的谗言,最终把他推向了死神的手中。

行刑的当天,他破例穿的很漂亮,他要尽显龙章凤质,他将在刑场完成他最后的生命之舞。

他坐在琴前,将他最后的风度注入《广陵散》,琴音铺天盖地,丝毫不乱。

弹毕,从容赴死。

四十岁的美男子身首异处,鲜血从颈腔喷出,三千太学生泪飞如雨...嵇康的一腔正气化为清气,一腔热血化为长虹,而他所演奏的真正的《广陵散》却早已成为遥远的绝响,追不回了。

嵇康用他昂贵的生命作为代价,诠释了作为朋友的至真至诚以及对官场仕途的极度厌恶。

这样的嵇康,怎么不让人尊敬与崇拜

不知道遥远的他是怎样度过那乱世里的岁月的

不知道遥远的他在晴朗的夜晚是否曾在月下长叹

如今我们也无从知晓了,但至少有我们在遥远的今天为他叹息,为他倾倒,点点墨迹换来后世多少的追寻。

感谢他曾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曾给我们带来空灵的回想。

嵇康,终究是活在我们心里的吧。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典故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来源于《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

”《晋书·阮籍传》亦载其事,文字大致相同。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为人不拘礼俗,行不由径。

“穷途之哭”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阮籍为什么要哭穷途啊

他在想什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氏掌握政权,大杀异己,文人志士多遭迫害。

阮籍作为当世文人,报国无门,又整日为躲避迫害而提心吊胆,《晋书阮籍传》中说阮籍提及世人“并无臧否”,也就是说,他对别人没有任何好的或者坏的评价。

在清醒时怕被人抓到言语上的把柄而多不敢言,只有借酩酊大醉时发泄心中的不满。

阮籍不平常的穷途之哭,看似疯癫,实则是对自己无能和满腔抑郁之情的发泄。

他与司马氏关系与嵇康同司马的关系相比稍微接近,使其无法同嵇康一样正面反抗司马氏的统治,但他又不愿同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为司马氏服务,内心交加着矛盾,痛苦,于是便有了当街嚎啕的疯癫之举。

因此,“穷途之哭”既是阮籍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是对自己内心难以抒发的抑郁愤懑之情的发泄,同时包含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