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哪本书最值得阅读,最经典呢
林清玄是台湾作家。
他写中充满了对世界激。
茶思禅影间给人以一种心境的感对母亲及世间的种种美好的事情都做出了最完美的表述。
代表作有《打开心内的窗》、《鸳鸯炉》、《走向光明的所在》、《宝瓶菩提》、《佛眼菩提》等等。
建议:只有那些心理充满感激善良的人才能读出文中的美来
薛谭学讴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急需)
薛谭学讴 这则故意的寓意十分明显,是劝人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古籍《列子.汤问》内有一段“薛谭学讴”,原文仅有五十一个字。
古文历来讲究简洁,力求言简意赅,不似我们今天风行的假大空文风。
今将原文抄录如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我试将这段古文译成我们习惯使用的白话文。
译前,先将原文内的几个生涩古字释说一下:“讴”,即唱歌;“弗”,不;“饯”,为送别举办饯行;“郊衢”,城市郊外的大道;“抚”,古时与“拊”字通用,作表示拍击、拍打之意用的动词;“节”,古时的打击乐器;“反”,古时与返通用。
这段古文说的是发生在两千五六百年以前的故事。
有一个叫薛谭的青年歌手,为提高唱歌本领,投在歌唱家秦青的门下学习声乐艺术。
薛谭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盲目自认已经全部学到,踌躇满志的要去独闯江湖,于是向秦青提出要求结束学习,要告别老师回自己家去。
面对自满的学生,秦青没有批评,没有制止,不仅同意了薛谭的请求,还郑重举办了结业仪式,秦青亲自出城送别,又在郊外的大道设宴为薛谭饯行。
眼看薛谭就要离去,不知何日能再聚,想起薛谭学艺以来的岁月时光里,师生进行传承艺术,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秦青胸中泛出不舍之情难以自禁,秦青取出随身携带着的叫“节”的打击乐器,拍拍打打的敲了起来,又紧随这敲打出来的节奏,纵情引吭高歌,他把自己对离别的伤感倾泄在歌声里。
但见,秦青激昂的歌声,把大道附近树林里的大树震荡得枝摇叶晃;秦青高亢的歌声,直插九霄云天,正在天空飘行的白云遭受强大有力的歌声阻挡,只得被迫停止了游动。
薛谭第一次亲身目睹了自己的老师歌唱本领如此高强,技艺如此绝伦,发自肺腑钦敬,薛谭幡然醒悟,明白自己肤浅的学业与老师已经登临的艺术高境差距之遥有如地对天。
薛谭当即向老师认错,恳求老师准允他重返师门继续学习。
秦青谅恕了薛谭,师生皆是欢喜,从此以后,薛谭安心学艺,永远不敢再说自己要毕业要回家的话。
世人观察事物,判断是非,因为要受视角、思维定式、人生经历、身处环境、身居地位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或束约,获取的印象,作出的结论,就相互出入很大,于是人们各执己见,各述己论,莫衷一是。
读书也同此理。
人们同读一本书,各有各自的解读方法,各有各自的读后联想。
我现在谈谈我读“薛谭学讴”,一文的感想。
在我读过的有限的书籍中,《列子.汤问》篇中的“薛谭学讴”,是我看见的最古老的记述声乐教育的文字。
此文告诉我们,我国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职业声乐教师,因为《列子》一书是问世的著作。
只可惜《列子》著作不是正宗史书,又叹惜中国的正宗史书是不记载中国的科教文发展史的,使我们的那些善令大人物宠爱的学者们,不能手执《列子》一书去尽施捕风捉影的看家本事来番大扬国威。
“薛谭学讴”全文没有叙述秦青进行声乐教育的具体细节,没有介绍薛谭声乐学习的内容,甚至连薛谭在发生了要“辞归”究竟已经向秦青学艺有多久也不交待,我以为与正题“学讴”有偏离之嫌。
《列子》篇中另有一段叙述的文字,纪昌的老师飞卫的训练法,纪昌艰苦学练射术的实况,文章介绍得很详细。
我猜,这恐怕是因为作者对较陌生,对射术训练很熟悉的原因。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
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
但是,秦青的人格再高大,却可惜是古非今。
无论我们把眼能睁多大,也很难在今天的哪所学校里能轻松寻觅到秦青的那可尊可敬的身影,那种正把馋眼死盯着学生们钱袋的道貌岸然的教师,反是张眼便可看见。
我略知某些大学府里的龌龊事,还耳闻目睹某些个音乐学院里的幕后情,但我须受中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尤其音乐界的“只许歌德”钢铁法则的制约,只能闭嘴。
“一日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免再遭口诛,惧畏再有人又要怒斥我这个三十多年前身陷大牢被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击落了全部牙齿的人,是满嘴狗牙。
其实,薛谭很可爱。
薛谭不仅有“知错则改”的大丈夫品质,有对真善美尤其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的好德性,还有头脑清晰、眼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
在,尤其在铜臭熏天的年度,学生寻明师难;明师寻好学生更难。
学生寻明师,其难难在必须长着一对锐眼。
中国人病痛多,否则电视广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药物广告。
国人之眼疾,比如“红眼病”、“势利眼”,比比皆是。
治疗眼疾的药,电视却从无广而告之的,可见此等眼病是无药可治的癌症。
“势利眼”者便要“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何有拜会明师的缘分
薛谭听见秦青激亢放歌,当即识辨出这是最高级的声乐艺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所以断然决定认错,争取返回秦青门下去努力学习真正的艺术。
可惜,有太多太多的中国青年没有艺术的鉴别力,浑浑噩噩地叫惯施烟雾的煤体轻易牵着鼻子乖乖的走,否则,哪来的“追星族”
何来如此之多的人痴目迷恋“十二乐坊”
什么是“艺术鉴别力”
这是一个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的大学术题。
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能“观文辨人”者有望叩开圣洁的文学大门;可“听音识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乐之堂。
这其实说及的也只是“鉴别力”的大海之一滴而已。
明师寻觅“好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比如,不得学美术,耳背不得学音乐,骨骼欠佳不得学舞蹈),俯拾皆是,精神好(执着追求艺术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不难找,明师要寻人格、品德好的学生,无疑大海捞针。
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说,硬要说,我又要犯矛头直指社会对特保“”放纵的揭短罪过,又要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去唠叨:“如今世道,一代不如一代”。
“薛谭学讴”的全文华彩句是“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八个字。
这八个字浪漫又夸张,字字都有万钧力,可称是光烁千古的绝句。
这个绝句,经受了两千多年的后人们不断袭用。
这八个字内涵深广,包括了声音的力度、音量、音质(坚实度)、播送力(即是今天的音乐界常常空谈却无人去实办的什么“穿透力”)、声乐的共鸣发声等等音乐学问内容。
要说清楚声音的力度、音质、播送力、声乐共鸣等问题,谈何容易
这里面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大学术问题,恐怕不是一大厚本专业论述的著作就能解决。
我不是音乐专家,当然也无力释说。
我对这些学术也只能知道一点点皮毛而已。
可惜,今天的音乐学院,连皮毛也不给学生们讲述。
五年前,我正在向学生讲述笛子的音质,音乐学院一个笛子研究生问我,什么叫音质
我说,音质,就是音的质量。
研究生说,音哪来质量
我说,从物理学角度说,世上任何物体都存在有质量,比如说,优质钢与普遍钢,它们就存在质量的差异,分子结构也不相同。
又比如,杉木与檀木,不仅分子式不同,坚实度就更有差异了。
物理学说物体的震动产生了声音,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声音当然也就有质量的问题产生。
比如,你用力把白铁皮做的往地下摔,摔出的声音很大,楼外人听不到,因为击打白铁皮发出的声音,音质不好;你不小心把案板上放着的菜刀绊落在地,跌出的音量不大,楼外人却听到了,因为菜刀是高碳钢,质材好,震动出的声音的音质就会好。
这正是乐器制造为什么存在着选材的原因。
声乐的共鸣,现在音乐学院已不是很注重的了,这不仅是因为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还因为要服从市场的需要。
我们的娱乐市场,不欢迎正宗的歌唱家。
上海有一位杰出的歌唱家叫,上海青年观看演出时喝倒彩,下三滥的“歌星”来了,上海青年欢欣若狂,多贵的门票也掏钱买。
迫于如此冷酷的现实,歌唱家只好叛国投敌去了美国求生存,在那里,得到了礼遇。
正宗的声乐教师门,垂头丧气,心灰意懒。
有位人不很正经的只收女弟子的声乐教授,却“创”出了“新路”来,自诩什么“中西”结合了,不须搞共鸣、不要搞科学发声,只要搞媚俗,风光快活了二十几年,上能闪光、能诱人的金钱、名誉、地位、权力等物项,他一人全都捞到了。
歌手声乐的“青春”常在,帕瓦罗蒂年近七十仍声如宏钟。
这位大教授调教出来的女弟子们,憋着嗓子娇声唱,唱歌的青春与女性的荷尔蒙分泌同生同灭,四十岁一过,嗓音便哑了,哑巴吃了黄莲。
如今在台上唱歌的人,绝多人是哼、喊、吼,极少有人是唱歌的。
当世歌者,何止数十万之众,唯有意大利的帕瓦罗蒂配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歌星们其实声如蚊虫哀鸣,于是只好把扩音器贴在牙齿边,再作些扭腰摆臀晃头摇脑挤眉弄眼的煽情体态表演,喉里挤出嗲声怪气的哼哼声,去迷惑音盲、文盲们无知的心。
如果停电,或者禁止使用扩音器,我敢说没一个歌星还有胆子去上台招摇,因为他(她)们没有一点真功夫。
旧时中国的戏剧,很讲究训练声音的播送力。
旧戏剧演员每天清晨必定要去“吊嗓子”。
吊什么
吊的是发声法,吊音质,吊播送力。
旧时的戏院都没有扩音设备,进戏院看戏的观众都不遵守观摩规矩,观众可以随便进出戏院,可以边看戏边嗑瓜子边聊天,演出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台上的演员必须要让剧场内所有的观众听清自己的唱腔,必须要叫坐前排的听众不觉噪耳,坐最后的听众能入耳清晰。
旧时,身具这等声乐功夫的人到处都有;今天,戏剧界有真功夫的就难寻了。
声乐界,也如我上述的戏剧界。
四十五年前,我入学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学校唯有一个礼堂,那是除了开大会,看电影之外,是专供音乐演出和学生毕业的结业考试场地。
这个大礼堂,没有扩音设备。
不设置扩音器,大概是为了考核学生演奏、演唱的音质和播送力。
那时,学校的老师们对学生都要严厉进行音质和播送力的训练。
“疾风识劲草,烈火炼真金”,为了应付毕业考试,学生们个个都能努力锻炼自己的音质和播送力。
如今,中国还有哪所音乐学院在训练这些功夫
我十六岁进入附中,当年已是古稀高龄的北昆大师叶仰曦老夫子给我授艺三年。
叶老常对我讲述清代的戏剧对声乐和器乐进行训练的程序。
比如,清宫笛师每天清晨练吹长音(主要是高音)。
我校当年吹笛三十多学生,只一个简广易遵师嘱去练吹长音,所以简广易的气功和唇功有真功夫。
我毕业去内蒙做了笛子教师,就用叶老的法子去整治学生。
我的学生中只有一个李镇肯吃这个亏愿尝这个苦,所以,李镇的气功和唇功之功力深,如简广易一样的世难寻觅。
我不知芸芸众笛有谁敢与李镇去比试吹笛的音质和播送力。
“薛谭学讴”读完细想,忽然猜出这个中一个隐情来,那就是秦青从事声乐教学,从来不给学生做教学示范。
学生薛谭之所以发生骄傲自大要“辞归”,与老师不示范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没有渊厚的知识,要做“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不示范的教师,谈何易。
这样的音乐教育家,我曾见识过两位。
一位是我于四十五年前在中央音乐学院见到的二胡教授兰玉松,一位就是我的师父刘森。
兰教授训练学生很严厉。
他有一张威严如法官的脸,能叫当年的调皮又淘气的少年张强望而生畏;他有犀利如剖刀的言辞,使憨厚迟笨的学生王国潼茅塞顿开;他博览中西音乐,让刘长福心悦诚服放下黑管抱紧二胡去潜心苦练。
“强将手下无弱兵”,历经兰教授调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已成为中国二胡的高手。
经我细心观察,兰教授教导学生演奏二胡挥弓运指的心法,与钢琴国师刘诗昆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来的钢琴运指心法同出一辙,那就是“紧张”二字。
中国的笛子倡导“放松”的人又多又大有名声,对我的言论很反感,我还是闭嘴知趣为好。
我师刘森,给我和简广易上笛课,是只动嘴不示范的。
师父对西洋音乐和声乐艺术的知识很渊博,思路宽广,思维活跃,口齿伶俐,语言幽默,擅长为学生驱云拨雾、指点迷津。
我受教两年,受益终生。
我们常听师父吹笛,但那不是师父特为我们作教学示范,我们常常尾随广播民乐团观看演出和进入广播民乐团排演室观看排练,在这两个场地我们能聆听师父的如歌妙笛。
师父教我们吹奏刘森笛曲,从来没有亲手示范,只曾有一两次为我们播放他的笛曲录音让我们听,绝多上课时是教导我们唱好乐曲,对我们如何吹奏却要求很松,从不要求我们做学舌鹦鹉,常鼓励我们启动思想机器去勇闯新道。
我师刘森身具笛子的两门功夫“吹笛”和“说笛”,简广易学得的“吹笛”功夫比我要深,“说笛”功夫我学得比简广易要好。
我后来去内蒙做笛子教师,曾经大展“说笛”功夫,受到内蒙许多人赞扬,其实我的“说笛”功夫与我师刘森始终有很大的差距。
我的“薛谭学讴”读后感就说到这里,但愿我这样东扯西拉的胡言乱语,对真愿学习音乐的青年能有启发帮助。
参考资料:一个网
议论文论点提出方法?
议论文论点提出的五种形式: 1.题目本身就是论点 《俭以养德》 2.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论点 《谈骨气》 3.在文章的中间提出论点 《想和做》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结合起来 4.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从文章中归纳出论点 《从三道万》 【附:给我自己准备的
】 中考 议论文 专题复习讲义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3.能运用议论文的重要知识点来指导阅读,解决议论文阅读中的相关问题。
4能够较顺利地完成议论文阅读。
二、重点 把握议论文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的考查要点 三、难点 运用议论文的重要知识点来解决议论文阅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四、复习思路和内容 1.交待考试要求并作简要说明。
2.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概念; (2)议论文三要素;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4)议论文的种类; (5)议论文的结构; (6)议论方法; (7)议论文的语言特征。
3.进行完整的议论文语段综合训练。
五、复学过程 1.按照漳州市课程改革试验区初中毕业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考试要求,向学生交待现代文阅读的九点要求。
2.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 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议论文的论点和分论点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A.看文章的标题。
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
议论文的中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
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 ,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议论文论点出现的五种形式: 1.题目本身就是论点 《俭以养德》 2.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论点 《谈骨气》 3.在文章的中间提出论点 《想和做》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结合起来 4.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从文章中归纳出论点 《从三道万》 ②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
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
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形式:摆事实 讲道理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实。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如《俭以养德》中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二者都是事实论据。
③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分可分为两类: A.演绎论证:即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先摆论点,后摆论据,也即议论文常用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就是这种论证过程。
演绎论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所论证的观点主张更突出,旗帜更鲜明,使论据的选择有理可依,紧紧围绕中心。
B.归纳论证:即是摆事实,再得出结论。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儒家教育理论、中国教育现状、科学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
其间列举了反面事例,如王阳明的观点、自己在美国长大学物理的事例;也举了正面事例,如对竹子的正确研究方法等事例,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种论证过程,以真实可靠的道理和事实开路,水到渠成,得出论点,使人不可辩驳。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
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
”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
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 。
阅读“驳论文”,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驳的观点,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批驳。
其次,弄清反驳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的效果。
一篇驳论文可以把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力量和说服力。
A.反驳论点:即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伪的,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又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直接反驳即直接指出对方的荒谬。
这种方法有的是引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有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解剖和分析。
间接反驳又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一些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敌论点露出马脚,以此驳倒对方,即归缪法。
另一种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相反也就证实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即反证法。
B.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错误,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因为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驳到了论据,就使论点站不住脚。
C.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议论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
在议论中,虽然有立论、驳论两种议论方式,但并不是完全分割开来的,因为破的目的也是为了立,所以在运用时,立论和驳论常常是相互联系,交替使用的。
(4)议论文的种类: 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如《中国人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
如《纪念白求恩》。
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
它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
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起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5)、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
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 ,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就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没有强弱,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②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
③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
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之间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
好的“引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6)论证方法: ①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的区别: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议论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纽带。
它和论证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论证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论证的基本形式,论证方法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下面细谈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
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二、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在考场或平时练笔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
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
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
”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只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 2、要简洁,不宜过多。
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
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
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
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
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
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争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
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四、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当然,以上所概括的这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
为强化说服力,许多议论文兼用多种论证方法。
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让作文语言富有文采
作文,不仅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要做到言之有文,如何让作文语言更富有文采.怎样才能让作文语言更有文采呢? 1.要善用修辞 学好语法有助于把话说对,而学好修辞则有助于把话说好,善于在作文中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可以让作文语言更加富有文采,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大家都熟悉的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物理学家霍金等,无一不遭遇了各种不同的困境,无一不创造了辉煌的人生,也无一不固守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往直前!(中考佳作《勇往直前》) 〔例2〕田地里的片片金黄,都是农民的喜悦.看,那一个个笑弯了腰的谷穗,上面还挂着农民辛勤的汗珠呢!秋天的田野,到处充满着喜悦,到处充满着笑脸……(中考佳作《我感兴趣的一个季节》) 例1中排比手法的运用,让读者感觉到了一种气势,一种整齐的美;例2运用拟人和借代等修辞手法,准确描绘出了秋的丰硕和喜庆. 2.要巧用动词 《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几个经典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排”字表现了他的穷阔气,“摸”字表现了他的穷困潦倒,“罩”字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可笑.可见作文时巧用动词,可收一字传神之效,为作文语言增色.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3〕孤独的我正躲在昏暗的角落里:“自信老兄,你好吗?”(中考佳作《自信,你好吗?》) 〔例4〕耳畔传来“噔噔”的声响,高跟鞋!老师的高跟鞋!于是个个正襟危坐,装模作样,有读“学而不思”的,有背“地球绕太阳”的,有画抛物线的,有比画左手定则的……你别说,同学们的反应还是蛮灵敏的.(中考佳作《初三之乐趣》) 在例3中,“躲”这个动词用得很巧妙,它把“我”(自卑老弟)的个性特点很好地表现出来;在例4中,动词“读”“背”“画”“比画”等也用得非常准确、巧妙,生动地表现了学生们的活泼、调皮和可爱,视觉冲击力很强. 3.可活用经典句式 在阅读课文或者其他经典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些经典句式,在作文时试着活用这些句式,既可以使语言更加规范,还能给人有“大家风范”之感.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5〕且不说隆重热烈的国庆日,也不说怀揣“入学通知书”美滋滋到学校报到的诸学子,只需到田间看看去——农民们正在忙着收割……(中考佳作《我感兴趣的一个季节》) 〔例6〕偶然的机会,我读了《野鸭的故事》,受到了很大启迪.(中考佳作《读有感》) 例5活用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经典句式,这种大胆借鉴名家名篇的做法肯定会得到阅卷人的认可;例6活用了经典读后感的开头方式,这样开头,往往给人以切题、爽快之感. 4.可借用时尚语言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时尚语言,作文时恰当地使用,既能给人以新意,也能增添文采,作文指导《如何让作文语言更富有文采》.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7〕奶奶从“豆腐西施”手里夺过书包,忿忿地摔在柜台上:“谁是你婆婆?哪位是你小哥?这书包我们不买了!”见我仍然木然地站在那里,奶奶斥责道:“木头啊!走!”(中考佳作《都是婆婆惹的祸》) 〔例8〕如果领导问“每天上几节课”,要“统一口径”为“七节”;如果领导问“学校收了多少钱”,要“统一口径”为“都记在‘收费册’上了”;如果领导问“考试之后排名次吗”,要“统一口径”为“学校只组织期中、期末考试,考试之后从来不排名次”;……(优秀习作《有感于“统一口径”》) 在上面的例句中,“婆婆”“小哥”“木头”等是港台影视剧中对某些人的称呼,这些词语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气息,也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统一口径”是另一种时尚语言,表现了学校应付领导检查的形式主义,和学生被“统一口径”的无可奈何,讽刺意味强烈. 5.学会提炼警句 名言警句并非只能出自伟人、名人之口,只要善于提炼、认真提炼,我等凡夫俗子皆可口出名言、警句.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9〕黄河原本并不黄,因为选择了容纳百川才变成了这般模样;妈妈原来很漂亮,因为选择了养育儿女才历经沧桑.(优秀习作《西行漫记》) 〔例10〕坐着不动,你将一事无成.(中考佳作《关键是要做》) 显然,这些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式的语言,既表现了作者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学会多方引用 引用是一种智慧,是借别人优美精练的语言为自己的作文添彩的方法.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1〕自从有了这段经历之后,我不再感伤,不再自卑,对于“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无奈,我决不会“断肠自悱恻”;对于“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欣喜,我决不会乐昏了头脑;对于“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惆怅,我决不会落泪;甚至对于那“此情无计可消除”,我也决不会让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算生活是一杯苦酒,我也决不会把悲伤留给明天.(中考佳作《我自信,我成功》) 在例11中,考生通过对诗句的引用,既准确地表现了“眼前景”,又恰当地抒发了“心中情”.多方引用,既可以给人以“阅读面广”“知识积累厚实”“文学素养高”等感觉,还会使文章有文采和意蕴. 7.玩一点文字游戏 有的时候,为了增强语言的趣味性,还可以玩一点文字游戏.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2〕在常态下,“够意思”应该算是义举.当他人、集体遇到困难、遭受不幸时,予以关注、关心,从精神上、物质上、人力上予以帮助,体现的是情谊,常被称为“够意思”.这,显然是高尚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而在某种情况下,“够意思”则是恶行.甲违法乱纪,乙知情不报,甲说乙“够意思”;丙为丁所从事的非法活动提供了方便,丁事后以礼金相送,丙丁互说对方“够意思”.很显然,这些行为是损公肥私,甚至违法犯罪.如果说这是“够意思”的话,那么这个“意思”是属于个人主义的.(优秀习作《小议“够意思”》) 在例12中,作者对“够意思”的内涵及表现的阐述似乎有些拖沓、有些“绕”,对甲乙丙丁等人行为的叙述也有些繁杂,然而这正是作者的刻意安排:通过这种玩文字游戏的形式把自己对“够意思”的理解表达出来,让读者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8.搞一点幽默 幽默犹如润滑剂,在作文中适当地搞一点幽默,既可以博得读者的欢心,又可以使文章语言具有表现力.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3〕唉,中考,我真服了!哥们儿,我知错了,即使今年你再绊倒我,我也没的说,只能下次再努力、再加油了.噢,错了!我的天!好像没下次了.(中考佳作《面对中考,我想说这些》) 在上面的例句中,透过幽默的语言,我们看到了考生的无可奈何,以及些许的玩世不恭.
我的早年生活这篇文章可以用什么关键词形容
如回忆…
回忆往事。
回忆当年。
回忆走过的路。
回忆当年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