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入则孝读后感500字

入则孝读后感500字

时间:2019-07-23 02:23

《入则孝》读后感

人的最根本是从一个孝字开始的,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才会知道回馈,报答。

也会对所有付出的人,对这个社会有所感知,有所理解,不是想当然的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进而我们也会有所付出,才会之恩图报。

而回馈报答父母的方式并不是只是对他们好那么简单而已……想着学习弟子规的最初观念是能够教给宝宝,但在刚刚开始学习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同样需要学习,同样需要做到,才能给宝宝一个好的榜样。

任何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如果我们做不到,如何要求别人呢

真的感谢我的父母,从小教导我,耳濡目染,对于他们的一些做法,即便那时是小小的我,至今仍然记忆如新,烙印在心。

同时也在问自己,过了这么多年,我到底做到多少这些传承下来的优秀品德呢

人们一直说80年代的年轻人是最有问题的一代,真的一点都没错,当传统的美德面临着新新社会的享乐,究竟是谁控制了谁呢

加上如果没有人在旁指导教育,没有人监督,自由主义的观念挑战着传统文化,挑战着我们的底线,被形形色色感觉上美妙的事物遮住了我们的眼睛,好一点的,除了剩下那一点点的良知,还有什么呢

自私,贪婪……控制着我们,真得很可怕。

父母从小关心我们的吃穿住行,刚会走路,眼睛时时不离我们,怕摔着;生病,半夜都要起来好几次,看看我们是不是又不舒服;让我们上学,受教育,希望我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的人;天气变化,又时时刻刻的念着我们的衣服有没有随时增减……父母付出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可是当我们

《入则孝》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就能更加和谐。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入则孝”的意思是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我们的身体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

因此我们应无条件的孝敬父母。

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呢

《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从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呼唤,要马上应承;父母的命令,有马上执行;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的听取;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这些都是孝心的体现。

俗话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我们应顺应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们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顶撞他们,我们应做到“谏使更”并且要“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责备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可谓是呕心沥血,但他们不图我们的回报,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

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

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应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在“余力学文”中,“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

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在该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要抓紧时间学习,切勿荒废、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悌的心得体会

我们学习了〈泛爱众〉。

知道了:“百行之首,以孝为先。

“即使你成绩不好,只要拥有孝,你还是受到大家的敬重和爱戴。

就比如《弟子规》所提到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讲的就是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不喜欢我们时或太严厉时,我们也要孝顺,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做得更好,这样才能让父母安心。

这也是孝的表现。

  那对于父母的孝,是不是象古时候的盲从呢

那当然不是。

在父母有做错事时,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要及时劝导,劝导态度要诚恳:即使倍受打击,我们也不能放弃劝导父母向善的念头,避免铸成大错。

  现代,科技发达了,对父母的“孝”也换了一种味道了,所谓的“孝”就是送幢房子给老人,给老人请保姆。

在我看来,老人不缺这些,只缺沟通。

物质可以解决温饱,但却无法解决内心的渴望。

物质可以解决一时,却无法解决惟有交谈才能抒发老人们内心的情感。

爸妈在年轻时希望子女健康成长,这个愿望显然实现了,在爸妈老时,愿望只要求儿女回家。

如此简单的梦啊

  我们读了《弟子规》要弄懂孝,更要实行孝,孝对于一个人是否长大后能适应社会、热爱国家,成为好公民起者重要的作用。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吧

经典书籍读后感500字

<<论语>>读后感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

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

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