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读后感
全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解释:孔子说:“学生们进家要做到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
求《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600字
《二十四孝图》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
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
”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
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
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
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
“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百善孝为先 作文400到700字
万事孝为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周文王从小就以孝顺出名。
每天日出之时向父亲请安,日落之后向父亲禀告一天里发生的趣事。
倘若父亲身体健康,他就回喜形于色;倘若父亲身体欠安,他就回忧心忡忡,晚上多次起床探视,直至父亲病好之后才回去睡个安稳觉。
逐个素来以礼仪称着于世,相信大家听说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其中就以“孝”为首。
中国既为“礼仪之邦”,那“孝”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我们身为华夏子孙,则更不能忘记这一点。
大家都知道是谁生了我们;是谁养了我们;是谁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是谁隐忍着心痛来责罚我们,教我们做人――是我们的父母
大家都知道母亲十月怀胎十分辛苦,其实父亲这段时间里是非常辛苦的。
他得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和那寄存在母体内的小生命,连觉也睡得不安稳。
到了分娩时,那就更急了,在产房外转来转去,坐立不安的都是父亲的身影。
人们说母亲生儿女比得癌症还痛苦,想想就觉得可怕,可是母亲还是生下我们来,那她就得为此忍受多大的痛苦呢
甚至要付出整个生命的代价
这你我可曾想过
当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父母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要求,他们一天到晚为着工作忙碌着;为了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陪我们。
倘若碰上我们身体不适,父母更是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守在我们的床前。
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又可曾感恩过
做为一个有情有感的人,面对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难道那还不足以令我们做到孝吗
父母不想我们为这个家做多大的贡献,当是我们轻轻的一声问候、暖暖的一杯茶、甜蜜的一个吻……却都能令他们欣喜、安慰。
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愿做到,那与衣冠禽兽又有何区别
甚至连禽兽都不如:“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义”啊
有人说儿女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其余都不用理会。
你说这对吗
错,大错特错
“孝”是有德的最重要的表现,一个人倘若不孝,又如何称的上有德呢
即使有再高的学历,又有谁敢把祖国这位伟大的母亲交给他呢
――他连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愿孝顺。
那更难以谈得上振兴中华,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重任。
我们的先贤文王早已用行动表现给我们看了:“万事孝为先”
最后,用孔夫子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读后感日记五百字左右读担子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很多人说《弟子规》里的道理很简单,早就知晓,我很是羡慕。
《弟子规》让我在快乐中感情得到了升华,也懂得的做人的道理。
它长养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道理,也许我的人生际遇会大不相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
以前觉得父母爱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委屈。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而我有时却不能如他们所愿,让他们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议,我不但不听,还会觉得烦,有时甚至故意做些让父母生气的事。
所以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家庭、事业和身体的好坏,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读了《弟子规》,作为初为父母的我们,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教育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说话做事要小心仔细,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学习之余,要多读书,多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
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来人们往往就忽视了其中的道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往往尽其所能让孩子们学习的技能,画画、唱歌、弹钢琴、学外语,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过度的强迫会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要不得的。
父母通过读书,会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耐心解决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规则,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弟子规》还让我们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
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真正做到对人恭敬。
“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但我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极其优美的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回想一下,骄傲自满的的确确给自己招来了许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经文。
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总会有限,人无完人,人总有缺点,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提醒。
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虚怀若谷,就好像多了许多双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就扩得很大,那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爱周围的每一个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
《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
其中包括孝、悌、礼、仁、等。
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
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
父母。
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
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
因为,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不能忘记养育之恩。
弟子规里面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悌”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
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
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关于百善孝为先的作文50字左右
不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故事:周文王从小就以出名。
每天日出之时向父亲请日落之后向父亲禀告一天里发生的趣事。
倘若父亲身体健康,他就回喜形于色;倘若父亲身体欠安,他就回忧心忡忡,晚上多次起床探视,直至父亲病好之后才回去睡个安稳觉。
逐个素来以礼仪称着于世,相信大家听说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其中就以“孝”为首。
中国既为“礼仪之邦”,那“孝”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我们身为华夏子孙,则更不能忘记这一点。
大家都知道是谁生了我们;是谁养了我们;是谁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是谁隐忍着心痛来责罚我们,教我们做人――是我们的父母
大家都知道母亲十月怀胎十分辛苦,其实父亲这段时间里是非常辛苦的。
他得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和那寄存在母体内的小生命,连觉也睡得不安稳。
到了分娩时,那就更急了,在产房外转来转去,坐立不安的都是父亲的身影。
人们说母亲生儿女比得癌症还痛苦,想想就觉得可怕,可是母亲还是生下我们来,那她就得为此忍受多大的痛苦呢
甚至要付出整个生命的代价
这你我可曾想过
当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父母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要求,他们一天到晚为着工作忙碌着;为了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陪我们。
倘若碰上我们身体不适,父母更是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守在我们的床前。
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又可曾感恩过
做为一个有情有感的人,面对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难道那还不足以令我们做到孝吗
父母不想我们为这个家做多大的贡献,当是我们轻轻的一声问候、暖暖的一杯茶、甜蜜的一个吻……却都能令他们欣喜、安慰。
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愿做到,那与衣冠禽兽又有何区别
甚至连禽兽都不如:“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义”啊
有人说儿女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其余都不用理会。
你说这对吗
错,大错特错
“孝”是有德的最重要的表现,一个人倘若不孝,又如何称的上有德呢
即使有再高的学历,又有谁敢把祖国这位伟大的母亲交给他呢
――他连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愿孝顺。
那更难以谈得上振兴中华,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重任。
我们的先贤文王早已用行动表现给我们看了:“万事孝为先”
最后,用孔夫子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